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熊掌”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鱼”与“熊掌”

熊掌

——潍坊教改纪略之三

 本报记者 刘同贵 赵洪杰   本报通讯员 秦继鹏

  素质教育不敢搞,说来说去怕高考。不少人眼里,素质教育和高考,就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今年潍坊高考在全省十连冠之后,迎来第十一个大丰收年。在考生比去年减少5000人的情况下,全市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净增1000,一本上线考生占全部考生的比例逼近25%!无论一本上线总人数,还是所占考生比例,潍坊都在全省遥遥领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2010年对潍坊城乡310所中小学的3.4万名在校生抽测结果显示:与全国19个样本城市相比,潍坊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最多,作业时间最少,学习压力最轻。省教育厅委托山东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进行的、历时两个月的大规模调查,今年620日发布调查结果,再一次印证了这样的事实:潍坊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最多、作业时间最少。
  省新华书店一组统计数字,也为此提供了一个佐证:人口大市潍坊新华书店系统,教辅资料销售额居然在全省17市地中连续四年最低。面对铺天盖地的教辅材料,潍坊的老师和学生可以说了。
  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看,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潍坊骄人的高考成绩,是在学生相对轻松和愉悦的状态下取得的。成绩好,负担少,这不恰恰是素质教育的题中要义吗?
  了解潍坊素质教育的真谛,不能光看材料、听汇报,一头扎进课堂,才会看得明明白白,听得真真切切!
  老师教的方式变了。一段开场白之后,老师就把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如果把课堂比作一台戏,老师只是导演”,主角、配角都是学生。老师不多讲,只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点拨。
  潍坊的课堂有个老师们耳熟能详的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已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一位老师说得好,与其把课教透不如让学生学透满堂灌”“大水泡倒墙的现象业已式微。
  这是高密立新中学的一堂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课文是冰心的《观舞记》。整堂课以为经纬,但上课的张秀霞老师并不告诉学生美在什么地方,只放两段印度舞和杨丽萍孔雀舞的视频,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学生们一边讨论,一边比划舞蹈的动作,课堂气氛热烈。快下课了,似乎一直都在袖手旁观作壁上瞧的老师才画龙点睛:“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是语文课?还是舞蹈课?都不重要。关键是学生们该学的学到了,该记的记住了,而且印象深刻。
  我们在潍坊高新区北海学校听过董梅老师一堂作文课,她让学生在颂扬母爱的歌声中书写关于母亲的记叙文,把学生们感动得一塌糊涂。这还愁文章写不好?送我们到学校顺便也旁听了董梅老师这堂课的司机小李说:别说孩子们,听着生动、感人的音乐,连我都有种想写作文的冲动。
  齐鲁名师韩兴娥,教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识字,竟然从写同学的名字开始,“谁能写出身旁三个同学的名字,奖励一朵小红花!”“谁能写出第一个拼音是‘W’的同学的名字请举手”,结果,识字的速度快得惊人!两周教完一册教材,而且不布置任何作业,再上课她就领着孩子们阅读喜欢的经典作品了。她班上的孩子没有不喜欢作文的,每一个都是出口成章的小秀才
  学生学的方式变了。自主、合作课堂”,在潍坊各中、小学遍地开花。过去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过去是封闭式”,现在是开放式”,有的学生说,现在每上一堂课,都好像经历一次探险
  在新华中学,记者看到,学生上课处于亢奋状态”,讨论问题像开锅,一说发言,齐刷刷竖起一片手臂的森林”,后边的同学怕老师看不见,踮着脚尖举手。
  昌乐二中的地理课,学到黄河治理,课堂上起一阵头脑风暴”:有的学生认为,植树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上策;有的学生认为,盲目植树会破坏水生态环境。一个孩子突发奇想,建议可以修筑新河道,以免其决口。有趣的是,课堂出的这朵火花儿”,竟然与东营的黄河两路入海工程不谋而合。
  课堂的格局也变了。过去稻田插秧式的座次安排,变成了今天的拼盘式”“围坐式。很多学校索性把讲台也拆了,便于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师生更平等、更随意地交流。北海双语学校的课桌,被设计成五彩缤纷的三角形,就像大积木”,可以随心所欲拼成各种形状,孩子们甭提有多喜欢。
  潍坊五中的教室,有三面黑板,一面用于老师精讲,另两面全部用于学生的展示,学生在黑板上写的字,大大超过老师的板书。问题刚刚写上黑板,马上就有人上去修改、补充、质疑,新观点、新见解层出不穷。
  为什么要减少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增加学生的说和做?”美国学者一项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表明:知识通过阅读能够掌握10%,通过能够掌握20%,如果把所学过的知识出来可以掌握70%,如果把所学知识是出来的能够掌握90%。放着70%90%不要,却偏偏去要那费力不讨好的10%,不是傻到家了吗?
