话题作文“十八忌”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话题作文“十八忌”

   “话题作文”是近年语文中考、高考采用的一种新型的作文形式,以其革命性的“开放”特征和提供给写作者的非常广阔的想像空间,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各地初、高中特别是初三、高三毕业班,都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话题作文”训练。然而,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话题作文”专项训练中,发现不少学生由于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或是对“话题作文”的特征和规律把握不准,导致出现不少“写作误区”,严重影响作文质量。分析学生在“话题作文”训练中出现的种种失误,笔者认为,要指导学生写出质量较高的“话题作文”,必须让学生知晓“话题作文”之“十八忌”:

     一忌“移植话题”——“移植话题”即对话题不做加工,简单地将话题移植过来,作为文章的题目。其实“话题作文”的话题,只是给写作者展开记叙、生发议论、驰骋想像、编写故事、抒发感受提供的一种“写作触发物”、一个中心议题;话题中的材料,只对写作起一种“导引的作用”。加上话题往往是以一个名词或一个动宾短语的形式呈现的,语义外延很大,很难概而论之。且“话题作文”一般都会在提示语中明确要求“题目自拟”,故作文时应根据自己将要表述的中心另拟文题,做好“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即“化话题为文题”的工作:写记叙文可在题目中揭示中心事件,写议论文可让题目昭现论题或中心论点,编故事可把故事的情节内核表现在题目中,抒发感受可将自己最强烈的感情“倾泻”在题目中。此外,拟题时还应尽量照顾到文题与话题的关联,以避免一开始就埋下离题的“隐患”。具体的拟法主要有如下三种:①在话题原词之前或话题原词之后加上一定的文字,组成文题。如话题是“宽容”,可拟《宽容无敌》、《让宽容的阳光照耀人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这种拟法不仅可操作性较强,而且不易走题。②虽不含话题原词但包含话题寓意。如话题是“放弃”,可拟《机会成本》、《一切都可以重来》等。③若果话题本身文字很长且很有哲理、诗意,或者话题文字虽短却很新颖、很有哲理、很有文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也可直接将话题“移植”成文题,这是一种特例,与前文所述的一般性原则并不矛盾。如话题是“生活是一首歌”、“学会自卑”,前者文字较长且富有诗意,后者文字虽短但寓意深刻、醒人耳目,直接“移植”成文题当然无妨,而且还可以避免走题,何乐而不为呢?

     二忌“切口过大”——物理学中有“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和“聚焦”之说,写作学亦存此理。“话题作文”的话题,范围较大,可挖掘的角度较多,若不“择其一点,攻其一旅”,而“全面包抄,全线出击”,往往“狗咬刺猬,无从下口”;即使勉强成文,也难以“深入腹地”、“歼其主帅”。“伤其全身不如断其一指”,写“话题作文”,文题拟出之后,宜再一次“化大为小”、“化虚为实”,选择一个小而新的角度,从一个较小的“切口”切入、突破,进行构思、组材、表述,“以小见大”,表现主题。也就是说还必须做好“化文题为文章”的工作。如果说将“话题”化为“文题”是“话题作文”写作过程中第一次“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话,那么,将“文题”化为“文章”,就应是第二次“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了。

   三忌“复制话题”——“复制话题”常表现为如下三种情况:一是将话题材料一字不漏地照抄到作文中,不作丝毫概括、提炼;二是对话题故事材料“添油加醋”,“话题作文”变成了“扩写作文”;三是停留在原处,没有对话题作丝毫拓展、延伸。这三种做法都是错误的。且不说“话题作文”并无要求一定要引述话题材料,就算要引述的话,也一定要根据写作的需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提炼,简约、精当地进行引述,不可简单地对话题材料进行“复制”,更不能对材料进行扩写。同时还必须注意:写作“话题作文”,应既不脱离“话题”,又要以话题为起点向外延伸、扩展,写出新意。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A(话题作文)=a(话题)+b(拓展)。


