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面向每一位学生 办好每一所学校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教研

铜陵:面向每一位学生 办好每一所学校

     中安在线(记者:郭荣) 早在10年前,铜陵就取消了重点初中和小学,取消了全市统一的小学毕业升学考试,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全部实行免试就近入学,这里学生和家长们无需为择校而劳心费力,铜陵市的“教育均衡发展”之路震动了中国的教育界。

     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择校”现象所带来的激烈的社会矛盾,铜陵市在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满足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位中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基础上,就已经开始着手加强学校的治薄扶弱工作了。”铜陵市教育局局长金燕向记者介绍道:“在当时抓这项工作的时候压力特别大,担心社会上家长的不理解,但是现在看来这一步算是走对了。”目前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各校办学水平大体相当,中小学基本刹住了择校风,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市基础教育发展已初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铜陵的孩子们不需要择校,因为在学生和家长的眼中:“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然而在十多年前,铜陵的择校风之盛并不逊于其他城市。因此,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也经历了10年的辛苦,走过的是一条不平坦的均衡发展之路。

  调整布局,整合资源

  铜陵的“择校”现象,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在这个有中国“铜都”之称的城市,学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矿区企业所办学校,其人财物由企业投入,另一类是市属学校,多由市教育局直管。两类学校各占一半左右。80年代末期,工矿学校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而越来越差,为了给孩子找一个好学校,许多矿区家长将孩子往市区学校送,这使得市区学校压力骤然加大,本已存在的择校风,也因此愈演愈烈。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铜陵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布局调整。10多年间,全市市区关停撤并了13所规模偏小、低效质的学校,通过多种方法筹措了一定的资金,在部分生源集中的学区新建和改扩建22所中小学。此举满足了各学区学生在规定服务半径内就学的需求,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位中小学生“就近入学”创造了前提条件。

  优质教育资源向弱势学校倾斜

  重点学校是产生“择校风”的重要源头之一,要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就要从整理重点学校开始。2001年初,该市在创建省示范高中实施初、高中分离过程中,坚持优质资源不改制,取消重点初中,迅速改变了过去生源扎堆现象。

  同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缩小各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就成为解决择校问题的必然要求。近十年来,用于薄弱学校达标投入共计1.5亿元,使得市区义务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趋于均衡。“我们学校无疑是受益者之一。”在铜陵市金口领小学,校长黄修龙一边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向记者演示学校的前后变迁,一边感叹。1995年,这所学校整体面貌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破破烂烂”,直到2000年还没有完整的围墙和运动场。“现在,我们学校电脑网络教室、音乐教室、多媒体报告厅等一应俱全,光是学生阅览室就有3个。”黄校长介绍说。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在这个城市的两所“薄弱学校”,五中和九中竟然都各有一所“逸夫楼”――在别的城市,这样的楼往往只建在最好的学校。

  “一个校长决定一所学校”
  薄弱学校改造,关键要通过内涵发展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铜陵市教育局局长金燕认为:“一个校长决定一所学校,一个好校长也能稳住一方生源。”从1996年起,铜陵市教委陆续从市区中学及教委机关调骨干到周边薄弱学校任职,现任教育局副局长徐少明当时被派至因严重污染丧失生源的七中当校长。近年来,铜陵先后将30多位市区教学骨干派至薄弱学校。在这个过程当中,铜陵五中堪称范例。

  五中校长姚跃进向记者介绍:“当时五中的情形是野草从生,牛羊遍地,教室里到处是烟头、纸牌。更严重的是,市区坚持的‘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在此根本行不通。生源年年大量流失,全校学生仅有567人,96年一届只招了30多个学生。而今天的五中有32个教学班,1800余名学生,已经彻底改变了过去招不到学生而发愁的状况,相反却因招生计划满足不了需求而发愁。”

  为初步解决校间师资水平差异,铜陵市采取“名师迁移”等办法,在不影响其它学校教育教学的情况下,有意识将一些老牌学校名师调到新建或薄弱学校去任职和任教,为稳定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方式进行改革,将评选指标切块分配到每所学校,从而避免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集中在部分示范学校的问题。对于新进教师,2004年以来实行“凡进必考”的制度,保证教师质量。再次是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当作薄弱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有计划地组织了教研员对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进行各教学环节的检查指导,帮助学校发现问题与不足。

  保证生源均衡分布

  从1996年起,铜陵把辖内省级示范高中的招生计划提取出来定向分配,每所学校按照初三毕业生的人数获得升学指标。从10%到20%到30%……2005年分配指标已达示范高中计划的60%。随着分配比例逐年扩大,使得地处偏远学校有更多的学生能够升入示范高中,而且出现了市中心生源向远郊普通学校倒流的现象。因此教育局每年都对“人口分离”及“换户”跨区借读问题进行认真审核。2005年9月,市教育局出台文件,加强了初中学生学籍的管理,要求“人在籍在”,明文规定在毕业学校就读满两年的学生方可享受切块指标,且初二、初三的学生原则上一律不得转学。

  “指标平均分配意味着每所初中每年都有固定比例的毕业生升入优质高中,但这项政策也充分考虑到了公平,如果那些相对薄弱学校的考生在线下40分仍然没有用完名额,我们将把名额收回,拿来重新分配,这样来保证生源质量。”

  铜陵市委、市政府一直在用“给经费不给压力、给政策不给条子”的行动践行教育公平。10年来,铜陵市从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到各委办局,没有给教育局递过一张条子,教育局班子成员也相约不批一张条子。在发展义务教育过程中,铜陵市树立“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公平理念,实实在在去“办好每一所学校”。

摘录:
           从义务教育来讲,义务教育最应该体现的是公平,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的责任。国家出钱,有些人享受好的资源,但有些人享受不到,特别是农村就享受不到,这是不对的。义务教育最主要是公平。现在从义务阶段,主要是资源配置不公平、不均衡造成的。比如教育经费,先不说投入机制,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作为各级政府应该怎么做?一种方式,是教育经费不足向薄弱学校倾斜,像安徽铜陵。还有一种方式,教育经费不是不足吗?我就搞示范校、重点校,当然好学生可以考进去,还有就是花钱进去,就产生了择校,名校又办民校,而家长认为只有一个孩子,掏空腰包也让要孩子上好学校,这样就造成择校乱收费,这个问题在安徽铜陵十年磨一剑,他们十年前在教育经费最困难的情况下把有限的资金投到薄弱的学校,我们到安徽铜陵考察,他们讲,在那儿学校只有远近之别,没有好坏之分。资源的配置基本是均衡的,包括教师、校长都是轮流任教。
        资源不均衡造成择校,择校导致乱收费。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