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课标修订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参加“课标修订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南江县关坝小学 文俊 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年代。教育身处其中。虽然对教育不提倡用革新、革命描述,但不可回避的是,作为教育人士的我们,不得不时刻思量教育的继承与发展,思考课堂的传统与创新。正是在这种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就数学课堂的价值取向进行对话。 发展,基于变化。有变化不见得带来发展,但不变化,不可能有发展。新课标不是另起炉灶。新课标下的课堂,也不是追求颠覆性的变革。数学课堂,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发生渐进性的变化?这正是我们关注的话题。这话题没有止境,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因为我们一直在追寻的路上,对话、分享、经历、感悟、反思、积累。 在这次活动中,听着名师、专家们一堂堂精彩的课和一个个发人深省讲座,我觉得收获颇多。现在我就略举几例与大家分享。 我首先想与大家分享的是王晓明(成都师范银都小学教师)执教的五年级《购物策略》一课。对这堂课而言,教材试图给学生营造一个购物的情景,在这个生活情景中去经历购物的过程,体会购物的策略:那就是根据需要和不同的促销措施通过计算、比较从而做出选择。而在王老师的课堂中,没有按照教材的思路进行设计。他给出三家商店的促销措施后,提问:你建议王老师到哪家商店去买。这时,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建议,自然产生要到哪家去买,可能跟买的数量有关系。于是提出一个猜测:根据不同的数量,到哪一家都有可能是比较合算的?根据这样的猜测,能不能进行验算呢?学生自然想到了举例。于是这个时候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举出分别适合在不同商店购买的例子。然后通过汇总学生的例子。再让学生根据最后选择的结果进行反思总结,从而得出根据这样的促销措施,我们在购物时应该怎样选择。课后,与王老师交流时,我们问王老师为什么不按照教材的思路设计而要这样设计呢?王老师告诉我们,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当面对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促销措施时,我们的学生是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会遇到类似的情境,而面对这样的情境,应该做出怎样的数学思考。能否对不同的促销手段做出数学的分析。从而帮助自己做出判断。他认为这是这堂课更应该给学生的东西。而并不是给出几个问题,学生仅仅去算算而已。当然这样改动,难度会更大一些。但是数学课上学生就是应该经历深层次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他采用的是小组合作。试图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对举出的例子去调整、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去丰富自己的认识。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王老师的课用专家的话说是:目标定位决定了课堂的品味。我认为王老师主张教学不是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不做具体的铺垫。而是充分的退,退到没有退路,让孩子们直面问题,充分暴露大脑直面问题的原始思维。这不能不说是一次有勇气的挑战。挑战的是自己,收获的是学生。长期滋养在这种大跨度、大问题的背景设计之下的学生,不用怀疑其能力的增强。当然,老师面临的挑战相当巨大。捕捉思维的火花,将其凸显,捕捉生成,并与预设目标完美达成……有太多不可控,有太多担忧,这考量教师的临场智慧。这智慧不可能由外界输入,唯有在一次次教育实践中积累、内化。 在以前我老是认为,讲座、理论,对于一线的我们,仿佛与我们没有多大的关系,太过上位的理论显得枯燥。其实反过来思考,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积淀还不够丰富,我们与理论还对接不上。但也不能着急,人的成长要“小火慢炖”。但亲近理论,应该是我们的态度。人对事物的接纳、理解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对该事物认知的多少。对新课标领悟程度,从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对其认知多少。我们不仅要脚踏实地,也要抬头看路。由课标核心成员传递信息的机会并非常有。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王昌胜(湖北宜昌天问小学校长)的讲座《教学需要领着孩子向前走一步》。王校长认为:知识是学不完的,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超过学习的速度:数学课堂也不能只是授予技能,技能只不过是培养工匠而已:如果定位于培养数学家,那只是精英教育的追求。我们面对的是所有孩子,实施的是大众教育,数学课堂需要领着所有孩子向前走一步,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向前走一步是走进知识的生发过程。任何知识都是因需要而发明、生长。这需要引导孩子“亲历”知识产生的必要性和生长的过程,积累经验,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向前走一步是走进模型的感悟内化。学生不仅要掌握“3+2=5”,还要知道“为什么3+2=5?”“怎么来的?”“还有哪些情景也可以用3+2=5表示?”“3+2=5还能表示什么?”有目的地,采用结构化材料组织课堂,从一个问题拓展至另一个问题的解决;向前走一步需要走进交流的深度发酵。课堂上,教师应善于捕捉个别孩子的灵光和直觉,通过教育意识的引导,让问题“发酵”,弥漫至所有孩子,让更多孩子受益。 十年课改,无数次让我们热血沸腾,而现实又让我们困惑无助。这时,我们会叩问自己:教师你该是谁?你该做什么?听了这次专家们的讲座,我仿佛知道了自己是谁了,仿佛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了。所以,我觉得这次成都之行是有意义的。 专家的视角总是犀利。无论是对理论批判性的思考,还是对教学细节的叩问即课堂的重建。带着我们回顾事实,开启心智,是非自在心中;呈现事实的对比,引导我们反思潜意识的二元对立;理念与课堂细节之间的叩问,启发我们思考理念转化为行为的策略。案例穿透理论,承载着大道。总之,讲座让我内心沉甸甸的:理念转化为行为,落实于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你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路上。时间似乎不够,两三天的头脑风暴匆匆而过,脑子塞得满满的,很多“拿来”的课堂和报告正在“发酵”,慢慢内化为我们个体对数学、对数学教育的新认识。 人,总是在路上。既然已经在路上,就只顾风雨兼程的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