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教研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永安镇中心小学校  陈海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因素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就是针对认知主体来说,那些未知的、有疑惑的悬而未解的东西,或事物的规律性。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学生在认识事物时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不理解、不明白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为此产生一种怀疑、郁积、憋闷,试图解开其中奥秘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会激发认知主体去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是开启智慧之门和未知世界的钥匙。语文教学及人类的一切认知活动都是不断提出问题,认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但是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人,那些丰富多彩的现象与知识,对他来说平淡无奇,如同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没有在脑海中激起层层涟漪。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在学习中他会积极思考,主动地发现问题。课前主动作好预习,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真正做到孔子所说的“愤”与“悱”,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做到有备而来。在课堂上不仅仅随着教师思路前进,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时时超越教师的教学设计,撞击出灵感的火花,积极配合教师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相得宜彰,气氛活跃。课后练习和复习巩固时也能温故而知新。这样就体现了课前独立发现问题,课堂上相机解决问题,课后产生新问题的“发现——解决——发现”的良性循环。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首先是积极引导,授之以渔。孩子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都有了最基本的问题意识。教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利用和增强这种问题意识。教师可在教学中示范设疑,分析客体的状况,找出哪些是未知的,不明白的,“欲说不能,欲理还乱”的东西,这就是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来尝试解决问题。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文中“我”亲眼目睹了邱少云同志为了完成潜伏任务,保证战斗计划顺利实施,而被烈火吞没的过程。通过“我”心理刻画,侧面烘托了邱少云同志的光辉形象。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想一想,主人公邱少云当时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想法是怎样的,要真实可信。又如《狼和小羊》中狼终于扑过去了,怎么样了?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

其次是鼓励问难,热情肯定。学生有真发现,但有的认为自己的问题价值不大,不好提出;有的因为认识很模糊,担心辞不达意;有的因为胆怯羞于启齿。这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要充分肯定,热情褒扬,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老师的支持,进一步激发其敢想、乐想,敢问、乐问的心理品质。如教学《月光曲》时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提出一些问题跟同学们讨论,有学生问,皮鞋匠看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看到这些景象?表明《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而且还可以从音乐欣赏的经验来证实。

再次是设置情景,激发灵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解决的,只有科学的构建问题之境,让他们能独立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如教师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小组自由讨论,有学生发现文中主要讲了杨梅果实的形状、颜色、味道。再启发学生,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再思考。有学生发现这一切都是变化的,按杨梅生长变化的先后顺序写来,清楚明白。随后,老师再通过画龙点睛的总结,让学生口中生津,认识到杨梅的可爱。最后适时出示家乡的樱桃,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从它的花、叶到果实的形状、颜色、味道。这样,通过老师设置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有话可说、不能不说;有问可提、不得不提的冲动。

最后要注意,设疑要深浅适度,提问要疏密恰当。老师的课堂设疑过于平淡,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于事无补;教师课堂设疑过于艰深,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削弱其问题意识,更是有害。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可以改变或降低问题的坡度,将其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这样曲径通幽,方可渐入佳境。如教学《将相和》时,为了体现单元训练的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要在本课解决一个问题:文中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学生往往觉得摸不着头脑,无处下手。教师可步步设问,分解问题,降低难度。“完璧归赵”的原因是秦国最强,赵王及群臣明知“换宝”是骗局,但不敢得罪秦国,只好派遣蔺相如出使秦国。“渑池之会”的原因是秦国最强,秦王约赵王到渑池相会,不去是向强敌示弱,去了情况难卜。“负荆请罪”的原因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使蔺相如立了大功,官封上卿,超过廉颇,廉颇不服,导致辞将相不和,但最终因秦国最强,要求赵国大臣必须团结抗秦,才使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可见第一自然段是后边三个小故事发生的根本原因,他们之间是因果关系。

提问要讲究疏恰当。连珠炮似的,一气呵成的把几个问题提出来,这样不能启发和指导学生思考,只会让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最终还得让教师代替学生给出答案。或者一问接一问,把课堂教学搞成问答式,学生对答如流,教师心满意足,这并不是启发教育,实质上它还是满堂灌。当然不设疑也是绝对错误的,要根据认知对象的具体特点适时、适量、适度提问,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相信他们已有的基本问题意识,该放手的要放手,多让他们自由活动,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需要老师善待学生的问题意识,嘉许有创意的观点,宽容一些失之偏颇的看法,对提出的问题意识教师无力解决的绝不能搪塞和敷衍,不但如此,还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这样才会使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