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与社会》教学反思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10-04-08 10:52:35 点击数:
550
《思品与社会》教学反思
——记参加巴中首届《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教学年会
3月30至4月1日,我有幸到巴中三小参加了巴中首届《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教学年会。聆听了同仁们上的公开课,每堂课都各有各的优点,各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专家做的报告,给我们传递了最新教学思想和理念。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总之,感觉是不虚此行,并且让我获益匪浅。我谈谈个人这几天的收获:
首先,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另一说为“习贯之为常”)。墨子则提出“素丝说”,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儿童时期通过教育养成的良好品质与习惯,犹如天生自然一样。与之相关,墨子提出了要选择适当的教育,慎其所染,选择所染。做为一名思品课老师,我有必要身体力行,正确引导孩子,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儿童时期既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期。基础教育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努力形成健康人格。”
其次,关心学生现实状况。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必须首先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让他们在课堂生活中健康发展,在发展中愉快地生活着,激发他们在课堂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课堂教学在呈现知识内容时,要为学生敞开参与的空间:组织学习活动时,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促成多向互动时,帮学生提升学习的质量。教学过程中更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内心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社会责任意识,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和完美人格的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成为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于想象的,也难于企及的,却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追求。
通过二天的学习,我个人认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德育显性课程,它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是小学德育的主导渠道。课堂教学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提升课堂效果?这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最实际的问题。我想,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更优化《品社》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民胜小学 毛嵩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