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下的思考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教研

讲台下的思考

     2004年11月23日,甘肃省首届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综合课程观摩研讨会在兰州举行。经过学校推荐,市教科所选拔,我有幸走上了观摩讲台。我选择的课题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友爱残疾人》中《走近残疾人》一课。事先有老师提醒我,这节课已经在全国有了课例,学生又不熟悉恐怕不容易上好,我想,全国的优秀课例只属于城市课例,我要上一节适合农村地区孩子的优秀课例。记得在市教科所教研员检查实验情况时,我上过这一课,学校领导也非常中肯地提出了改进的意见,现在我仍记忆犹新。做为有幸最早参与品德与社会教材开发与实验的教师,我有信心把这节课上好、上实,上成一节对其他老师有所启发的课。上课的前一天,我和学生有十分钟的见面时间。因为时间关系,我匆匆忙忙给他们写了一个调查提纲,并要求他们把调查结果第二天上课时带到课堂。(附调查问卷如下)1、调查一个残疾人,了解他们在生活及工作中的需求。2、你们学校有残疾人吗?你感觉他们生活得快乐吗?3、了解一个残疾人的故事,搜集有关残疾人的知识。布置后我仔细推敲,发现提纲中的问题过于笼统,我估计学生在调查中会有困难,于是在教案上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你们在调查中有没有遇到困难?给老师和同学们说一说。”我想让学生通过大家的帮助,认识调查分析对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以及遇到困难如何想办法解决,不要对调查丧失信心。课前我抽查了一下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没有带查到的资料,有的说没地方查,有的说记在脑子里了。有的同学是在父母帮助下写了一个残疾人的故事。有七八个人是上网查的资料。绝大部分查阅的是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教师指导用书有过提醒,本节课重在通过体验让学生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从而懂得残疾人需要帮助、理解和信任,决不能以残疾人的故事代替体验活动。怎么办?很明显,课前的调查不能为课堂学习内容提供有效的帮助。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设计  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调查收获对今天的学习有个铺垫。我出示了讨论交流的内容。并且要求大家自愿组成小组交流之后汇报,老师要送“红苹果”给发言的组长。因为考虑到小组交流的有效性,我设计了四点要求,这是省教科所教研员多次提醒我们注意的几点。意图是让讨论交流成为模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果摁电脑时,找不到了。一下子我有点手忙脚乱,课堂节奏被打乱了,短暂的沉默之后,我向学生口授了要求。 交流开始了,我走近学生,发现有资料的同学在读查到的东西,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资料,显得无所事事。我在交流提纲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哪些有关残疾人的知识?有个胆大的女孩问我,这道题的意思是什么?我耐心讲解后她点头笑了。大约五分钟之后,学生的汇报开始了,我按照原来在自己班里的做法自由汇报,结果他们跑上来一堆,可只能留下一个,讲台上乱成一团。上来汇报的学生拿着父母写的、或是上网查的资料因字不认识读得结结巴巴,这是我课前没想到的。本来,他们也才是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的学生,我把学生估计得太乐观了,我暗暗责备自己。跟课前看到的一样大部分学生只讲故事。那么如何把讲故事引到课题“走近残疾人”上来呢?我的智慧无法让我迅速地调控课堂,结果那些故事花费了教学时间却显得毫无意义。我开始提醒学生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叫残疾人?”学生的小手纷纷举起:“缺胳膊少腿的、耳朵聋的、眼睛瞎的……”他们脸上浮现着快乐与自豪,仿佛在说我不是残疾人。我抓住这个话题问学生,“他们为什么缺胳膊少腿?谁愿意自己是这个样子?”“我们的表情和语言对他们有没有伤害?”课堂中的喧闹平静下来,他们的表情严肃了。我告诉他们残疾人就是身体某部分残缺或功能不健全的人,并要求学生重复,结果几个学生回答都不理想。一个女孩举起了小手,她拿着自己网上查的资料读了一遍,比我说的更全面、更详细。我利用她的资料,强调了视力残疾、语言残疾、肢体残疾的意思。因为她也像其他同学一样读得不够流利,我提醒学生要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并且能把资料进行优选,不能把任务推给父母,自己只拿现成的结果,使调查没有任何意义。时间差不多了,我话题一转,开始进行模拟体验。因为准备的东西不够,我们首先进行单臂穿衣。我反复强调他们穿不上没关系,记住自己的心里感受,另一只手绝对不能帮忙,可仍然有一部分调皮鬼为了夺第一,早早地投机取巧了,我发现有一个女孩系红领巾,她尽量用一只手,时不时还用嘴巴帮忙,快要系上时结果散开了,反复几次。