  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话语权”,独立思考的孩子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
  潍坊一中张建新老师讲数学课,讲到硬币抛到空中落下来,有正面、反面两种情况。一个同学立即站起来质疑:那不一定!还可能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硬币恰巧立起来。学生的独立思考,让老师刮目相看。
  奎文区日向小学有一名学生历史书读得特别多。有一次,他拿着《上下五千年》找到语文老师孙莹霞:“老师,不对呀,课文里讲到甲午战争时,说的是中国海军,其实在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海军这个称呼,正确的说法应当叫水师你不能不承认,孩子说得在理。
  高密立新中学一个学生,发现了英文课本的一处错误,马上对英语老师王雪慧说:“老师,这书印错了。王老师请教专家后,认定课本的确出错了。于是,学生们联名给出版社写了一封信,指出了书中的错误。学生连课本都敢质疑,这在过去是根本不敢想象的。
  辩论在课堂蔚然成风。这比老师单纯讲授,给学生们的印象深刻多了。
  昌乐二中有个百家小讲坛”,学生讨论的问题大得惊人:中俄关系、中日关系、南海问题。为了在辩论中有理有据,学生们上网、跑图书馆、自主查阅各种资料,形成了各自的观点,辩论中一个个旁征博引,说得头头是道,争得面红耳赤。老师只在必要时说上那么一两句。一场场辩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历史、地理、政治等各种知识,拓宽了视野,发散了思维,提高了成绩。学生感叹:辩论让学习更有意思了!
  高密立新中学历史老师王振邦说:每次上课前准备得再充分,也可能被学生问倒。一开始感觉到很没面子,后来发现问倒是很正常的,问不倒反而不正常,因为自己面对的学生今非昔比了。
  在潍坊,除了国家课程,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发了大量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可供选择的课程越来越多,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就越来越大。
  坊子区保存了大量的德日式建筑文化遗产,坊子的学生都上一门地方课:“坊子学。对自己生活其中的风情小镇”,孩子们兴趣盎然。
  仅一个昌乐二中,就开设了校园华尔兹”“揭秘火山群”“中外文化比较110门校本课。学生喜欢什么就选修什么。就连地处沂山脚下的临朐县海尔希望小学,都开设了探索沂山的奥秘”“沂山的植被”“沂山麦秸画32门校本课程。
  全市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达10门以上。
  动漫走进了40多所学校的课堂,潍坊市为此被确定为全国5个动漫教材实验基地之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潍坊一中牵头,潍坊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2010,潍坊参加北京蔚蓝国际中学生模联大会,斩获最佳组织奖。今年131日到23,“爱梦山东模联大赛在济南举行。由潍坊一中学生参与模拟的中国代表”,就安理会关于叙利亚问题的草案投下反对票”,会议结束两天后,中国就叙利亚问题草案在安理会投的也是反对票。
  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实践,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亲近,对于尖端科技和高层国际组织的接触,都让潍坊的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个性,综合素质越来越高。
  潍坊的课改,引起了香港中学校长会的浓厚兴趣。他们在两年时间里,先后组织4批次中小学校长到潍坊考察交流,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状态惊叹不已。
  潍坊的素质教育能有今天,关键是住了考试这个牛鼻子”!素质教育乃大势所趋,为什么有人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关键是素质教育的幕后站着中考”“高考哼哈二将。说白了,就是担心素质教育影响升学率,进而影响群众的满意率
  要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考试制度非改不可!
  高考市里说了不算,他们就从说了算的中考改起。怎么改?变一次考试,为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两到三次考试,以最好一次的成绩作为录取依据;变测评分数为“ABCDE”五个等级;依据过程性表现标志性成果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与语数外三个学科等值对待;改教育部门直接录取,为高中学校自主录取,教育部门只尽监督之责。
  中考一改,把学生从对分数的极端追求中解放出来。原来每科第一名只有一个,现在15%的孩子是A,一半以上的孩子至少有一门课是A,孩子们再也不用为那一两分死拼硬搏,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回了成长的自信和学习的快乐。
  教育界有个普遍认可的第十名现象”,就是说最有希望成才的,往往不是第一名,而是十名左右的学生。按照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的说法: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需要再付出几倍的努力,这要浪费大量的时间。更可怕的是,在这种近乎残酷的竞争中,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被消磨殆尽。
  过去按分数评价,排在十名左右的总不过五六个学生。现在一改等级评价,这个区间一下扩大到一二十名,成才概率倍增。
   多元录取,是潍坊中考改革的又一大亮点。把分数录取华山一条道”,变成了综合录取、特长录取、推荐录取等多条道,“独木桥转眼变成了立交桥

