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研究性学习”中的网络利用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教研

探索“研究性学习”中的网络利用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关系,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
      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同时,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探究,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不太现实的,而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它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越时空性等技术优势,创建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可以说网络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网络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进行研究性学习必经四个阶段:认识准备阶段、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这四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下面我就谈谈在这四个阶段中的网络利用。
 一、认识准备阶段中的网络利用
    研究性学习对于师生而言是全新的课程。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体验性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前所未有的,学生需要了解这一课程,需要进入这一学习状态,若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肯定不佳。再者,由于研究性学习这一课程还处在探索阶段,所以对于每位教师而言也是新鲜的,初次体验的。由于教师认识的局限或了解的单一很容易是研究性学习陷入封闭的、狭隘的境地,从而给学生留下了刻板效应,抹杀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对它有初步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过程。                                                       网络就可以在这一阶段提供准备性和认识性的信息,它可以将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搜集在一起,供教师和学生的个别化培训和学习使用。这些信息包括:(1)研究性学习的政策性文献和理论性文章。这些可以使教师捕捉最新动态,了解研究性教学的设计、程序、模式,也可以增进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内容,以及方法等理论性的认识。(2)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指导。如: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利用资源?如何查找和运用资料?怎样做好调查记录、研究记录、实验记录?如何撰写研究报告?(3)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如: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如何使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4)研究性学习相关网站的链接。通过链接,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其它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可以增强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为跨校间的合作研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问题情境阶段中的网络利用
    基于情境的问题,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也是检验学习成败的依托。它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惟其如此,产生的问题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因此,产生这类问题的情境,不可能预设,只有让学生在对事物的体会和感悟中产生困惑、形成问题。这就需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环境,突现学生生活环境中有可能引起关注的内容。
    网络可以在这一阶段为学生创设发现课题的情境。它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各种多媒体信息,还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测览网络上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去发现问题,确定课题,针对性就比较强了。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教师个人创设情境的贫乏性和教学指导的单一化,同时减轻了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安全工作的难度,而且避免了由于教学时间和调查实践范围等的限制而产生的学生学习的效率降低的现象。
 三、实践体验阶段中的网络利用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这一阶段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现实的生活中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分布的局限性,如不是每个学校都在大型图书馆附近,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工具书,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的期刊报纸等等。由于这些使得资源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对研究性学习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而且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同时研究性学习因题而异、因人而异的特点要求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因此需要广泛的人力资源。单位教师辅导学生数的上升,将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也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这意味着除了将师生比限定在一个合适的尺度上,有效的辅导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以形成合力。 
      网络可以在这一阶段将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人力资源。由于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正逐步成为我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如果能积极上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将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信息素养的提高。但是,网络上的信息杂而乱,特别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信息往往湮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并不十分适合学生使用。为此,学校最好能将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鼓励学生向学校网站推荐资料,使学生不仅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网上信息的提供者,同时还要重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导航和相关网站的链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效率。网络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指导老师的有关信息 (包括专业特长、电子邮件等):指导老师即可是本校的老师,也可是外校的老师或专家。在网上最好开设一个校外导师自愿者注册的窗口,任何教师或热心教育的人士,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说明自己适合指导的研究领域,并注册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导师。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自己课题的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现有指导老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四、表达交流阶段中的网络利用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同时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无论是研究的灵感还是情感的体验,都要及时记录下来,进行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切磋,在教师的指导和组员的合作中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以便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同时在研究过程的最后阶段通过有效的研究成果展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陈述自己的见解,在评价和交流中完善自己课题研究。
    网络可以在这一阶段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并且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成果的展示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和聊天室等方式就自己课题研究的内容与老师,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也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学生可以将研究的观点、进程、体会及活动记录及时上传到网络的指定区域,接受各方面的评价。被评价者又有权利进行取舍,取舍又决定了课题的深入走向,这样评价就可以较好地实现自我反思和激励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网页在网上发布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又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并且评价是多渠道的,有指导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可以在网上进行提问和回答。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评价活动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由此可见,网络在研究性学习的每一环节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但是毕竟现在各所学校多采用现实环境中的研究性学习。就象我们学校,相对其他兄弟学校而言,我们学校在现代教育的信息化上已经遥遥领先:有校园网的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学生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教师因特尔未来教育的培养等等,可是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的利用也仅仅局限于资料的查找和成果的展示,那么是什么促成了网络的搁置和浪费呢?
