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孩子们的“任性”
在科学课教学中,我遇到过很多疑惑,比如:孩子们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一动起手来常常远离教材和教师的要求,甚至相差十万八千里。我曾经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但是,在经过一些对孩子们“放任”之后,我终于发现,其实科学课正应该给孩子们一些“任性”的空间,让他们在“捣蛋”中产生“惊人的大发现”。 一、最初出现的“任性”是兴趣的苗头,别把这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课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而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受个体直接或间接兴趣的影响。当一个人被某种事物吸引并产生好奇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他开始关注这个对象。在关注的同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探索它、了解它的欲望。这种欲望有时候在孩子身上就会表现为任性和固执己见的行为。如果老师处理不当,就可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在一次采集土壤样品的活动中,正当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在校园里四处奔走时,有几个孩子跑来向我告状,说发现有人在搞破坏!我急忙夺去一看,是一个平时表现很守规矩的孩子,他在一棵树的根部使劲儿地挖一个坑,我一问,原来他刚才挖土时发现一个小洞,我很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于是把我反复申明强调的“禁止破坏树下的土壤”丢到脑后去了。我意识到他并不是在故意搞破坏,于是问他发现了什么?他一听顿时来劲了,手一摊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居然是一只还会动的蝉蛹!他一脸期待地问我:“老师,这是什么虫子啊?”这时我看到了他因为“任性”表现出来的执着和探究的兴趣。于是我让他先把土坑填上,然后通过许多询问和查找资料找到秘密。他果然很乐意地答应了,并且主动承认了自己的“破坏行为”。过了几天,他主动跑来向我汇报了他的“研究发现”,这时,我多么庆幸我没有扼杀掉他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啊, 二、反复的“任性”是研究过程中思维渴望深入的表现。 科学课提倡探究式学习,在很长一段时间教学活动中,我也深深体会到学生时常会不顾教师的和安排规定,随时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科研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固执的行为从心理学上来看,实际上上因为个体思维的深入引起的外部行为表现,通常的特征是“任性”地打破教师布置的任务,使课堂研究节外生枝,但这种“任性”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却是有效的和明显的。一次对植物的观察活动中,我把孩子们放出教室在校园里观察各种植物并简单记录各部分生长情况,不料一个男生小组却在草坪中发现了很多“没有壳的蜗牛”,并踏进草坪肆意捕捉,由于这个小组的学生时常有自由散漫不听招呼的表现,所以对他们当时“集体违反室外活动纪律”的行为我很生气。为了制止他们的行为,我及时中止了这次活动。没有想到,一个星期以后的科学课上,这组孩子汇报了他们对“没有壳的蜗牛”的研究成果。原来他们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因为我的阻止而停止,而是瞒着我在课后继续收集这种动物,并通过分工饲养、查资料、询问长辈等方法获得了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它叫“血吸虫”、“鼻涕虫”,当天气潮湿的时候,就会大量出现在植物叶子上,有时候也会出现在蔬菜上。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撒一些盐在菜叶上,它一经爬过就会全身流水,然后慢慢死去……当我听到这些“研究成果”时我被孩子们执着感动了。是他们的任性成就了自己的探索思想,享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经历了一次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 三、适当的“任性”是课内探究活动向课外的延续和拓展。 科学课的探究方法绝不是教材与教师能够全部考虑到的,在出现教材和教师都没有考虑到的方法时,绝不能仅仅凭经验断定方法的正确与否,仅仅靠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将孩子的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扩大孩子们探究活动的空间。在《分离混合物》第二课时,孩子们继续汇报他们的方法和成果。一个孩子站起来边比划边说:“我分离面粉和米的时候,拿了两张餐巾纸,在中间滴了几滴彩色墨水,然后把米和面粉倒在一个杯子里混合,把那两张纸盖在杯子上面使劲儿摇,后来面粉就沾在纸上了,米就留在杯子里了。”他刚说完立刻有学生指出:他用滴墨水的方法是偷看书上的!当我们一起翻书查看时,却发现在餐巾纸上滴墨水其实是别处一个活动:彩色墨水成份的分离。这孩子的方法完全是歪打正着。此时其余小组的孩子纷纷嚷着要求当堂验证!我正犹豫时,几个孩子居然自己跑上台,递来了杯子、彩色墨水、面粉和米。面对孩子们这样“任性”的举动,看着孩子们充满渴求的眼睛,我当场决定:现场实验!实验的结果是部分面粉粘在了纸上,米被染成了绿色留在杯子里。针对这一现象,孩子们又提出了不少意见:染颜色更方便看到米;杯底有水还影响了部分面粉沾在杯子里;摇之前要盖紧纸,如果用橡皮捆住更好;纸再多几层更保险……当我看到孩子们表现出的那种高昂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时,我感到这种“任性”是无比珍贵的!下课铃响了,孩子们不但没有一哄而散,反而三三两两围在一起继续讨论,甚至还有孩子来问我能否借实验室的器材让他们小组回家进行研究。我真为他们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的“任性”就是走向真正的科学研究的开始。 经历了孩子们的“任性”和老师的“放任”之后,我感觉到是孩子们的“任性”促进了科学探究活动中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延伸和拓展了探究活动的内容,调动了孩子们科学探究的热情。科学课堂是难以预料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创造性地驾驭课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将探究活动延伸更深更广的空间里去。 |
- 上一篇:创造民主、和谐气氛,放飞学生思维
- 下一篇:数学教学导入新课十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