潍坊一中从2010年起,开出一块试验田”:适当降低中考成绩,破格录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33名剑走偏锋被称为奇才、怪才、偏才的学生,走进了过去他们根本不可能走进的绿树掩映的美丽校园。学校为这些学生配备了高水平的辅导老师,给予一定的自由度”,使这些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开始显山露水。一名叫刘经纬的特才生,喜欢化学,醉心发明创造。他的科技创新项目《硅基介孔微胶囊合成及其农药缓释研究》获得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并推荐参加全国决赛。另一名特才生晁暄喆,迷上了磁悬浮列车。高一的时候,他用线圈做了一个直流磁悬浮,但由于实验条件不具备,最后没有成功。辅导老师高灼泉一再鼓励他继续探索,建议他将这一想法适当变形。结果,晁暄喆发明了电池使用时间延续装置”,在省里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三等奖。
  中考的评判方式变了、录取方式变了,中考的一纸试卷也在变。以前的试题偏重学生的记忆能力,凭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就可以屡试不爽。现在呢,源于生活的、创新性的题目所占的比重一年比一年多。比如语文考试,现在写作通常占到60,其基本形态是:给一段材料,根据材料写作文。材料不是书本上的,你就是把书本倒背如流,也拿不到好成绩。
  潍坊市教科院副院长崔秀梅举了一道关于哥伦布的试题,说明现在中考出题和过去的大相径庭。要在过去对哥伦布的评价是有标准答案的,你只要一字不漏的背下来就可以得满分。现在怎么出题呢?让学生谈自己对哥伦布的看法。一名学生回答他喜欢哥伦布,因为他开拓了新大陆,让美洲步入文明时代。另一名学生说他讨厌哥伦布,因为他杀戮土著人,毁灭原生态美洲文化。答案截然相反的两名学生,都可以得高分。
  中考的压力弹簧一松,孩子们有了看星星的时间”,被分数压抑的兴趣、爱好、特长,开始苏醒,个性得到了张扬。音体美全面复兴,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
  眼下潍坊市城区中小学每50人、农村每100人就拥有至少一个社团,全市中学生社团、义工团队达到8444个;91%的学校开设了体育节、艺术节、创新节、读书节、风筝节等活动课程。
  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就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了。
  蕴藏在孩子身上的学习潜力,“火山一样爆发”——
  以三维识字法闻名的寿光世纪学校,念完小学二年级,阅读所需要的2500个常用字基本能掌握,可谓海量识字;奎文区早春园小学,1—6年级的课内阅读量达到150万字,课内背诵量达到30万字。据说这只是潍坊小学的平均值”,最多的学校,课内阅读量可以达到300万字以上,可谓海量阅读”“海量背诵
  海量里面有推荐书目”,更多的是孩子们的自选书目。你不是喜欢看课外书?那就通过推荐的方式,堂而皇之地把课外书放在课内学习,让孩子们欢呼雀跃地在书海中遨游。
  经过多位教育专家反复测算得出结论:潍坊中小学生的阅读量,是国家规定标准的10倍以上!关键还不在于这个10倍于国家标准的数量,关键是培养了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是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大事!
  中国基础教育最大的弊端是什么?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不强。美国基础教育的难度系数并不高,但是这种难度系数不高的教育,却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这与美国重视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是分不开的。
  2001,潍坊市拿出上亿元,建立了全国第一所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从此,每年市区有3万多名学生在这里接受一周的实习。潍坊市所属8个县()也建起了各自的实践基地,每年有10万多学生因此受益。在潍坊实验学校,记者看到,从机器人程序设计到生物试验,从航模制作到风筝扎制,应有尽有,一个学生因为亲手调出五颜六色的鸡尾酒”,激动得红光满面。
  潍坊市中小学生获得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的奖项,每年都在20万件以上。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机器人比赛中,获奖总数连续8年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你看过2012年春晚的机器人舞蹈?这个很叫响的节目,就是高密一中斩获全国机器人大赛亚军的08级学生龙晓坤参与开发的。
  今年高考前夕,诸城一中爆出两条爆炸性新闻”:全校有26名学生,获得了30项国家专利,其中,高二学生金俊以管流水发电装置等发明独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6项国家专利。全国同时拥有六项发明专利的中学生独此一人。
  业内人士都知道年级离高考越近,素质教育越远,那么高中阶段还能搞素质教育吗?潍坊创立了一个星级学校评估机制,用评价来引导高中的素质教育。所谓星级学校评估”,就是把规范办学、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五大指标,设置为五颗星”,面向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开展评估。
  拿教育质量这颗星来说,潍坊教育局规定: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加在一起,权重只占30%。学生综合素质、干群关系、师生关系、教师幸福度、学生幸福度、家长满意度等指标占教育质量的70%。此举向高中学校发出了一个明白无误的信号:就高考抓高考,此路不通!以素质教育引领高考,才是正道。
  潍坊七中,单纯论高考成绩不是最高的,但是这个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很拔尖2011,在潍坊首度星级学校评估,潍坊七中过关斩将,一举成为全市五所五星级学校之一。而某县的一所高考大校”,却连三星级学校也榜上无名。
  有趣的是,坚持走素质教育路线的潍坊七中,今年高考上线人数,奇迹般地比去年翻了一番。谁说高中不能搞素质教育?
  你再到五星级学校”——昌乐二中去看看,那里的高效课堂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热烈,发言之踊跃,比初中有过而无不及。教育质量上去了,高考还在话下吗?今年高考前夕,记者在路上拦住几名高三学生采访,看到他们仍然蹦蹦跳跳,记者问,你们怎么一点都不紧张?学生回答:“我们都准备好了。
  潍坊的星级学校评估”,不是硬性的,参加、不参加悉听尊便。但是参加的好处明摆着:评上五星级学校,可以跨地域招生;给予学校的教学成果奖比例大;五星级学校的校长可以评特级校长。
  别的姑且不论,单单是跨地域招生,就让学校受益匪浅,因为藉此生源质量将大为改善。反过来说,评不上星级学校”,学校、校长、老师利益都会受影响,至少校长评特级、高级,“没戏
  这一招很绝:我不说你非得改、必须改,但是我把五颗星”,挂在,并且告诉你,“下来就有好处,看你”?“星级学校评估”,就这样成为潍坊高中素质教育的得力抓手
  潍坊教育部门,他们只管制定游戏规则”,“星级学校评估”,委托给第三方”——潍坊市创新教育评估中心去做。虽然整个评选过程不是尽善尽美,还会让人挑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比教育局直接评价学校要公平、公正得多!
   
