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一、案例背景 幼儿园的活动是无处不在,任何时候都会生成出新的课题,教师应把握教育时机,进行随机教育。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二、情境描述 一个夏天的下午,天气比较闷热,幼儿在户外玩篮球。 “哇,下雨啦!”突然传来孩子们惊喜的叫声。循声望去,只见天空黑云密布下起了雨点。一些胆大的孩子开始用手去接雨,两只手平平的伸在雨蓬外,像在接什么宝贝似的。忽然,从雨蓬另一边传出Peter小朋友的叫声:“这边也有雨!”他跑过来把手里接的雨拿给大家看,不料手一抖,雨水全洒了,这时孩子们都跑去接雨了…… 小朋友们回到教师后,仍在叽叽喳喳地谈论着雨。于是老师取消了原定的活动计划,而把话题引到了“雨”上。“刚才你们这么高兴,发现了什么?”“下雨啦!下雨啦!”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雨,接在手上的感觉怎么样?”“痒痒的!”Jolly说。“不,是冷冷的!‘平时不太爱说话的Frank也说话了。”“还有谁的发现跟别人不一样?”“重重的!”Eall说。“雨点会跑!”刚才雨点洒了的小朋友说。“什么时候会下雨?”“有乌云的时候。”Eall马上说。“为什么会下雨,雨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所有的孩子都静静地注视着老师, 目光中透出求知的热望,老师说:“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吧!”说完老师找来了一本《天气》的书,告诉小朋友们书上有雨是怎样形成的答案,因此在活动的时候,孩子们一起对书进行了一番研究。认识字的Jolly把书面上的文字读出来给大家听:“水蒸气上升遇冷凝成微笑的水点,这些水点成团的在空中漂浮便形成云,当云里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其中的小水点就相互结合形成了雨滴。”Henry:“什么叫饱和?”Jolly:“饱和么就是满了,装不下的意思。”老师:“饱和就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满了,容不下的意思,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吃了很多东西,肚子很饱了再也吃不下了。”听了老师的比喻,孩子们这才对Jolly刚才念的这一段话稍有理解,Peter:“哦,原来是这样。”老师:“你们现在知道了雨是怎样形成的了吧?”老师看了看小朋友们的反应,于是又找来了纸和笔,一边重复解释一边用图示的方法来告诉大家根据图示加讲解,小朋友对这一现象的形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案例分析 1.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氛围,关注幼儿的需要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并且教师全面关注幼儿的需要,力求促进幼儿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首先是在玩篮球,然后是对雨和雨是怎样形成的吸引了幼儿, 而教师紧紧抓住幼儿这一兴趣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得幼儿能正确发挥讨论、探索、研究等活动,这正如常说的“兴趣是活动最好的切入口”。幼儿的兴趣点是他们主动学习的起点,由幼儿的兴趣点引发的教育才能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反应,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地给予帮助。那么,幼儿的积极性就受到保护了,教师也就真正尽到了“引导者”的职责。 2.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幼儿的有效发展 问题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条件,是幼儿探究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幼儿思维的起点。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向幼儿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发展智慧。”当孩子们不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时侯?他们是多么希望得到教师的指点。教师在第一时间关注了孩子的需要,从而维持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相信孩子们会进一步去尝试,去思考每一个问题。幼儿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由教师预设并展开的接受性的活动过程,更是由师幼共同设计、不断交流、不断生成新问题的活动过程。 四、案例反思 1. 充分认识和理解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教育价值 通过这次的看雨、触摸雨、谈雨活动,我深切的感受到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动是最受孩子欢迎、最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求知欲的活动,由于它是一种幼儿自主的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进行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因此这种学习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本次活动中孩子倾听的专注程度、持久性表现十分突出,胜出平时教师用各种方法促使孩子倾听他人说话的效果;还有,孩子们在谈雨活动时所运用的语言也格外生动形象,这是与他们的自主探索、自我感受体验密不可分的;另外本次活动中一些小年龄和原来胆子教小的孩子表现不俗,不仅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所有这些都表明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动具有教师预设活动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对此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 2. 提高观察的敏锐性,捕捉身边的教育素材 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尊重并接纳幼儿特有的兴趣、感受需要及表现方式等,及时地捕捉其中的教育素材,并给予指导。本次活动中,当幼儿以好奇的目光注视着雨时,教师立刻意识到大多数孩子的兴趣已从篮球转移到了探究雨上。教育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应时时刻刻把幼儿的主体性“装”在心里,根据幼儿的心理需求和知识经验,将预设的教育内容和幼儿自发生成的内容融合在一起,真正把幼儿的主体性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和其他学习生活中,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活动,从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积极投入、大胆尝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3. 灵活调整教育计划,发挥活动最优效益 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及其隐含的教育价值外,还应灵活调整计划,把握教育时机,使活动发挥最优效益。本次活动中,若教师按原计划强拉幼儿回教室开展下一个活动,则很有可能因幼儿的兴趣与思维还集中在“雨”上而影响效果。本次活动,教师即使调整教育计划,及时让幼儿自主探索雨及时开展相关的谈话活动,从而促成了幼儿的有效学习,使活动达到了最优效果。 |
- 上一篇:他最爱的“嗜好”
- 下一篇:成为快乐家庭的8个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