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之“良媒”意探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00 点击数:
1103
《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诗,写女主人公回归娘家,车到淇水岸边,回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表现她的怨恨痛悔和刚烈性格。多年的恋爱婚姻生活,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女主人公此时此际所回味咀嚼的应该多是刻骨铭心的事,而且在讲究精炼、惜墨如金的古典诗歌中,诗句的选用更是慎之又慎。从这个意义上讲,“子无良媒”一句,就不是随意而为。那么,它到底有何深意呢?我认为,除了揭示女主人公的婚姻是自由婚姻外,还揭示了以下几方面的意思。 第一,暗示“氓”的家境、人品和社会关系。“氓”不请媒人,一方面是他目无法纪,另一方面是家境穷困所致,他穷得差不多请不起媒人。女主人公嫁到“氓”的家里,多年受穷受累(“三岁食贫”),要知道,她可是带着一大笔嫁妆来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一大笔嫁妆不仅没有填平“氓”家贫困的渊薮,反倒让他更加贫困,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氓”是一个商人,在那样一个以物换物的时代,他做着以布贸丝的买卖,风险是很小的,他的贫困只有一个解释:好吃懒做,以致生意凋敝,坐吃山空,一贫如洗。还有一点,“氓”无“良媒”,也暗示了他的道德缺陷。从这“良”字可以推知,“良媒”是讲道德、讲仁善的,没有“良媒”愿意去给“氓”撮合,证明他在邻里是不受欢迎的。亲友都了解他,要么鄙视他,要么敬而远之。因此,他的社会关系比较差,没有人想给他当媒人,这从侧面点明了他的道德缺失。“氓”的道德缺失,正是这一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 第二,揭示了“氓”藐视礼法,胆大任性的性格特征。“氓”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可是“氓”却违反当时的社会风俗,不要媒人。他藐视礼法,不遵习俗,这是他胆大任性的个性在起作用,这一点,文中是有暗示的,“匪我愆期”的背后是对“氓”的责难和不满,“将子无怒”正是他暴戾性格的明证。“氓”既胆大妄为,自私自利,又目无礼法,自然而然就会“士贰其行”“至于暴矣”,对糟糠之妻大打出手,以至最后弃置不顾,这是其性格发展的必然。可惜的是,这一性格缺陷被“蚩蚩”的外表掩饰,女主人公一时失察,而千古遗恨。 第三,表现自己的悔恨痛心。女主人公站在淇水岸边,清醒地认识到正是“子无良媒”这一显性因素,导致了她的悲剧。如果当时慎重对待,也许一切都不会发生了。首先她痛恨自己的固执,被“蚩蚩”之氓蒙蔽,被爱情所迷,不顾当时的风俗习惯,一意孤行,才走到今日的绝境。她痛悔没有看清“氓”的真面目,没有看清“无媒”的背后他们本不是同一路人,一个是那般的善良,一个是那样的暴戾,性格和品性相差天壤。再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的说合其实是代表双方父母的意愿。“子无良媒”暗示父辈亲友对这门亲事的反对。遗憾的是,女主人公不听父母劝告,轻率妄为,执意出嫁,以致悲剧发生。最后,表现对自己进退两难愧赧交加的处境的无限感伤。女主人公被迫回到不赞成自己婚姻的娘家,她的感情是复杂的,但又别无选择,要么继续在夫家受虐待,要么厚颜回到娘家(“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用行动表示了对过去选择的否定,对不幸婚姻的绝弃,以及一个善良女子对人间真情的渴望。她在无限痛悔之中,不禁发出了“无与士耽”的浩叹,得出无比辛酸的人生认识,可惜的是,这种认识来得太迟了,而且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