所以,不管是评上的还是没有评上的,都没有话说。因为星级学校评估”,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三年一评。你这次没评上,下次还有机会。只要素质教育搞得好,早晚五星能摘到!
  中考变脸,高考也在变。明年省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规定,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减轻学生的高考压力。这与潍坊中考的多次考试不谋而合。与此同时,高考越来越偏重于能力。今年走出考场的学子普遍反映:靠死记硬背,根本拿不到高分!可见高考的指挥棒也在变。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简单的二分法。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这二者是对立的,素质教育其实是高质量的学习成绩的有力支撑,好的考试成绩是素质教育这棵大树上的一个果子。真正的高分低能者寥寥无几,而低能高分者可以说根本不存在!
  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是潍坊素质教育的坚定支持者。记者跟他探讨过素质教育和高考的关系。他说,从我们省的情况看,高考命题的改革已经远远大于面上的课改了。以素质教育为指向的课改,潍坊改得早、改得好,高考考得好是必然的。
  络绎不绝到潍坊参观素质教育的各级教育官员,都是冲着课堂来的。他们回去照着推,不是推不动,就是南辕北辙。他们不知道潍坊教育局两任局长早就悟出的道理:应试教育都是一样的(题海战术、满堂灌),素质教育各有各的不同。潍坊的素质教育不是教育局推出来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简政放权,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学校自己搞出来的!
   
