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专家解析“用教材教”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教研

听专家解析“用教材教”

编者按:

    不但基础教材需要改革,高校的汉语教材也同样面临着变革的问题,而且高等教育更是以培养开发创造、科研能力为目的的,现在一个是统得过死,第二个是面对着陈旧语言和新兴语言的对垒。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正文:

问:常常听到“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这句话。请问到底应该如何落实在教学行为中?

答:“用教材教”是一种与“教教材”相对立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是突破传统的全新理念。是的,教材不是圣经、不是法典,它是教学的凭借、教学的资源,理应为“我”所用。“我”为何人?“我”是教师这个施教的主体,是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就是要利用教材,创设一个有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经历体验过程,受到强烈感染。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之视为一种理念,难免失之空泛;我们也应该把它作为是操作的策略,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用教材教”,首先要求我们用好教材,精心组织读者与文本作者展开互动式对话。这是策略之一。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因而用好教材非常重要。如何才能用好教材呢?

研读教材、吃准编写意图是前提。尊重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质资源,对于提高“对话”效率至关重要。例如,在苏教版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种特殊的课文——词串识字。这是在吸取传统文化之精华、遵循儿童识字之规律、借鉴各种识字教学之经验的基础上,独创而成的一种识字教材。三个词语并置一行,十二个词语分四行整齐排列,有形象、有意境,有韵味,字数齐整,押韵上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词串识字”为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整合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为什么呢?因为词串识字具有多种功能。除了帮助学生识字写字外,它还具有认识事物的功能、审美的功能、增加儿童文化底蕴的功能,还是阅读和习作的“前期”训练。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却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应该突出以下重点:一是落实识字,因为它是识字教材,让学生通过“识读”为主的对话活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应是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必须打好的语文基础;二是诵读感悟,既然它是一篇韵文,像一首小诗,我们就不能将之仅仅视为识字课文,必须充分运用朗读这种对话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认识事物,在读中感悟语境,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陶冶性情。再如“练习”的“读读背背”。它主要编排了“语串”和一些典范的语言材料,如格言警句、古今诗文、谚语对联等,意在开掘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示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学生“读读背背”了这些东西,可以丰富语言积累,积淀文化底蕴。教学时,我们就应该只是要求学生“读读背背”,让学生在与这些“语料”进行以读背为主要形式的对话中,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自觉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如果将一些成语的解释抄下来让学生背诵,无疑是违背了编者的本意,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消减了学生对话的兴趣,这是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

精心组织、激发对话,需要是关键。“用教材教”,首要的是让学生愿意阅读文本,乐意与文本对话,有阅读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巧设情境、巧妙引导,以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而是将语文学习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交际、表达的“需要”,其热情与冲动自然而然能被激发出来。如何才能唤起学生的“需要”呢?从揭示课题开始,在充分把握文本、了解孩子基础上,利用或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或张弛有度、不疾不徐,或娓娓道来、妙趣横生,或丝丝入扣、巧设玄机的开场,一开头便引孩子注意、激孩子思考、令孩子沉醉,诱发对文本的“阅读期待”。

“用教材教”,要求我们用活教材,巧妙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加深体悟。这是策略之二。

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游戏、演讲、表演、绘画、辩论、当导游、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解读文本,这是老师们最喜欢采用的方法。其次,把文本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解读文本。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文本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增进学生对文本的亲切感,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如:于秋高气爽的晴天,领学生到河边学习《秋游》;将学生带到公园,让学生坐上小船,然后再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到的是“生活”的语文,是“活”的语文。还有,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使文章内容写真化。对于文本中无法调动学生记忆、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没有相似积累的陌生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它写真出来。如《“东方之珠”》这类课文,如果教师仅是凭借一本教科书在那里大讲特讲,纵使你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依然如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但如果利用录像将上海广播电视塔的巍巍雄姿展示给学生,那效果定会大不一样。

“用教材教”,要求我们活用教材,相机点拨,通过重组、增删、活化、延伸等促使资源生成。这是策略之三。
“用教材教”的最终目的就是关注学生的需要,利用教材诱发学生潜能,使教学成为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探究与生成的过程,实现“由教科书是孩子的世界变成世界是孩子的教科书”的转变,使学生产生“语文课堂就好像蓝色的大海,而我就是一条小鱼,在里面快乐地游着”的愉悦。教者应该以此为取向对教材进行筛选、重组、增删和延伸。现例举如下:

▲文本活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蒲公英》中,有这样一段话:“太阳公公看见了,亲切地嘱咐他们: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只有黑黑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对此,如果我们习惯用成人的思维来对文本进行解读,很容易抽象出“要听话”的表层意义,其价值取向显然与现代观念相悖。有的老师在教学时没有用惟一的答案框住学生,而是引导讨论:听了太阳公公的嘱咐,你想把家安在哪里?孩子们的发言可谓丰富多彩:“我想把家安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我想把家安在湖边的泥土里,充分吸收水分!”‘我想把家安在牡丹花下,欣赏她的美!…‘我想把家安在无际的沙漠里,创造奇迹。”……可见,教师站在孩子的视角,利用文本留下的空白,让学生的心徜徉在自由的天空中,不经意中已丰富了他们感性生命的成长,充盈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如果忽视学生的需要,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文本论文本,学生就不会如此个性飞扬。

▲勾连课外。“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8》教学设计——

师:其实,“青”的小伙伴还有很多很多,它们组成的字宝宝也有很多很多。瞧,小青蛙也想来考考大家,这些字你认识吗?(媒体演示青蛙跳出:精、静、靖、菁、倩、靓六个字),把你认识的字读给大家听,说说你是从哪儿学来的?

师:这些字虽然我们还没学过,但有些我们已经认识了,这说明学习不仅可以从课堂中学,而且可以从生活中学。如果你能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就能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链接生活。有位老师在《大自然让词语在孩子头脑中鲜活》一文中这样写道——
     一走出教室门,秋凉即扑面而来。孩子们举着高高的小手跑来告诉我:“老师,我找到秋天了,秋天在凉凉的风中。”“真是‘金风送爽’啊!”立即有孩子在旁边脱口而出。哦!是的,练习一“读读背背”中的成语凭借着自然的魅力在孩子的脑中鲜活起来了。我乘势引导:“小朋友,在周围观察观察,为什么称秋天的风为金风呢?”

“老师,瞧,秋风一吹,桂花开出金灿灿的小花,所以应该是金风。”

“老师,看,秋风吹来,树叶、小草就渐渐变黄了,所以秋天的风是金风。”

“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两旁的稻子黄了,肯定是金风给吹的。”

“我家院子里的菊花也让金风给吹黄了。”

哦,大自然,你神奇的魅力告诉孩子们“金风送爽”原来可以物化得如此具体与可触摸。

当然,“用教材教”的途径并不仅限于这些,但不管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根据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并且还务必明确:“用教材教”的目的是为了“活化”学生的思维,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