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归来话课改
会议在14日上午8点30分开始,由吉文昌所长主持,双流县教育局长刘伟致欢迎辞,何浩副厅长做了重要讲话。上午9点30分——11点,观摩了两堂活动课,一堂是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李静老师主导的“探究材料的降噪功能”,和成都营门口小学罗凌老师的“用纽扣装饰生活”,两堂课均组织的井井有条,逻辑性强,选材紧扣生活,有的放矢,学生的学习素养和生活素养得到大幅提高。 14日下午2点首先听取了首都师大杨培禾教授的讲座“国内外综合实践课程开展与思索”,在国外,法国首开先河,20世纪70年代就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次是美国,杨教授着重探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14日下午3点半观课,全校的开放性课堂,自由选择。4点半参观学生农场,每个班划分一块地,种植蔬菜,观察它的生长情况,把它上升为课题研究。 15日上午主要是听取专家报告,首先是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校长高志文的“系统构建校本课程 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主要介绍了他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情况;接着是省内几个学校代表的发言,包括德阳广汉实验小学校长张兴述简介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自贡教科所教研员杨吉敏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指导与管理”,资阳中学曲晓玲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等。下午主要是观课,实验学校准备了一堂“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产生、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当然,也包括各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2001年作为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在新课程方案中提出,至今已在实践中蹒跚地走过了十五个年头。但在很多学校还没有开展起来,其实,他的意义重大: 一、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尽管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是想研究什么就可以研究什么,想怎么研究就可以怎样研究,但比起学科课程来讲,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规定的必学内容,它的设计和实施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学生在这个课程里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他们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而又能研究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研究去探索,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彰显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特长和个性,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学校课程应该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而学科课程以知识为中心,学生可以获得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技能,但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方面则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可以为彰显和发展每一个学生个性创造空间。 三、提高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由于学科课程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即便现在也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但由于受学科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真正放开手脚参与实践。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及自主性给学生提供了真正放开手脚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既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也可以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人交往与合作能力及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乃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造的起点,不会发现问题就没有创造性。综合实践活动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对探究的问题做出简单合理的解释即可,对于初高中的学生还要对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策略,得出相应的探究成果。 2.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调查、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资料和信息,并需要学会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学会运用获得的信息描述或说明问题,并做出恰当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积累经验,提高分析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和创新的欲望,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4.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这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开展和发挥学生的特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别人达成一致,学会分享共同的成果等。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他们的友谊和交往合作的能力。有些活动还需要他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还要去调查访问,和一些陌生人打交道,这个过程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也是一个锻炼和提高。这种合作和交往能力是一个现代人在社会上生存必备的,而学科课程的教学很少能提供这样的机会和条件。 四、切实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来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初步掌握了一种新的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会了如何去质疑问难、如何去主动探究、如何去分工合作。这种学习体验和经验的获得不仅对于学科课程的学习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也会有深远的影响。 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题,特别是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问题,如环境问题、社区发展等。这些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发现,使学生亲自获得对社会、对自然和对自我的认识和体验,这种认识和体验是学生在课堂里、在书本里不能获得的。正是这种全新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使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意志品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的兴趣,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而这种良好品德的获得是建立在学生的积极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别人的灌输所获得的,是任何说教所无法达到的。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使课程变得对生活有了实际意义。同时,综合实践活动也发展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人际沟通的能力。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学会了自主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能够更深入理解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和谐发展。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刚刚开设几年,已经带给学生这么多的发展和变化,还有很多潜在的影响如问题意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价值观念和意志品质等很难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这些东西对学生的一生可能都会有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课程的向前推进和活动的深入开展,它带给学生的影响会逐步显示出来。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给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是任何一门学科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它和学科课程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不是权宜之计,而应着眼于长远目标。 我们就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一种常态吧!
南江县沙河中学 卢小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