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减负”为何越减越累?
中小学减负令“史上最严”的记录再次刷新。近日,天津市教委发布《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规定》。控制学生在校时间、禁止节假日补课、控制作业总量、控制考试次数……《规定》从六个方面为学生减负,被称作“史上最严减负令”。面对如此减负令,不知道天津小朋友们作何感想。但即使是中学毕业已多年的笔者也知道,中小学生又要换地方补课了。 敢于预言未来,靠的当然是多年的观察。自打笔者上学起,中小学生每年都要经历“减负”。可实际效果如何呢?还记得幼时哼唱的歌谣:“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现如今,要想背着小书包已经不太现实,沉甸甸的书包只能是“驮”着,甚至拖着。有人说,减负令年年出,学生和家长却越减越累。 也不能说相关部门没有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决心和诚意。看看以往的减负令,不能不说相关部门下了心思:减负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方式越来越多,严苛程度也不断升级。但“史上最严”的记录不断刷新,本身就在嘲笑着“减负”的现实效果。 照理说,减负是学生、家长、老师都欢迎的事,执行起来为什么这么难?看看那些被称作 “史上最严”的减负令,覆盖范围确实广,但仍没超出校园的范围。学校的作业量减下来,考试次数也减下来了,最终学生还是要参加中考,面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在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导向下,有哪位家长甘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激烈的升学率竞争中,哪位老师又按捺得住不督促学生“来点加餐”?于是乎,补课活动从校内转到校外、从公开转为隐秘。严格的减负令,看似给了孩子更多时间和自由。但实际上孩子和家长要更加频繁地辗转于校外各种辅导班。北京某上市培训公司的股票在“减负令”出台时涨停的说法,虽然只是传说,却形象地勾画出这种此消彼长的局面,以及高考指挥棒下孩子、家长们的种种无奈。 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背后有教育资源不均等、应试教育模式难以扭转、高考录取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其交织错杂的程度,并非是单纯一道行政命令所能解决。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简单减负,结果必然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一个减法一个加法,答案是什么,小学生都知道。顶多,也就是换个地方上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