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踏入数学课堂
让阅读踏入数学课堂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更是提高了一个阶段,它要求执教者重新认识阅读。可只要提及“阅读”,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语文阅读,或是英语、政治、历史等文科类的阅读,似乎“阅读”成了文科的专利。而谈及数学中的“阅读”时,有的老师质疑:数学中需要阅读?数学中的阅读从何而体现?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人已不足以社会的需要,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由此可见,数学是需要阅读的,而且颇为重要。让阅读踏入数学课堂,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教学,略谈一点感受。 新课标要求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单纯的能背概念,会计算加减乘除运算,或是能机械解决所谓应用题罢了,它要求学生必须会学以至用,将文本知识用诸于生活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谓“数学生活化”,即是将“生活中的数学”用之于数学课堂中;课堂中的数学必须以生活中的数学为基绳。因此,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足以时代的要求,而将阅读运用到数学课堂和学习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阅读也建立在此基础上,当然数学课堂也不例外。在此过程中,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来进行,整个过程其表现形态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努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真实的活动,你的教学就不能被称为成功。教学应在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主动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能,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使每一名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老师没有直接告之计算方法,而是要他们在学习前面图形的基础上,思考,交流,动手,动脑,想出解决的方法来。老师的这一举动似乎给了学生一副兴奋剂,调动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欲望心理,引导他们养成先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而后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再阅读文本中的解决方法,老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指导,从而达到对内容的掌握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合作交流为主,尽量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时间。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读、自解、自悟、自得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听课的机器了。 二、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数学不同文本的能力 1、以“疑”导读,领悟概念: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小学生更是如此。但概念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必须得弄清它的实质所在。这时采用以“疑”导读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线段》时,什么是直线、什么是射线、什么又是线段呢?都是线,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们带着这些疑问读文本,然后让他们谈谈阅读后的所得。这样,孩子们有目的的阅读,并有兴趣去读相关的内容,且提出疑问,老师再适当重点点拨。在这过程中,生生还可以互相提出疑问,共同思考,再交流。 2、以“动”带读,化难为易: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而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令学生最为头疼的。为了将数学问题化难为易,我们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做一做、画一面、写 一写、摆一摆。在不同年级的数学问题的教学中,以“动”带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级可以把问题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也可以以实物摆一摆。如:小红做了5朵红花,6朵黄花,她一共做了多少朵花?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让孩子们喜欢的方法去解决,老师不做统一规定。可以用小棒代替花儿,也可以画图形代替花儿,还可以直接数手指而得出……不管怎样,只要理解了问题的实质,明白问题的意思就行,由此得以解决问题。 在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 例如“画线段的垂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画垂线的步骤,以求学生对垂线的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垂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垂线”,也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画法。 再如在解决数学问题“小红做了84朵花,小江做的朵数是小红的三分之二少10朵,问他们一共做了多少朵”时,就可以把文字转化为线段图来解决,一目了然,很容易得以解决。 3、以“议”促读,合作探究:新课标提倡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读读议议,让他们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例如:“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教学时让学生对算式78+12×7进行观察,把这道题读出来该如何读,并思考交流怎么计算这道算式呢?结果有了两种读法,一种是78加12乘以7,一种是78加12乘以7的和是多少,到底哪种读法正确呢,老师没有做及时的评判和讲解,而是分别让两种不同读法的同学进行自己的讲解,说出理由,师再做必要地引导讲述。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读法,也懂得了计算方法。 4、以“读”促学、促思,感知文本用意:新课本中各年级教材中都安排了除必须学的知识外,还有许多必要的知识,但不做强求。例如:有“你知道吗?”“综合应用”等内容。在四年级上册学了多位数的计算后,教材安排了一个“综合应用——节约一粒米”这一内容,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每天能节约多少大米?假如每时每500粒为1斤,一天能节约多少斤大米?再调查身边的生活现象,每天大约掉多少米粒,再算一下,如此下来一年有多少?然后再让同学们经过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交流、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测量计算----调查----反思”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即对数学知识有了巩固复习,也达到了思想品质的教育和启发。 其实,许多数学老师在课堂中已经或多或少地渗透了阅读,如果能更大胆地让阅读踏入到数学课堂中,把有效阅读实施到数学课堂中,我们的数学教育又何谈难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也会让枯燥无味地数学变得有滋有味的。