     四忌“另起炉灶”——写“话题作文”最易出现“另起炉灶”、转移话题的错误,写作者开始尚能扣牢话题,但写着写着,就“旁逸斜出”了。横生枝节、反偏为主,将枝桠当作主干,在枝桠上延伸出一个新话题,从而造成与原话题“南辕北辙”。这种错误比较常见,连一些平时写作水平尚可的同学也会常犯;矫正的难度也较大。原因就在于“枝桠”与“主干”总是有着一定联系的,不可能毫不相干,。欲避免这种错误,须告诉学生们写作时须注意两点:一是写作之前脑海中要有“百川归海”的概念 ——话题就是“海”,是思维之“川”、材料之“川”、观点之“川”最后的必然归宿,写作时不管你怎样对话题进行拓展,最终都必须扣牢话题、“归向”话题,为表现话题服务;二是构思或写作完成之后,须对构思或文章进行“检验”,看看构思的成果或文章的内容是否超出话题规定的范畴,若有超出的话,须推倒重来。

    五忌“立意平庸”——立意平庸的文章,或就事论事,或迷于表象,或浅尝辄止,或角度寻常,或缺乏思辨,或远离时代,或情调灰暗,或人云亦云。古人说:“意犹帅也!”庸帅之师,谓之“弱旅”。追求立意的新颖和深刻,自然也是“话题作文”的写作目标之一。欲破“立意平庸”,笔者认为可祭起如下八样“兵器”:①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充分进行联想、引申,拓展主题。②“透过现象看本质”,剔除事物的表象,挖掘事物内在的实质,深化主题。③由果溯因,层层深入,一步步将“解剖刀”引向纵深。④寻找新角度,“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⑤一分为二,辨证地分析问题。⑥写出时代感,体现题材的现实意义。⑦表现积极的思想主题,格调高昂。⑧学会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对已成定论的观点和见解生疑质疑,“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深”。

     六忌“与题无涉”——“与题无涉”通称“跑题”,它与“纠缠材料”构成错误的“两极”。铸就这种错误的“罪魁魁首”在于“审题不清”。写作者在没有对话题或提示语进行认真揣摩与分析的情况下,草草过目,即匆匆动笔,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中考或高考若出现这种情况,扣分将相当厉害。如何避免此类失误呢?除了动笔前应认真审题外,在这里,笔者提出三种辅助性或补救性措施,以供参考:一、可采用“引——评——点——联——拓——结”的构思法,即文章开头部分简洁地引述话题材料,略加评述后,点明自己的论点;中间部分首先由此及彼,展开广泛的联想,将那些与话题有关的古、今、中、外的事例,正面、反面的事例,最大可能地尽收于脑海,再根据表达需要,进行取舍;然后将联想到的材料与原话题材料综合在一起进行评述,拓展和深化主题;结尾部分重申论点,总结全文。二、运用“蜻蜓点水法”,时不时地在文章各个部位巧妙地扣一扣、点一点论点或话题。三、万一发现文章走题,而重写时间又不允许,可采用“紧急救险法”,卒章显志,提炼和强化主题,尽最大努力将“脱缰的野马”拽回原路。这也是作文的应变能力(或称“作文机智”)之一。

    七忌“纠缠材料”——“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与“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其隐含的“写作指令”有本质的不同:“材料作文”必须根据材料作文,所写作文的主题、内容乃至文体都必须与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一致;“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所作的一个解释说明、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帮助写作者理解话题。“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写作者完全可以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需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有的学生不谙此理,写作时摆脱不了材料的“纠缠”,在材料中兜圈子:或对材料进行“复制”,或对材料进行“润色、扩充”,或对材料进行“诠释”,或“旁征博引”其他材料对原材料进行“论证”,写出来的文章,整个儿像一只被原材料拴住了“脖子”的小绵羊。