为了全面总结潍坊教改经验,记者在潍坊深入调查达数月之久,当我们沉下心来,伏案写这组报道的时候,潍坊教改中那些鲜活的人和事,化作一幅幅镜头,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

最先浮现在脑海的,是这样一个镜头:

课改之初,潍坊十中的21名不甘现状的老师,在时任校长崔秀梅带领下,神情庄重地在一份宣言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承诺为了救救孩子,无论遭遇何等挫折,都要将课改进行到底!字里行间,那种改革的紧迫感和破釜沉舟的勇气,现在读来也让人怦然心动,不由得想起揭开中国改革序幕的安徽小岗村那18位按手印的农民!也不由得不让人想起舒婷的诗: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走入禁区/也许/就在那里牺牲/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给后来者/签署通行证。

又一个画面跃入眼帘:

2004,时任潍坊市教育局长李希贵与市委书记探讨教育改革,谈到把全市近千名校长,取消行政级别进行职级管理的可能性。话虽说出了口,但李希贵并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这意味着组织部门放弃上千名干部的选拔权力,能行吗?在有的地方,教育局长提出这样的问题,很可能被视为大逆不道,是向市委特别是组织部门的公然挑战,你得先掂量一下,此话一出口,恐怕你连这个局长也别想当了。

没想到当时的市委书记张传林不以为忤,反问了一句:为什么不行?很多地方的教育局长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潍坊,书记、市长、组织部长三驾马车一碰头,敲定了。20049,“校长职级制改革方案,市委常委会一致通过。潍坊教改的车轮从此滚滚向前。

纵观潍坊的教育改革,没有一项是等有了上级的红头文件,有了所谓顶层设计,才去改的。潍坊的教育改革,都是原创!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张国华有句掷地有声的话:“与其坐等红头文件,不如认准了先干起来再说,说不定就干成红头文件了!”他回首几年的教改历程,还真是这样,干着干着,干成了上级的红头文件。无论校长职级制,还是中考改革、教师职称改革,概莫如此。

这是潍坊十年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

民办学校,前几年遭遇生存危机”,不少地方政府无所作为,坐视不救,眼巴巴地看着民办学校,像秋风中的落叶,一片片凋零。潍坊,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悲剧性事件——

曾几何时,潍坊现代学校作为山东省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一度辉煌过,也令潍坊人骄傲过。可是,两年时间,学校竟兵败如山倒,老板抛下了所剩无几的学生逃之夭夭。学校退不了学费和集资,家长一气之下把学校砸了个稀里哗啦。

不是校长没本事,也不是老板不想办好学校,根本的问题是师资——跳不出、进不来的人事壁垒,给民办学校设下了无形的屏障。民办学校老的老、少的少,退休教师、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成了他们的主力。

还有一所盛极一时的民校,曾经吸引了许多外地学子的潍坊英才学府,也不声不响地关闭了。教育部门跑去一调查,原来,是公办学校涨工资后,这所学校老师的收入仍然原地踏步”,老师普遍缺乏安全感,好教师纷纷撤离,学校立马办不下去了。

同样是民办学校的高密康城中学,却是另一番景象:老师稳定,生源充足,一派生机。原来,高密采取了一项支持民办学校的特别措施:政府向这所民办学校派遣了公办老师,他们的工资一如既往地由财政发。没有了后顾之忧,老师们只管铆足了劲儿搞教学。

显而易见,最关乎民办学校死与生的,是老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流失。那治本之策呢?民办公助。在现行体制下,民办公不助,民办无出路!怎么助?高密已经给出了答案,由财政给民办学校的老师发工资。但是此招一出,立刻招来不同意见。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看法是:这么一来,民办学校岂不成了非驴非马”?关键时刻,潍坊的决策者不管那一套:是驴是马并不重要,只要老百姓的孩子有好学上,就可以大胆地办!