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更是提高了一个阶段,它要求执教者重新认识阅读。可只要提及“阅读”,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语文阅读,或是英语、政治、历史等文科类的阅读,似乎“阅读”成了文科的专利。而谈及数学中的“阅读”时,有的老师质疑:数学中需要阅读?数学中的阅读从何而体现?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人已不足以社会的需要,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由此可见,数学是需要阅读的,而且颇为重要。让阅读踏入数学课堂,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教学,略谈一点感受。 新课标要求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单纯的能背概念,会计算加减乘除运算,或是能机械解决所谓应用题罢了,它要求学生必须会学以至用,将文本知识用诸于生活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谓“数学生活化”,即是将“生活中的数学”用之于数学课堂中;课堂中的数学必须以生活中的数学为基绳。因此,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足以时代的要求,而将阅读运用到数学课堂和学习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阅读也建立在此基础上,当然数学课堂也不例外。在此过程中,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来进行,整个过程其表现形态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努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真实的活动,你的教学就不能被称为成功。教学应在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主动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能,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使每一名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老师没有直接告之计算方法,而是要他们在学习前面图形的基础上,思考,交流,动手,动脑,想出解决的方法来。老师的这一举动似乎给了学生一副兴奋剂,调动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欲望心理,引导他们养成先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而后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再阅读文本中的解决方法,老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指导,从而达到对内容的掌握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合作交流为主,尽量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时间。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读、自解、自悟、自得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听课的机器了。 二、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数学不同文本的能力 1、以“疑”导读,领悟概念: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小学生更是如此。但概念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必须得弄清它的实质所在。这时采用以“疑”导读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线段》时,什么是直线、什么是射线、什么又是线段呢?都是线,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们带着这些疑问读文本,然后让他们谈谈阅读后的所得。这样,孩子们有目的的阅读,并有兴趣去读相关的内容,且提出疑问,老师再适当重点点拨。在这过程中,生生还可以互相提出疑问,共同思考,再交流。 2、以“动”带读,化难为易: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而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令学生最为头疼的。为了将数学问题化难为易,我们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做一做、画一面、写 一写、摆一摆。在不同年级的数学问题的教学中,以“动”带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级可以把问题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也可以以实物摆一摆。如:小红做了5朵红花,6朵黄花,她一共做了多少朵花?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让孩子们喜欢的方法去解决,老师不做统一规定。可以用小棒代替花儿,也可以画图形代替花儿,还可以直接数手指而得出……不管怎样,只要理解了问题的实质,明白问题的意思就行,由此得以解决问题。 在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 例如“画线段的垂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画垂线的步骤,以求学生对垂线的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垂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垂线”,也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画法。 再如在解决数学问题“小红做了84朵花,小江做的朵数是小红的三分之二少10朵,问他们一共做了多少朵”时,就可以把文字转化为线段图来解决,一目了然,很容易得以解决。 3、以“议”促读,合作探究:新课标提倡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读读议议,让他们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例如:“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教学时让学生对算式78+12×7进行观察,把这道题读出来该如何读,并思考交流怎么计算这道算式呢?结果有了两种读法,一种是78加12乘以7,一种是78加12乘以7的和是多少,到底哪种读法正确呢,老师没有做及时的评判和讲解,而是分别让两种不同读法的同学进行自己的讲解,说出理由,师再做必要地引导讲述。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读法,也懂得了计算方法。 4、以“读”促学、促思,感知文本用意:新课本中各年级教材中都安排了除必须学的知识外,还有许多必要的知识,但不做强求。例如:有“你知道吗?”“综合应用”等内容。在四年级上册学了多位数的计算后,教材安排了一个“综合应用——节约一粒米”这一内容,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每天能节约多少大米?假如每时每500粒为1斤,一天能节约多少斤大米?再调查身边的生活现象,每天大约掉多少米粒,再算一下,如此下来一年有多少?然后再让同学们经过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交流、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测量计算----调查----反思”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即对数学知识有了巩固复习,也达到了思想品质的教育和启发。 其实,许多数学老师在课堂中已经或多或少地渗透了阅读,如果能更大胆地让阅读踏入到数学课堂中,把有效阅读实施到数学课堂中,我们的数学教育又何谈难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也会让枯燥无味地数学变得有滋有味的。
|
- 上一篇:课堂教学评价表
- 下一篇:巴中市小学作文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