    1、现代网络教育平台还没完全形成。现代网络教育平台是师生网络互动和实现网上教学的主要场所,它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交流、协作和项日活动管理的支撑平台。这其中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开放性集中式的学习社区,为教师提供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课程开发工具,提供丰富的系统和教学管理功能,以有效的管理和跟踪学习情况,为教学评价体系的实现提供保障。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辟专门的研究性教学平台,即使已经建设的还行不成系统的管理和更新,具体措施滞后。
   2、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够完善。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园网建设举足轻重。校园网建设中的四要素:网络环境建设、网络畅通保障机制、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网络应用,在中学校园网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由于忽视校园网络中关键性应用软件配制和资源中心的建设,结果造成许多校园网上有网无车、有车没有货,更缺少驾驶员,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动老师大量地编了许多低层次重复性的教育软件,结果造成人才和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
    3、信息技术的在教师身上无用武之地。大部分的教师仅仅还停留在多媒体的制作,只是基本上会操作powerpoint,更有甚者连简单的电脑操作都不会,更别谈frontpage的制作了。教师上网也仅仅局限于从网上下载教案、练习题、课件等,更加丰富的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因搜索引擎使用不熟练而不能迅速地查找,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不高。这样如何有效地建立自己的网站,如何开展网络下的研究性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生交流?即使是学会frontpage的教师也只是将这门技术“深藏不露”,忙于课堂教学以致于想要拿出来用时已经毫无头绪,或者这类教师不会恰如其分的将这一技术运用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
    4、学生网络操作技术的个别化和业余化。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课重点着眼于电脑的操作,如简单的文档、WORD、表格等的技术指导,在网络方面的指导只是个别的。大部分学生上网的技术是在自己平日的课外实践中自学或揣摩出来的,也仅仅只是停留于浏览网页,网上聊天,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对于资料的查找、下载,网页、图片的收藏,大部分学生都一窍不通,更别谈多媒体、网页的制作。学生不会运用网络,或者运用不是很熟练,这势必缩小了研究性学习途径,直接影响网络环境的创设。
基于以上原因,若想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和优势,以致促进研究性学习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那么不得不将网络的运用提升到网络环境的创设。如何建设良好的网络教与学的环境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呢?
    (一)现代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
    就象有些专家所提议的:建设完善的多媒体网络实验环境,采用分组讨论的网络实验环境,或者是个别化学习的网络实验环境。对实验环境的建设还包括对使用环境的管理和维护,如开放时间的限制,Internet接入的限制等。对于无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实验环境的学校,可以考虑采用托管主机的方式,建立学校自己的虚拟服务器,让学生能够在家中或其它网络终端接入,从而开展学习活动。
    另外注重网络研究环境的软件建设。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是最为便捷有效的工具之一,目前常用的搜索引擎有Google、百度、网易、搜狐、新浪、雅虎、3721 等,学生可利用它们在Internet中找到几乎所有需要的信息、资源。其次是BBS这一网络软件,学生可不受时空的限制,可利用它将自己的需求发布在BBS上以求他人的帮助,也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布在BBS上以求指导、进行交流,还可即时在线讨论以求共识,对于教师则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即时辅导。再次是通信软件ICQ、NetMeeting、E-mail,利用它,学习者可有针对性地向网上导师、专家咨询求教,最直接地获得资源。
    同时,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一方面要为教师实现网络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备课和组织教学的环境,教师通过集成在系统中的E-mail、BBS可以进行非实时的学习讨论,通过教育平台来体现备课的教学内容,利用学习跟踪功能,进一步完善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研究成果的展示的舞台,为了加强师生交流和校际交流,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在网络环境下必须考虑建立学校外部网接入服务器,建立“学生课题研究院”学习型网站。
    (二)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应该从为研究性教学服务出发,存储资料涉及面要广,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校园网络资源库的建设离不开专业人士的管理。管理人员对资源库按一定规则进行分类管理,进行资料的电子化转换工作,定期地维护和更新,从网上搜索和下载更新的信息资源。另外,资源库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于管理,更应注重不断的充实,这就离不开广大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构建和积累。这里,我建议创设和运用积件。每个教师进行微观建设,分别根据自己专业和特长来收集和制作积件,并将它放置到校园网络的相应位置,这将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多元化和针对性的场所。而专业信息技术员负责宏观建设,建立专题网站,为教师开放上载各自积件的权限和相应的位置,及时公布教师制作的新积件,同时优化积件的文件格式。这一网站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又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主学习。还有一点,建立起一个以校园网网站搜索为主的参考资料收集、查询系统,提高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有效地整合因特网资源,形成快速高效的专题资料库。
    (三)教师个人教育网站的建设。
    要创设网络环境执教者或指导者要首当其冲,因为“教师能够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需要初步适应了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需要具有驾驭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能力,需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建立个人网站或主题网站介绍学习方法,提供研究课题和资料,链接相关的研究性网站或网页,开设相互交流的专栏,这些将作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库、指导航标和交流场所。          教师个人网站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非专业教师掌握起来很困难。解决这个技术难题,我认为教师的工作可以更多地注重于教育资源的收集和组织以及教学资料的编写。对于纯技术性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由学校网络技术人员向网络用户提供一种多用户的交互技术平台,包括读者论坛、聊天室、可视会议等,让教师在这样的平台上施展武艺和才华。
    (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学校信息技术课应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网络技术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力,使学生不仅会简单的电脑操作,还具备“网上冲浪”的能力以及制作简单网页的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教师除了传统的计算机技术教学以外,还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因为信息技能与协作技能这两种技能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活动所必须的。在课堂中,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简单的分工合作,而且要培养学生协调、共同学习、讨论、加工信息的诸多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如鱼得水,并且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以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为依托,以信息资源库和教师网站为后盾,以信息技术课为载体,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佳方式之一。当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必然导致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尽管我国政府加强了网络信息内容建设的管理,但是如何养成未成年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如何对待可能出现的非预期事件,需要社会探索有效的途径与方法。而且网络上众多冗余信息,学生容易迷航;有些网络信息缺乏真实性,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观点;学习周期比较长;教师和学生对网络环境不熟悉,学校的局域网功能不完备完,特别是没有虚拟课室等等,都影响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所以说研究性学习中的网络利用和创设还需要实践的探索。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