市里一声令下,去民办学校工作的公办老师,全部由财政发工资,编制身份、职称评聘、社会保险统统不变,享受和公办学校教师同样的国民待遇。一颗定心丸吃下去,教师队伍稳定了,蕴藏在民办学校内部的活力顿时迸发出来。

普惠制还带来一个意外之喜:民办学校的老师手里,也攥着一张通用船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教师流动的难题一举破解!过去,公办老师到民办学校叫下海”,再想回去,那是旧船票难登今日客船”?现在好了,教师身份的柏林墙轰然倒塌。教师既可以从公办向民办流动,也可以从民办向公办流动,教师资源盘活了!

潍坊用一根工资杠杆”,巧妙地撬动了民办教育。在近几年全国各地民办学校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潍坊的民办学校,层出不穷。光义务教育阶段,全市民办学校就达到了48所。要知道,这些学校全都是优质教育资源。为老百姓增加了10万个优质学位。民办学校占到了全市在校生总数的10%。在基础教育阶段,这一比例,已经和美国的11%相当接近了。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一部分想让孩子有好学上的家长,不再像过去那样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了。

我们从财政和教育部门搜集到一组数据:仅从2007年至今,潍坊市县两级财政用于支付民办学校的工资福利,满打满算是7.3个亿,但吸引的民间投资是多少?125.4亿!7.3亿的引子”,引来超百亿的。你说这个账划得来还是划不来?

事过几年,潍坊的这一做法也变成了上级的红头文件。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终于明确规定支持民办教育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要求各级政府引导社会资金多种形式进入教育领域。潍坊的做法完全符合《纲要》精神。他们早就找到了政府支持民办教育的具体实现方式。这就是:社会出资金,政府聘教师,收费保运转,部门抓监管。

为什么初中的孩子都去挤普通高中,不愿意上职业学校?除了观念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是职业教育向上的通道没有打开。初中毕业的孩子,上了普通高中的话,他可以考普通高校,也可以考高职,上了普通高校,还可再考硕士、博士;而上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孩子就只有华山一条路,只能上高职,上了高职就顶到天花板了。好多孩子本来是蛮喜欢读职业学校的,但是,你把上升的路封死了,他们还会选择职业学校吗?

职业教育决定着地方劳动力的素质,单纯就地方经济发展来说,职业学校的孩子比高考出去的孩子更重要!这是天大的事!职业教育的天花板”,世界各国都打通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打通?但是,职业教育制度变革,权力在省以上,地方没有话语权。怎么办?

潍坊不轻言放弃。教育部要搞职业教育省部共建的消息,让他们看到了一线曙光。潍坊主动出击,多方协调,为了争取到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2011,光分管教育的副市长王桂英跑济南、去北京就不下20!功夫不负有心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终于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由教育部和省政府签署协议,在潍坊市联合建设。试验区试什么?就试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从明年开始,不光潍坊的孩子,别的地方的孩子选择潍坊的职业学校,也不必担心上进无门了。

按说,职业教育改革的权力在省,潍坊完全可以不急不慢地坐等职业教育的天花板自然破裂。但是,他们觉得成千上万的孩子等不起,翘首以待的家长等不起!

搞素质教育,考试制度非改不可。高考市里改不了,那就改中考。2004,一份中考制度改革方案,放到市政府的案头上。市领导立即掂出了这份方案的分量,常务会经过慎重研究,一锤定音:就这么办!这就等于把中考改革的重大责任,扛在市政府的肩上。难怪一些外地教育官员参观潍坊教改后觉得学不来,潍坊的教改,绝不是教育局唱独角戏。正因为如此,最近省委组织部和省教育厅搞干部培训,邀请潍坊市委书记许立全去讲教育改革。参加培训的干部说,真没想到,一个市委书记,会对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革举措条分缕析得那么透彻,讲起来头头是道。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基础教育以地方为主,实行分级管理。

对于地方为主,潍坊三届书记、市长都是这样理解的:上级已经赋予了地方政府基础教育改革的权力。地方政府就是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根据本地的实际,自主决定改什么,怎么改。

吊诡的是,改革的权力明明攥在自己的手里,一些地方却骑着驴找驴,坐等上头的红头文件,不敢越雷池一步。潍坊所作的一切,不过是运用了地方本来就应当运用的权力而已!这是勇于负责任的表现。

在潍坊,每当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人们经常从各级领导的嘴里听到这样一句话:“大胆地改,出了事我负责!”书记、市长对教育局长这样说,局长对校长这样说,校长对老师这样说。正是有了这种可贵的担当,在潍坊,不管哪一个层面,市里,区县,也不管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全市上上下下不等不靠,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哪个环节阻碍教育发展,就改革哪个环节。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由于编制和体制的限制,公办学校之间,教师流动的渠道一直不畅通。一个老师在一个学校呆得不舒服,要么和校长合不来,要么和同事合不来,才不能尽其用,想挪挪学校,难。长此以往,不职业倦怠才怪呢!

