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训后,我们应做些什么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00 点击数:
498
受训后,我们应做些什么 |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苟 宝 添加时间:2007-5-16 10:17:00 |
作为培训的受训者、受益者,参训者在受训后不能就此了事,否则,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我认为受训者还应做好以下几件事。 梳理训中所“获” 一次又一次的培训经历,作为受训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珍藏的培训故事,尤其是一些让你兴奋的情景。既然参加了培训,就要第一时间把自己在培训场上的所得、所思、所悟进行详实归纳,一点一滴地写下来。这样既是对培训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参加一次培训工作的情况总结。这些对于还在成长中的我们,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据笔者的调查,在众多的参训者中,很少有人能及时梳理出自己在培训中取得的成果。 写出受训后“感” 只要受训者细心,将自己训前与训后的工作一对照,你就会知道再学习的益处,自己的工作还缺些什么?是理念不够新,还是能力有所欠缺?自然一目了然了。自己未来的走向是什么?还需如何奋斗才能成长?只要仔细品读台上“老师”的成长史,你未来的路也会明晰可见了。作为受训者,定期不定期的对比,你定会找到自己的不足,用笔记录下你一步步成长的感受,你获得的东西恐怕比受训还要多得多。 播种训中所“学” 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但实际上,再学习后的教师,很少有人能做到学以致用。在培训场上,他们是合格的听众,听话的“学生”;教学时,他们却又还原成“原地踏步”的“老师”。笔者身边一些教师参加省级培训的也不少,但据我观察,几年来始终不见其业务有所进步,最主要原因就是学未致用。 其实,我们在培训会上所听到的东西,都是他人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临床经验”,更多的是“精华”。如果我们把这些听来的经验,都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那么再加上我们自己的钻研,我们的工作肯定会焕发出生机。 传播训中所获的“益” 平时,能有机会参加高规格培训的往往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作为培训的受益者,这些人不应该将“益”“据为己有”。要以上课、座谈、报告、聊天等形式,将“益”顺利传给他人,再由这个教师传给那个教师,尽到“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的应尽义务。这样,就能发挥出高规格培训应该有的后效,更能实现举办者的初衷,构建“人网培训”。 给培训者进“谏” 只要提到培训工作的不足,一般受训者都能找出几点来,但能主动将这些意见告诉培训方的,就几乎没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受训者,在找到“智”的同时,更多的还要多捕捉培训中“缺智”之处,要扮演好“评估者”的角色,把问题主动反馈给培训方。这样才能推动培训向更高层次发展,让它给我们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做到了这些,培训才会真正起到培训的作用,我们的老师也才能真正得到益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会越来越趋于完美。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通江县麻石镇小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