    八忌“论而无例”——“事实胜于雄辩”,有时一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事例,胜过千言万语的分析、论证;一组新颖而精当的事实论据,可抵“百万雄师”。惜乎有些同学写作时只会空发议论,不懂得通过事实说话之理。乍一看:或凌空道来,“气贯长虹”;或以小见大,“言近旨远”;或如数家常,“娓娓动听”;或议、情相生,“情真意切”。细察之:情感虚假,矫揉造作;切口过“海”,大而无当;内容空泛,言之无物——一副“假”、“大”、“空”的令人生厌的嘴脸。须知,一篇没有事实论据的议论文是缺乏说服力的。如果把议论文比做一个生命体的话,那么,事例就是这个生命体的“骨头”;没有事例的支撑,议论文只能是一堆瘫软在地的臭皮囊而已。事例之于论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九忌“例而不精”——有些同学也知道事实论据的重要性,克服了“论而无例”的毛病,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加甄选地在文章中堆砌事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所批评的那样,子、丑、寅、卯,甲、乙、丙、丁,一、二、三、四,“开中药铺”。具体表现为以下十个字:①“滥”:只求数量,不讲质量;②“俗”:材料陈俗,千人一面,毫无新鲜感可言;③“浅”:例据不能充分揭示和论证论点,不能深层次地触及论点的“灵魂”;④“重”:几个例据如出一辙,形同“复制”,只是陈述对象不同而已;实质一模一样,角度毫无变化。⑤“偏”:材料与论点之间虽有勾连,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打的是“擦边球”;⑥“反”:材料与论点相左,“南辕北辙”;⑦“粗”:选材不精,不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缺乏说服力;⑧“假”:不合乎实际,不合乎情理,也不合乎科学道理,一看就知道纯属杜撰;⑨“隔”:举的例据全属于古代或外国的,与中国的现实生活存在明显“隔膜”;⑩“远”:论据与论点之间毫不相干,牵强附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十忌“有例无证”——议论文中的列举事实是为论证服务的。举例是手段,论证论点才是目的。部分同学在写作“话题作文”时不明白这一道理,或不能较为娴熟地处理“例”与“证”的关系,为举例而举例,例据与论点相脱离,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出现显而易见的“硬伤”。正确的处理方法应为:在列举例据的过程中,或例据列举完毕之后,应对例据所蕴涵的普遍意义或特殊意义进行充分的挖掘,找出例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点”,对二者之间存在的“同一性”进行充分的揭示(例据与论点之间的“同一性”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角度相同的“同一”,论证方法叫“正面论证”;一种是角度相反的“同一”,论证方法叫“反面论证”)。要做到“例”、“证”兼备,“例”为“证”设,“例”、“证”勾连,“例”、“证”和谐,在书面表达上,一定要有连缀二者的相关文字,否则很容易失之于生硬、牵强。

    十一忌“例据陈俗”——“话题作文”更应追求选材的新颖性。材料新颖,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使人耳目一新,引起共鸣。然而部分同学选择“议论文”这种文体作文的时候,所选取的例据千年不变、千篇一律,言必称雷锋、张海迪、居里夫人、马克思、恩格斯、爱迪生、爱因斯坦和周恩来等人。这些材料,他们读小学时可能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初中或高中快毕业了,依然“生机勃勃”,将雷锋这些伟大高尚之士,庸俗成了“百文皆可一用”的“万金油”。却不知雷锋、居里夫人、周恩来等人固然伟大,但如果每篇文章都让他们“出场表演”,再耀眼的明星也会被糟蹋掉。要使文章例据新颖、精当,别开生面,写作者只有老老实实地去扩大阅读面,多接触社会,不断积累和丰富写作素材,舍此别无他途。