奎文区教育局长刘永平认为,人才流动,是事关教师积极性的大事,不能等。他们在全市率先放开了教师自由流动,只要老师想调入的学校有岗位,又同意接收,悉听尊便。教育局局外中立。新政一出,过去司空见惯的老师托关系跑门子调动的情况,没了。光是今年一年,奎文区通过这种方式流动的老师,就达到了29人。

一项改革一旦启动了,配套的改革必须梯次跟进。过去,老师的编制,必须一一对应,划分到具体学校,教师要流动,编制成了绊马索。奎文区索性对学校实行模糊编制”,教育局只管总量控制。

改革永无止境,昨天的改革成果,也许今天就成为改革的对象。拿督导制度来说,本来是潍坊教育改革的得意之作,特别是潍坊选择在一年一度的全市两会期间,在媒体上把各县区落实各项教育政策的情况公之于众,更是在全国无出其右者。但是,这项潍坊引以自豪的改革举措,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教育督导分为督政和督学两部分内容。督政对着政府,督学对的是学校。督政没有大问题,问题出在督学身上。比如,要求老师每周必须和学生谈两次话,而且必须记录在案。老师和孩子的谈话是随时随地进行的,有时是在操场上,有时是在路上,要想把每次谈话的内容都记下来,一是做不到,二是没必要。可市里的督学大纲就是这么要求的。

结果,老师们被逼着造假材料应付督查。有一所学校,仅一个德育处,一年之中的材料,就装满了整整151个档案盒,其中大部分是假造的。搞得老师连备课的时间都没了。更有甚者,有的女老师竟然因为夜以继日地被逼着造假材料晕倒在地。问题暴露出来了。改不改?此时市里关于教育督导的文件已经布置下去了,覆水难收。有人猜测,要改也只能等到来年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关键时刻,市教育局果断踩刹车”:今年只督政不督学。

这等于市教育局自己打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在局长张国华看来,即使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出了问题就改正,一天也不能等!在老师们面前,在孩子们面前,教育局的面子算什么?局长的面子算什么?

有的地方是千方百计寻找等靠的理由、不改革的理由,潍坊是千方百计寻找不等不靠的理由、改革的理由。他们最拿手的是争取国家和省里有关教育改革的金字招牌。当下潍坊光是国家级的就有6:“全国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区”“全国中考改革实验市”“全国地市级教育改革实验区”“全国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市

这些改革的金字招牌”,有的是潍坊向上争取的,有的是上面认为潍坊堪当此任,主动授予的。有了金字招牌”,就有了改革的理由。领导就可以大会小会的讲了:别的地方不改,我们得改,我们是国家的教育改革实验区,就得吃第一口螃蟹!“金字招牌也是挡箭牌”,凭此可以挡住从四面八方射来的非议之箭,抢抓机遇,理直气壮地搞改革。

在潍坊这块教育的高地,汇聚了一群不等待的改革者,他们当中,既有不计个人得失,不计后果”,有胆有识的决策者,也有一批有国际视野,有教育情怀,有变革激情的专家和老师。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他们看得清清楚楚,深知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早改早主动,晚改要被动。

潍坊的教育改革改到今天这份上,最近两任教育局长功不可没。前任局长李希贵是公认的当代教育家。现任局长张国华也是勇于改革的专家型局长。与他们谈教育改革,一谈就谈到根儿上去了。

李希贵主要在学校层面上深入开拓,5年前接手北京著名的十一学校后,把学校搞成全国学校内部改革的龙头(首先是潍坊校长和老师的培训基地);张国华在教育行政管理上一再突破。一所学校,一个区域,论改革,试看天下谁堪比?以致外地参观者有了十一归来不看校,潍坊归来不看教之叹。潍坊的校长和老师说起两任局长,更是充满了自豪感。有李希贵业务上引领,又有张国华给他们创造得天独厚的宽松环境,潍坊教改的好戏,还在后头。