我示意大家看她系红领巾,后来她急得哭了。我默默地走过去亲手帮她系好红领巾,摸摸她的头请她说说自己的感受,她说:“我用一只手系红领巾的时候,感觉非常困难,反复几次都不行。原先我以为很简单。”说完,一个孩子补充说:“我也是这样想的。手残的人穿衣服这么困难,他们的学习,生活该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啊!”在他们的影响下,很多孩子纷纷发言,而且越来越切近主题。我表扬了他们,因为他们的体验到位了。时间差不多了,我匆匆忙忙地开始给学生进行成人化地说教:“残疾人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因素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自己生活的权利,在社会的帮助下,有很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我们健康人学习的榜样。”本来有几幅反映残疾人生活的课件,困为时间关系我匆匆忙忙地只看了一个就草草收场。最后把日本青年乙武洋匡的图片用投影打出来,简单地讲了他的故事,其实我完全可以给他们讲我国体操运动员桑兰的故事,讲同学们中间的残疾人故事,但已经没时间去这样做了。最后虽然准时下课,但是课堂上我是被学生牵着走的,而为了完成任务又极力拽回我自己,非常别扭,牵强地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以一种沮丧的情绪走下了讲台。已到而立之年了,难道真的不行了吗?我不服气!但是面对其他老师流畅的课堂节奏,高潮迭起、恰到好处的点拨,我的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我不敢抬头看周围的每一个老师,在大连的小组研讨会上,一位专家曾语重心长地说:“老师们不要追求完美,每一节课都不要把它当成句号,只有逗号,才能使你的教学像流动的河水一样清新、充满生命。”我稳定沮丧的情绪,仔细地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希望自己在失败中找到值得借鉴的东西。1、提高自身素质势在必行①在这节课中,学生查到了一些有用的资料,我的准备显然不充分。一个学生下载了有关残疾人的保障条例,内容很好,学生没汇报到,我也没讲到。还有一位老师在上《看地图找家乡》时自己都弄不清东南西北,西北五省都搞不清楚。社会课本身涉及到很多历史地理知识,如果老师的知识不够宽泛,又不善于学习,那样无论讲授还是应变都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②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在这次15节评优课中,全部用了多媒体课件,有的是课文插图的再现,有的是动画的特技演示,有的是问题展示,有的是录像回播。但都很难看到真正能为教学服务的课件。课程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课堂追求“展示”而不“求实”。如果课件是别人帮做的,运用不恰当反而影响教学情绪。③学情分析不到位。要么把学生想成成人,以为他们什么都会,只要教师启发就没问题。要么把学生想成一窍不通的顽童,以为只有灌输才能起到作用。我在上《走近残疾人》时给学生强调残疾人就是身体残缺或某部分功能不健全的人。一个男孩说,身体多一部分的人也是残疾人,他曾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人屁股上长出了一条长尾巴。还有一个说孩子弱智、神经病人都是残疾人。他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了我相对片面的成人化的意思。④教师教路狭窄,对教材挖掘不够,只引导学生认识了身体残疾,没有意识到心灵残疾的危害,因为学生周围的残疾人毕竟太少。2、教学策略如何避免成人化①不进行学情调查以自己的想像设计课堂,片面追求“新”而不“实”的教学过程。②课前的问卷调查重形式不重实效忽略了课程要立足儿童原有生活经验的理念。③选择的课件成人化,不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④不注意随学生的学习情绪调控课堂,而是牵着学生配合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总以时间关系为借口,打断学生探究的欲望。⑤不能恰当地捕捉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教育契机。在这次教学中,班上有个孩子的奶奶就是一位残疾人,她没有讲奶奶的故事,老师没有把握这个机会教育学生:残疾人不仅自己是痛苦的,他的家人也同样承受心理压力,所以平视他们、关心帮助他们、尊重他们是我们现代社会公民良好的社会公德。⑥口号性的说教被称作课堂主题的升华,其实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就是教育有效性地直接反映。3、关于评价问题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呼声较高的环节。大家已经感觉到了,教师单一的评价已不能适应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在这节课中我看到了生生评价的活跃和积极、细致与耐心;看到了老师即时即兴即地的恰当评价对学生能力、学习情绪的激励和帮助。评选结束了,但我的思考却才开始……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