    十二忌“学习本位”——有些学生写作视野非常促狭、窄小,所选材料单一、枯燥,写来写去都是“学习”,从不见有什么新鲜的内容。乍一看,好像他们都对“学习”“情有独钟,心戚戚焉”,其实未必是这么回事。其中部分学生可能确是“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爱好者”,但恐怕也有一些“两耳不问窗外事,也不要读‘圣贤书’”的不爱学习者。正是因为读书不得法,或是根本不爱读书,才导致这种“题材贫血症”的发生。从写作学角度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没有树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一写作观,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深刻体验生活、积极思考生活,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和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些同学课外阅读面太窄,知识积淀浅薄等原因所致。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多接触社会、关注现实、观察生活、了解人生、积累素材、丰富“矿藏”,二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努力扩大知识视野,夯实自己的知识底蕴,三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一些深入生活的机会和进行课外阅读的条件,四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坚持写好“生活随笔”,重视平时的写作积累。针对部分学生的“顽疾”,也可有意识地“禁止”学生写“学习”方面的内容,“强行”矫正他们的思维定势。如此标本兼治,时间一长,应该会收到一定效果的。

     十三忌“科学幻想”——“科幻文”之所以受到部分学生的青睐,在于这种文体所孕育的虚拟空间,可以充分满足他们进行创造性想像的心理诉求,可以给他们带来一种表达欲尽情“发泄”之后的无比的精神愉悦。然而,从学生“话题作文”的写作实践来看,我认为“话题作文”这方沃土,不太适合“科学幻想”这种“植物”的生长。原因有四:其一,从“话题作文”的写作要求来看,“话题作文”应该体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原则,应该体现强烈的现实精神和生活气息。“科学幻想”尽管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但因其与真实生活毕竟相距甚远,把握不好,很容易“不食人间烟火”,生活气息无处可觅;其二,“科学幻想”本身就是虚拟的一种场境,这种“虚拟性”就决定了它在佐证“话题”的力度上,很难同真实材料比肩;其三,从目前中学生“科幻文”的写作现状来看,所谓的“科学幻想”,或被简单地理解成了“宇宙飞船+机器人”(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社举办的题为《2050年的班会》全国大、中学生征文大赛所收到的大部分来稿,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或沦于胡思乱想、胡言乱语;其四,有些同学选择写“科幻文”,“神思缈缈”,却置“话题”于脑后,结果经常出现走题、跑题现象。要而言之,操弄“科学幻想”,极易造成文思放纵有余而节制不足,“科幻味”有余而现实生活气息不足之弊。

    十四忌“厚古薄今”——一不知是出于对历史事件的偏爱,还是因为现实生活“矿藏”的贫乏,一些同学写议论文时,常常“厚古薄今”:古人的事例举出一大串,今人的事例一个也没有。严格说来,这也是一种“偏颇”。毛泽东同志提倡“古为今用”,借用到议论文的写作中,也不失为一条“处事金针”。一般说来,一篇议论文,所运用的论据,若古、今、中、外、正、反皆具,往往能使得文章内容充实,雄辩有力。更何况议论文写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现实)问题”,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气息。而古代事例,因为距今时间的久远,在“时代性”和“现实性”方面,多少总会有一点“价值”的流失。同样性质的古、今两个论据,就它们的现实意义进行评判,孰强孰弱,不言而喻。笔者在此无意倡导“写作八股”,只是说,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不要做“前只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独眼龙”,要做“古今多少事,尽收文章中”的“比目鱼”,厚古崇今,古今并重;或者给今人予更多一点“厚爱”,主“今”而次“古”,这样方与议论文的写作宗旨相符,方能更好地体现议论文的“现实价值”。

   十五忌“波澜不惊”——“文似看山不喜平。”尤其是写记叙文,更应追求文势的跌宕起伏、波澜横生,方能使文章夭矫多姿,艳光四射;若平铺直叙,万里无波,必致文章平板乏味,一无情致。而我们部分同学的作文,却常常失之于一马平川、无波无澜,吸引不了他人的眼球。那么,应怎样营造文章的“波澜”呢?可尝试如此操作:①采用倒叙,设置悬念。②先抑后扬,欲擒故纵。③线索交*,虚实相生。④曲折情节,迭生波澜。⑤“误会”、“巧合”,环环相扣。⑥恰当抒情,制造高潮。⑦运用对比,形成反差。⑧插叙、补叙,迂回、拓展。⑨奇设结局,出人意料。⑩戛然而止,留下余味。

