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改让我喜欢让我忧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教研

语文新课改让我喜欢让我忧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几年了,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新的风貌,让广大的语文教师为之耳目一新。但好多事物往往是过犹不及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下面一些现象是笔者对时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退化

1:文本的教学例子功能退化。曾听过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珍珠鸟》,他对文本的处理仅仅是让学生粗浅地浏览了一下,便丢之一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形式多样的有关鸟的散文,鸟的诗词,鸟的电影。一堂课下来,充斥学生耳目的是与文本毫不相关的鸟的各种知识。《珍珠鸟》是一篇文笔细腻,感情真挚,极能触动读者心灵的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地去研读,感悟。可惜,放着这好好的教学资源不用,却偏偏要去单纯地追求课堂内容的丰富,知识的延伸。现在的语文课堂,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仿佛循规蹈矩地按着课文内容去组织课堂教学,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的教学特色来,在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眼里,文体已不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仅仅是一个教学的“引子”而已。

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课文是个例子”。我们认为,能成为例子的课文,应该是文质兼美的,无论语言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应该是典范的。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朗读﹑诵读﹑熟读﹑背诵,以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达到“滚瓜烂熟”,在读中去把握作品的语言内涵﹑思想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课文教透,学生把课文习熟,从而来学会研读这一类文章的方法,培养研读这一类文章的能力。真正做到使学生能够举一隅而三隅反。

2:语文教师的角色功能退化。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出现了好多形式更为自由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如“表演式”,“采访式”,“辩论式”等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在理解这句话时,往往只是抓住了它的后半句,即“以学生为主体”。于是乎,有些语文课堂完全成了学生自我表演的场所,不管课文的内容是否适合,在学生看来,语文课就是话剧表演课,是记者采访课,是唇枪舌剑的辩论课。而这些课共有的特征就是不需要老师,老师充其量亦只是做一个始终保持着微笑的旁观者,最多也不过插上几句:“你真行!”“真看不出,你还有这个能力。”“你们的演出棒极了!诚然,这样的语文教学方式确实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发挥出他们极大的学习潜能。然而看得多了,也不由得产生一些疑问:1.是否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这样的表演、辩论。2.语文课堂经常性地让学生这样去表演,辩论,是否会让学生认为原来语文学习竟是这般的——只须学着明星的模样挤挤眉,弄弄眼,动动嘴皮子就行了。而学生如果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那后果是很严重的,他们还能静得下心来读书,静得下心来领悟吗?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大量脍炙人口的文章,而对这些文章的学习是需要我们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去潜心苦读的。

从新课改的视角,教师就应该像一个导游,他将学生——“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落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而是适时出面作精彩演说,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的一点,即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

二滥化,滥化即泛滥化。

1:表扬肯定满堂听。作为今天的学生,是很幸运的,在语文课堂上不管你回答得怎样,听到的一律是“你答得真好。”“你很有自己的想法。”有篇教学文摘报道: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有一位学生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后,一大“发现”竟然是: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严重违反了交通规则!对此,老师居然还鼓励他的发现是独特的,并热情洋溢地号召其他学生向这位同学学习。感人至深的散文名篇被“发现”成这个样子!还是在老师的深情的赞许中。

积极的表扬与肯定的确对提高学生的自信能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就不能对学生进行指正与否定了。有时,对学生说“不”或许更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不比盲目的表扬更有价值吗?表扬鼓励是尊重学生的体现,批评帮助同样也是。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否定,没有甄别,没有结果,那么,这个课堂上的语文老师应当别认为是对教学的不负责任。

2:多媒体教学手段无处不用。在我们镇,凡是校级以上的公开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这似乎已成了一条定规。好像在课堂上没有丰富绚丽的色彩,没有悦耳动听的声音,就不是像样的语文课。我们的语文教师为了制作新奇漂亮的课件可谓是呕心沥血。在备课中,有些生字可以不会念,有些内涵可以理解不透,有些问题也可以把握不准。却唯独这课件是半点马虎不得的。四十五分钟时间,绝大部分都是课件内容的展示,教师只须在一旁微笑着点点鼠标就行了。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呢?音乐,美术的欣赏能力可能会提高些,历史,地理等各类知识可能会丰富些。如再去问问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理解是否更深入了些?语言特色是否更了解了些?我自己就曾经问过热闹兴奋中的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均是一脸的茫然。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需要用我们的心去研读,去品味,去咀嚼的。这绝非是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所能替代的。

毋庸讳言,多媒体的运用的确对语文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让学生从课本这个平面的世界进入到声,色,形等多维立体的世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官享受,弥补了以往教师只能用语言来描绘情景的不足。但是,再好的东西,总也有它适用的地方。现在的多媒体应用在我们的教学中正是泛滥成灾。教师对之太过于迷信了,不论何种体裁的文章,不管教学目的是什么,只要手头有课件,统统都用上。如此越俎代庖,其教学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应相得益彰,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传统教学手段虽然有很多局限,但有些地方现代教学媒体还是无法替代的。要使课堂融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于一体,教师必须要突破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不相融的思想束缚,将二者融为一体,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教学。

3:课堂讨论风盛极。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部分教师狭隘地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即是课堂讨论,将这二者简单地划上等号。由此,各种形式的讨论便纷纷呈现出来,似乎没有讨论,就没有真正落实课改。那种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注重实际效果的空洞讨论,实在是有很多的弊端:其一,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几乎没有。因为学生一思考,课堂立刻静悄悄。所谓的“冷场”是我们的教师怕于见到的。因此,问题一提出来,教师首先忙着的是分组,分任务,学生倒也知道这个问题无须我思考,因为同组参与讨论的同学有好几个,他们自会争着发言。其二,问题的设置为讨论而讨论。有些问题有很大的开放性,是很适合讨论的;有些问题早已有定论,是无须讨论的;而有些问题则是需要学生细心去领悟的。为了单纯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教师在备课中就会抛掉那些需要静心钻研的问题,挖空心思地想一些能引起争议又没有确切结论的问题,并且还要熬费苦心地设置几个陷阱,来引诱学生陷入以显示问题的高超,巧妙。这哪里是语文学习?其三,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讨论。随着老师一声令下“讨论”!学生分组围成一团,讨论声响成一片,而我们听到的,往往仅是少数几个学生的侃侃而谈,多数学生或是插不上几句,或是干脆在一旁无所事事。讨论结果也只是几个优等生口若悬河的展示。其它学生只是在那里静静地作“看客”。

其实语文课少不了学生对文本的品读,感悟,体味,思考。有时候的冷静的思考比活跃的讨论更为需要。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把握好讨论的度,适度讨论,适时讨论,而不滥用讨论,这是新课改语文教学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对于新思想,新理念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应当取法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既要敢于拿来,又要善于鉴别,为我所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能够促使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让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情。如何借助课改的东风,让包括“差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乐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作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为之添砖加瓦。

               鸣鹤初中 徐云云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