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构建实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四川省巴中市教科所 苟志弘 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实效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明确当下语文课堂的危机在哪里,哪些做法与语文教育的目标相背离,从而梳理出促使高中语文课堂实效的基本要素,在摸索中尝试构建一种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切合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开放、生态的课堂形态 一节课,就是一种生态,学习,即生活。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这就要求,高中语文课堂作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应是在有序中实现开放,体现生成性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际上包含了学生的开放和教师自我的开放。 比如在阅读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预想几种可能,但不必预设标准答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可以有高下深浅的评判,但不必有是与非的决然。古人都承认“诗无达诂”,今人自然也不例外。如《荷塘月色》的情意问题,究竟是抒发对现实的不满,还是人生的苦闷,抑或是情感的失意,只要学生能找到言之灼灼的理由,就不必强求一律。否则就会消解文本的魅力,让原本含蓄蕴藉,极具开放性的文本变成了木乃伊。比如教学进程,教师可以在保证主要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偶然事件”做文章,而对预设的教学进程进行大胆的调整或删削,结合课堂生态,随机生成新的课堂形态。因为对有意义的偶然事件的智慧解决,可能比教学进程的按部就班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因为一个学生在齐读中格外豪放,是否可以立即把阅读鉴赏课变为朗诵比赛课?在《道士塔》的教学中,如果原本准备让学生按文化随笔的一般特征进行自学,但当发现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朗读中唏嘘不已,一脸凝重,是否可以问问大家为什么会这样?当同学们回答说“我好恨”时,是否可以以“我好恨”这一情感线索为中心展开讨论?讨论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恨”包含几层意思? 当然,开放并不等于教师放弃话语权,开放而无序就会杂乱无章,生成并不反对预设,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二、构建促进学生成长的学习内容 高考的巨大压力,催生了“考什么,就讲什么;怎样考,就怎样讲”的教学观念。面对高考试卷,我们似乎无能为力。但现实是,许多不讲的也考了,可谓“讲有尽时,考无止境”。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考试命题,一定会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出发点,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所以我们要回到根本上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规定语文教学的任务:“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段话有三个关键动词,即“提高”、“具有”、“形成”,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是单纯应对考试的课堂,而应是促使学生成长和主体建构的课堂,即:使学生语文素养由低到高,语文能力从无到有,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校正,文化素质得以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牢牢把握新时代赋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深入挖掘教学资源的内在价值,努力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生命得以丰满,人格得以健全,并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层面上,语文教师只有立足学科特点,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对诸要素进行适当的分散、分解,各个击破,才能实现学生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和人格系统的建构和完善。一篇课文,正如鲜活的学生,有其共性,更有其个性,这就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不贪图面面俱到,而重视一课一得,得什么?得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人文价值,得这篇课文与众不同的视角,别具匠心的构思,或感受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以便于集中时间和精力做更深入的挖掘,使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比过去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贪多务得,结果往往是一无所得。作文训练,不必篇篇从审题、立意、选材讲到谋篇、布局、润色,一次一个话题,一个训练重点,应是最俭省而又最有效的训练方法。这也正是新教材作文训练部分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和新教材的亮点之一。 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直以来,我们谨记“传道受业解惑”的使命,往往把“传”“授”“解”这一规定教师职责的思想错误地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流程,以传道授业为主线,以质疑解惑为点缀。但是,正如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样,教学的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课堂。 新课程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主两翼”。“知识与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而这两翼要靠“过程和方法”来实现。也就是说,目标的实现不应是“传授与接受”的单一走向,而应是学生用一定的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也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过程。这里的方法,既是对已有方法的继承发扬,又是对新方法兴致勃勃地探求和创新。 比如文言文的学习,就能很好的体现上述思想。学生可以结合详细的注解自主疏通文意,梳理脉络,归纳积累词义和句法;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质疑解难;可以独立或合作探究作者思想情感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这个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 生活的本质不是旁观,而是参与,学习也如此。 |
- 上一篇:恩阳一小开展语文教师技能大赛
- 下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