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四川省初中语文教研组团队教学研究及实践能力展评活动-何立新老师总结发言记录
2014年四川省初中语文教研组团队教学研究及实践能力展评活动 ( 一、说在前面的话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次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这是有现实的考量的。我多次在外视导、调研,看到了许多学校有一流的硬件设施,有高大华美的教学楼,修葺一新的运动场,甚至有了3D打印机,但我们的教研却名存实亡。教师之间比的不是自己对专业有多少研究,教师的这种职业倦怠,部分教师的这种高原反应特别严重。我曾经当过《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副主编,让我感慨很多的是四川老师的稿子很少,而且还有许多是抄袭的,而江浙一带的老师,哪怕是小镇上的老师一个人每年都要订阅七八种专业杂志。甚至有老师在我没在副主编工作岗位上了,还一周两三篇地发来他们写的教育教学论文。两相比照,我觉得我们的教师不仅仅应把教书看做一种职业,更应看做是生命的追求。有了这个理念,我们就会觉得教育教学其乐无穷,就会“痛并快乐着”。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从去年开始就在酝酿这一次的活动。今年5月4号,省教科所下发了第一个通知,要求各市(州)开展教研组团队展评活动初赛。初赛类似于选秀节目的“海选”没有海选,其意义在于参与,在于增加参与的面。我在网上看了一下,全省有10多个市按要求进行了初赛,有的市(州)甚至搞了县(市、区)的预赛选拔。这些赛事轰轰烈烈,触及到了教师的心灵。但是还有部分市(州)只是到了最后关头,才用推选的方式完成任务。 在这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全省语文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和活力,看到了语文教师对学科的热爱,看到了语 二、关于文本解读 第一,文本解读应立足于文本本身,解读结论应从文本中来。 为什么我昨天早上要改变主意,做一个专门的文本解读的讲座。这是基 对于某团队对屈原《国殇》的解读,我提出了一个质疑,你们提出那么多美,哪个美最重要?悲壮美这是最值得体味的。我们的老师抓住了第二节的“诚既勇兮又以武”,但这还不够。悲壮美到底从哪里来?应从诗中句子里来,又从诗中哪些句子来?好好看看第一个诗节吧:“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即便是这样,楚国的战士是怎样的?我们看诗歌中第一节的那个惨烈的战争场面吧,楚军拔刀拥盾,迎接强敌,但忽然局势陡转,敌众我寡,楚军伤亡惨重,战马死伤无数,即使这样,楚军将士仍然击鼓向前,直至全军覆没。这是何其的惨烈。学生如果说能把这一段用形象性思维来还原成故事,这一段的悲壮美就得出来了。 龙应台的《雨儿》是讲母亲爱女儿,女儿爱母亲的故事么?我们解读每一篇文本能不能用一句话把其精髓概括出来?成都市教科院 第二,文本还是要读得细一点。 强调文本细读,就是先要细下去,从中生成出你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的教学实际上是“教材内容的教学化”。展评活动中老师们解读《清兵卫与葫芦》抓了一个东西:0.1——5——10——600,葫芦从买过来到卖出去,经历了这样巨大反差的数字的变化,这个葫芦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价值变化呢?在“专家质疑”环节中, 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读得更细一点。昨天我让一位老师读了《赵威后问齐使》中的一段话,今天他就把它用到教学里来了,就是文中用作动词的“食”和“衣”。这里的“食”和“衣”用作动词,是破音异读,应读sì和yì。文言文中有破音异读(因词性改变而读不同的音)、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今天还读了很多句子,“胡以”“何以”这样的文言文固定短语是要学生弄清楚的。 第三,文本解读应深刻一点。 昨天我提出贾平凹《我的老师》真的只是在写一个三岁的孩子孙涵泊?错了,正像我昨天 第四,文本解读必须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整合。 散文、随笔等不是很规范的文章,不是说像实用文中的典型议论文那样,提出观点,围绕观点依据论据进行论证。《寂静钱钟书》一文的解读应把有关钱钟书的信息整合出来。怎样整合的很重要,今天上展示课的老师做得很好的一点就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把文章中有关钱钟书的信息找出来,写在黑板上,对于文章对钱钟书的评价,是让学生去一一发现的,不是贴标签式的,更不是直接给出结论。 一堂课怎样来切入。刚才上《寂静钱钟书》的老师做得不错。我们可以把人物图片、名家评价等资料先提供给学生,学生就会认识到这样的钱钟书本应受万人追捧,年轻的他很帅,放在今天,也会让很多人点赞,本该“不寂静”,但在他生命里,以及逝世十年后,路人的不知,表现出 第五,文本解读应关注文本的特质。 文本特质在这儿主要指的就是文章体式。文本特质很关键,我们在读文本的时候,就不同体式的文章应有不同的解读侧重点。每一类体式的文章我们应该知道读什么东西。那明明是一篇文艺性随笔,你却偏按典范的议论文去教学什么论点、论据、论证,那是不行的。比如高中必修教材中的《说木叶》一文谈及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有暗示性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是“落木”而不是“落叶”呢?那是因为,“木”有干枯、枯黄的意义暗示,而叶却没有,一字之差,一字千里。我们应怎么去教呢?我们有的老师还去找论点是什么,再找论据是什么。其实编者的意图,就是把这篇文章当做一篇“用件”,能引导学生把文中提及的众多古代诗歌句子的“木”“木叶”“落叶”“黄叶”“落木”等意象的暗示性找出来,领会到就可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会出现带着孩子绕一大圈而毫无收获,就是因为老师对文章体式没有把握清楚,教学效果以至于像圣西门说的那样:“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三、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不可无。昨天一位老师说要“少预设,多生成”。我们想一想看,我们有没有本事不设计去上课。凡是好的课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 很遗憾地看到这次展评活动呈现出来的教学设计多头重脚轻,虎头蛇尾。学情分析很多,教学目标太泛、教学方法不切实际,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混为一谈,而真正到了教学程序,却内容甚少,空洞如也。 教学设计必须注意环节与环节之间的逻辑关联,小到每个环节的标题中的字词的敲定。《漫话清高》的教学环节,为什么分别是“话”“悟”“品”,这三个词和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教与学的行为有什么关系?还有就是《也要学会的另一课》中把不与“狗”和“蚊子”论公道一段归纳为“宽以待人”,这是怎么归纳出来的?其实将“狗”“蚊子”还原一下,不就是比喻生活中的小人、卑劣之人吗?不与“狗”和“蚊子”论公道就是不与小人讲道理,仅此而已。结果我们的老师为了这么一个四个字词语的整齐而把我们该表达的意思弄得还不成意思。…… 我们的教学设计小到教学行为或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关键词的使用都要费思量的,再大到看似务虚的东西,比如目标、方法、策略等。教学设计中写得最多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你明白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吗?你知道怎样分组,怎样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任务分割、成果共享吗?写上去倒简单,但就能真正能做到吗?该不该用这种方式去做呢? 展评活动中一个团队不断地强调《风中跌倒不为风》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主要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强自立,所以
(德阳外国语学校钟利整理,何立新审定) |
- 上一篇:如何培养初中生化学创新思维
- 下一篇:聚心竭力构建“学、思、测”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