   十六忌“修辞缺席”——有些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多年“修辞方法”,对各种“修辞方法”的名称倒背如流,甚至也能非常准确地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进行辨别并指出其作用,然而在他们的作文中,却很难看到“修辞”的影子:不会运用排比、反问营造文章的语势,不会运用比喻、拟人对事物进行形象化抒写,不会运用对比分析问题,不会运用设问提纲挈领、引发下文,不会运用借代称指事物,不会运用对偶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更遑论使用象征、双关、呼告、拈连、飞白、博喻、通感等难度较大的修辞方法了。因为“修辞缺席”,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毫无色彩和生气可言,形同“木乃伊”,面目可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没有形成使用修辞的意识,二是没有养成使用修辞的习惯,三是不懂操作技能。要矫正这一痼疾,教师和学生均须对此三“症”下一番苦功夫。

    十七忌“缺少思辨”——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经常会发现他们的文章严重缺乏思辨色彩,或者说,根本看不到有思辨方法与技能的参与。这些作文,或迷于事物的表象,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深度挖掘与剖析;或耽于结果,缺少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找寻和揭示;或抓住枝节大做文章,忽视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只有空洞概括的泛泛而谈,对事物不做具体分析和具体论证;或以不具普遍意义的特殊事例作为论据,将特殊性与普遍性等同视之;或不知道对典型事例进行概括和抽象,揭示出典型事例中蕴含的普遍意义;或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局部代替整体;或矫枉过正,观点偏激,说过头话,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或囿于常规思维,对事物不会“反弹琵琶”、作逆向思考;或静止地看待事物,割断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看不到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或不懂得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解剖世界,对事物缺乏“一分为二”的分析。凡此种种,严重损害作文的思想深度和逻辑思辨魅力。

     十八忌“文体不清”——“文体不清”俗称“脱体”。“话题作文”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相反,更强调文体的特征。写作者一旦定下写某种文体后,就要按这种文体的结构特点谋篇布局,充分体现这种文体的个性:写记叙文应确保记叙这种表达方式占绝大部分篇幅,力避大段大段的空泛的议论和虚假的抒情;应尽力体现记叙文的“三个一”要求,即:一个鲜明的主题、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中心人物。写议论文应确保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占绝大部分篇幅,引述事实材料时要学会节制,要懂得议论文中的叙述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无论是性质还是目的和作用都是不同的,要遵循“简洁、概括、对口、精当”的原则,不能大段大段地“复制”原材料,更不能对原材料进行扩充,以防改变文体的性质。写议论性抒情散文时则要凸现散文的特征,“”追求“形散而神不散”,既要在讲究辞藻、锤炼语言、丰富修辞、征引材料、展开联想、驰骋想像、结构篇章、灵逸笔调、蓄积文势、拓展空间、营造意境、阐发思辨、倾诉情感、表达观点上下工夫,又要“咬定话题不放松”、“戴着镣铐(话题)跳舞”,用“话题”这根“红线”将所有要素贯穿起来,展示散文的文体美、思辨美和情感美。一句话,写作“话题作文”,切忌将文章写成文体模糊,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是的“四不象”文章。

     笔者在此针对“话题作文”容易出现的几种“常见病”而开出的“十八帖药方”,因为偏重的是“操作性”和“实用性”,故在“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一定多有疏漏;这些方法,只是就“话题作文”写作过程中较频发生的一般性“病症”所作的一般性“诊治”,未必适用于所有同学、所有文章,故不可将其绝对化;且由于篇幅方面的原因,难于一一举例说明,是为至憾。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