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也是学生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08-06-03 10:51:45 点击数:
523
目前,随着教育新的走向,呼吁教师在教学中要拆掉“架子”,摆正与学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但实际上又怎样呢?毋庸置疑,一些教师找到了自己的坐标。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山村学校)放不下几千年来的“自我尊重”“自我权威”的面子,新课程的脚还裹着传统观念的布带,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心坎上,没有站在学生的位置去设想。造成天平倾斜、轨道偏离、教学缺乏创新、语言不文明。叹哉,学生的健康心理又怎能不扭曲,教育的归宿是深渊还是高山?其实,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老思想连根拔起,铲到蛮荒的野外。真心诚意融进学生心里,在教育的过程中随时换位思考,随时扪心自问:“假如我也是学生!对老师的授的道和业又怎样看待?”。经过躬身自问,或许会给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 语言上多扪心自问;“假如我也是学生?”。学生的心灵是幼稚的,也是十分脆弱的,他们需要的不是寒冬的洗礼而是春光的温暖。但一些教师不知是标榜自己还是体现自己“威严”的价值,常出口不逊。一教师有次在课堂上振振有词地教诲学生:“你这学生,如不争气的牛,血液里流淌的是愚昧与懒惰,在牛鞭的抽打下,你永远站不起来,卧在泥泞里耗尽生命。”多么温柔的语气,多么华丽的语言,这是老师能力的体现吗?揭开温柔的外衣,却是肮脏与讽刺。老师极大地伤害了学生,打击了幼小的生灵,老师的面目也扭曲得可怜可憎,这不是围剿生灵,压灭生命么?学生在这种语言的辱骂下怎敢出口相驳。否则,招来的不是老师的反思,而是面目狰狞的喝斥,学生只得俯首认罪,可痛的是老师还扬言这是“本事”与“批评的技巧”,这真是荒诞的自嘲。老师何不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扪心自问:“假如我也是学生?当面对这种没有人性的语言,扭曲灵魂的批评,自己该怎么办?”不撕裂心扉才怪!还有老师说;“我是讲究相互尊重,但学生把习题做不来,没有消化课堂内容,就是对我的不尊重,所以我只有采取‘措施’不尊重他们,用语言打击他们,这也是相互关系。”多么聪明的狡辩,多么荒谬的逻辑,试想,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呆板,教学效果平平,这也要学生听懂么?强要学生消化么?这且不说,还要学生经受“语言”的洗礼。无稽之谈,这种相互尊重的内涵怎敢穿新课程的外衣。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多问问自己,请检查自己的做法,清醒清醒自己的灵魂,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从无数的小事中投入关爱,与学生沟通心灵的障碍,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热情。这样学生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感悟,对教师的爱与感激将在他们的心灵上永远抹不去。 课堂教学中多扪心自问:“假如我也是学生?”现代教育课堂主要讲究教学现场的运作,强调课堂的现实生成和直接生成,更加注重对课堂的认识和探究,让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得到充分的体现,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挖掘学生发展方向的无限可能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独霸的天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土壤,是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田园。一次公开课,一位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为激活课堂气氛,抽许多学生回答问题,可在忙碌之际,没有给学生作出对错的评判。一位学困生积极抢答问题,可回答却是吞吞吐吐,此时,老师为展现课堂效果,却示意他坐下,再没有给这位学困生拓展的空间。老师表面上有条不紊地发表言辞,却没顾及学生的感受,在疑难问题上没有更深拓展学生思维,一晃而过。还有一些老师没有顾及个体的活力,没有考虑学生的掌握能力,执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运转,按照固定的模式行走,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导致上课无生气、课堂一片死气、老师一肚子怨气。此时,老师何不扪心自问:“假如我也是学生?感受体会一下学生的心境,能不能接受老师的教法,能不能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老师就会发现问题,进而去创设新的教育课堂,去寻找教育新的生机。老师在教学上要有随机而动的敏感,引导学生去思考,只是到了一顶点的时候,学生的思维障碍过不去,才予以轻轻点化,起一个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作用。不要追求自己讲了多少,而要追求学生领悟了多少,哪怕学生领悟5分,也比老师灌他10分强。老师应注重在思想上“点燃”学生的“火炬”,从而让他们去对课文“精彩的领会”、“精彩的分析”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考试上多扪心自问:“假如我也是学生?”目前,考试风又在一些学校盛行蔓延,不是考试不对,从某些方面也可衡量学生的标尺。但实际上许多老师把考试扭曲了,以学生的分数来标榜自己的价值。显然,教师的劳动就显得廉价了。在目前还有为应试而生存的学校,老师为了迎接抽考,为了体现能力,为了“优秀”的字眼,大肆地狠抓语、数考试科目,大量的试卷练习题不断加码,把学生整天泡在强化集训的苦累中,并占用美术、音乐课等续加练习,把分数作为学生优劣的评价,在这个既无奈又现实的世界里,他们把分数看成是自己的饭碗,是学生的命根,把学生的思维压制得麻木,把创新的火花泡湿掐灭,学生怎能提高积极性?怎能不把求知当作苦差事?每天紧张的训练下来,语文老师筋疲力尽,数学老师苦不堪言。这样的强训,连几个老师都不能坚持,何况只有十来岁的孩子,他们要应付几个老师的轮换强训,身体童心怎能承受这样的负荷,学生不是机器,不是木偶。在考试的压力下,老师们不得不进行一些“应试”训练,但这个训练能不能科学一些,人性一些,而不是那么野蛮?有时侯,面对无休止的上级抽考,为了学校的荣誉,老师们也不得不狠抓学生分数,但考试是抓分数的唯一途径么?我认为老师们无法躲避抽考,但可以躲避题海。否则,现代的教育还是充满“实用”“功利”的色彩。是的,我们可不可以在为学生打造高分数的同时,也给自己一些精神的东西?我们在教会学生适应社会的同时,能不能在他们的心理播下改造社会的种子?假如老师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又如何挑得起沉重的“分数”大梁,请老师们解开孩子们身上的“枷锁”,让他们出“牢”透透气。其实分数是苍白的,它不是成功与失败的碑界线,如果老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把潜力挖掘出来,让学生以充沛的精力,灵活的机智去对待知识,分数不照样能提高吗?如果老师不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想,我可以说老师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角逐中将陨灭自己,陨灭学生,学生将在你的模式下沉寂枯萎。
通江县民胜镇小学 杜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