潍坊的教育改革,为什么坊子区一马当先?问坊子的校长,问坊子的老师,回答几乎异口同声:“一把手抓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涉及到人事、分配、管理、投入和评价制度等多个方面,哪一步离开了一把手一手抓,肯定就改不动;一把手没有勇气,肯定就改不了;一把手光有勇气没有智慧,肯定就改不好。

继坊子区之后,教改也成了潍城区的一把手工程。潍城区委书记王兆辉要来坊子区的教改材料看了又看,琢磨透了以后,找来区教育局长扈文江:“坊子都摸着石头过河了,我们还等什么?”他当场拍板:新建两所学校,建成后和坊子的北海双语学校那样,按社会公益资产实行董事会管理。这让全区教育工作者欢欣鼓舞。大家知道,潍城是潍坊城区之母,文化积淀深,教育基础好,教育改革的红利不可估量!

坊子教育靠改革异军突起,毗邻的高新区首当其冲。坊子净流入的学生,不少就来自高新区。高新区人均财力是坊子的好几倍啊!可见没有钱是办不好教育的,光有钱不改革也是办不好教育的!但是历来是有钱的地方往往不思改革。这种情况在田元训当上高新区教育局局长后为之一变。他上任才一年,不等上头有什么话,就不动声色地做了一件大事:教研室转型。他把教研员都放到学校去,当副校长的当副校长,上课的上课。不让教研室没事找事下文件搞活动干扰学校,学校非请勿进。校长和教研员让他撵着外出考察学习。另一个因人而设的科室也让他解散了,人员充实到学校。他还有一件心事:把高新区的老师由单位人变成系统人。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让经济的高新区也成为教育的高新区”,高新区的孩子有最好的学校上!

正是这样一些人聚合成潍坊教育改革的正能量,营造了潍坊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就是这种弥足珍贵的大环境,吸引了天下有志之士纷纷加盟。不少人千里迢迢,来到潍坊,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北京有位叫金琰的教育专家,索性把自己的家搬到了潍坊。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潍坊教改的外地教育专家,如今超过了500人。这是潍坊教改最大的资本。

正因为汇聚了这么多专家的集体智慧,潍坊的改革,方案周密,操作得当,风险为零。中考改革够大了吧,市里早就作好了应对准备,结果呢,也是风起而波澜不惊,连一个投诉电话、一封投诉信也没有。可见中国的家长,早就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家长,他们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有时比老师来得还快,不改不满意,越改越满意!潍坊连年上升的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就是证明。

昔日的国有企业改革,曾经出现过下岗职工”,让不少人心有余悸。潍坊的教育改革就不同了,尽管涉及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等多项改革,但即使在改革最激进、最彻底的坊子区,也没有一位老师下岗。不仅如此,因为多了一块绩效工资”,老师的平均收入,比改革之前还有所增加。

在潍坊沉潜日久,记者发现了一个秘密:潍坊先行先试搞教改出了名,潍坊教育局的头头脑脑,经常应邀到省里和教育部参与各种改革文件的起草,上级教育部门颁发的一些文件,其中也不乏潍坊的印记。教育部对潍坊教改经验情有独钟,仅今年以来就为推广潍坊教改经验,向全国发了4个通报。其中一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还作了重要批示。

潍坊教育还有两件大事:一是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专程来潍坊3,考察潍坊的教育改革。他一头扎进课堂听课,参观职业学校的实习现场,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省教育厅的同志说,这次调研潍坊教育综合改革,是为起草省里关于教育改革的红头文件作准备;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担任院长的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同潍坊市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眼下正由全国人大常委、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具体负责深度介入潍坊教改,并推动潍坊教改的基本经验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

潍坊教改是成功的。潍坊教改还在进行中。来潍坊看教改的人越来越多了。潍坊市教育局最近出了一本回顾十年教改的小册子,小册子的扉页上引用了德国诗人策兰的诗,来表达他们对教改的态度和心情:

是石头愿意开花的时候了,

因骚动而不安分的心跳。

是那个时刻应该到来的时候了,

是时候了。

春天来了。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