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中“模仿、记忆”和“自主、合作、探究”关系初探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小学数学学习中“模仿、记忆”和“自主、合作、探究”关系初探

(课题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模仿、记忆”为主,因其有诸多弊端存在,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模仿的先天性、知识的形成性、现实的差异性以及遗忘的规律性上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合作、探究”不是对“模仿、记忆”的替代,而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在全面进行新课程实验的今天,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重视“模仿、记忆”与“自主、合作、探究”并举,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关键词】模仿、记忆、自主、合作、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1、首先请看本人执教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教学案例:
在执教《三角形的认识》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研究提纲,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了许多有关于三角形的知识,比如将三角形按角分类、按边分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等。应该说学生的探索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知识点的研究上,我所执教的两个班都有意外的收获。
四(2)班:学生已经成功的研究出三角形的许多知识,就在我要将知识进行总结整理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办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不等于180°。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我没有任何犹豫就让她上讲台来证明,更没有阻止她。她上来在黑板上画了这样一个图:
她的意思是将一个三角形其中的一条边延长,再将于延长边相对的顶点和延长后的端点连起来,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这样其中的一个角就变小了(如图∠2与∠4的关系),于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也随之改变,不再是180°了。当她讲完理由,又有一位学生跳了起来说,一个角变小了,可是另一个角却变大了呀(如图∠5于∠6的关系),你怎么知道它(内角和)变小了呀?这位学生的提问令她恍然大悟,我乘着学生此刻活跃的思维,再将那条边反向延长,并给所有的角标上符号(如图),问再观察一下这个图你还能发现什么?在我稍做引导、给出外角和内角有关名词后,学生很快得出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的重要性质。
四(3)班:在学生研究讨论后全班交流时,有学生提到说他通过研究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对于这个发现,有个别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双方争持不下。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想了很多办法,但还无法充分证明,我也用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些学生还是不服。于是我提议,我们可以从一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入手,比如说正方形。经我一提,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学生提出:我们可以把一个正方形沿对角剪开,就成了两个三角形,因为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它的一半,是180°;又有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证明。还没来得及等那些不服的学生思考,突然又有学生提出:老师,我又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只要把正方形的面积除以2就行了。对于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没有对他进行“扼杀”,而是问全班学生: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并请那位学生具体的解释一下他的想法。经过学生的解释和我的引导,学生们初步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上完这两节课,我很高兴,因为学生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我课前的预料,学生的思维异常的活跃,同时也证明学生是可以探究的,只要能给他机会,他就会给你一个惊喜。课余我对这两节课又做了深层的思考,又很担心。因为课上学生的表现有些已经超出了现行教材对本节课的规定,还好我没有对学生的这种表现进行“扼杀”,相反做了一定的引导,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比如学生将三角形按边来分以及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等,这些在教材上都是后面的内容了。
可是在单元检测后,发现结果很不理想。看了学生的错误情况,发现失分最多的是判断题和选择题,而计算则相对而言要好一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分析了试卷的题目,发现判断和选择都是一些考验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题,要解决这些题,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推理、空间想象和实践操作能力。比如判断题中有一题: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选择题中有一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长方形是特殊的正方形  b、正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c、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d、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这两题学生的错误情况非常严重,是不是在上课的时候这方面的有关知识没有提到,还是学生没有解答像这类题的能力?都不是。因为本单元的知识可操作性较强,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所以在教学时,几乎每堂课都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完成的,应该说学生的理解、推理、空间想象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还不错,而且学生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诸如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等。至于上面判断和选择题中的知识,学生当然也发现了。那为什么还会失分这样严重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基本理念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全摈弃,而是对传统教学中比较忽视的部分进行补充。比如模仿与记忆在我们的传统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而今新课程标准中它仍旧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只是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加以补充。
而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个单元的教学时,我片面的注重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忽视了必要的模仿与记忆,没有将“模仿、记忆”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关系处理好,因此出现了学生曾经能发现的东西到考试时却无法灵活运用的情况。
2、从这两个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在教学新知识的时候我运用了新课标所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然而从最后的单元检测来看,学生对当时自己创造性的发现的一些知识其实并没有好好的掌握,犹如“昙花一现”。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在反思中我初步的猜想是缺少了一定量的模仿与记忆,没有将“模仿、记忆”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关系处理好。但是否真的如此,我想还需要做一定的研究才能下结论,因此,我制定了本研究课题,希望能将猜想加以证实,或是找到可能存在的其它原因。
二、研究策略
1、对象。
研究在浙江省海盐县元通中心小学进行。主体对象主要是我任教的五年级两个班,根据学校定名为五②班和五③班。两个班学生情况见下表:
第一学期
班级男女合计
第二学期班级男女合计
这两个班自三年级组班至今,学习成绩一直相当,班中学生数学——逻辑智能各层次人数分布及其它方面能力均无太大差别,有利于进行比较。相差的是五②班学生上课较为活跃,五③班学生则较为沉稳,亦有利于实验在不同课堂氛围中开展。
2、教材。
研究所用教材是浙江省省编全日制义务教材小学数学(修订版)第九、十
两册。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土地面积计算、简易方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减法。在实际教学时,根据教学需要,对其中有些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改编。
3、策略。
本研究持续一学年,两个学期
教师方面:不断学习新理念、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大胆运用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要求。
学生方面:努力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前期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后期重点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和“模仿、记忆”的关系。
4、评定。
海盐县元通中心小学属非实验学校,所有的研究都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进行。因此,最后对于研究结果的评定主要以教师个人设计的课堂教学小实验结果为主要依据。
三、研究结果
1、一节课的研究。
根据研究方案中制定的研究内容,我首先对一节课进行了研究。研究课内容是“整数乘纯小数的意义及计算”。研究情况如下:
首先教学五③班,学生通过研究在教师引导下发现整数乘纯小数的意义,能够理解,初步掌握,接下来进行计算练习。然后教学五②班,以同种教法发现意义后先进行意义“互动生成”练习,接下来进行计算练习。结果在最后的课堂作业本中出现题目为“36×0.4表示(      )”的填空,两班错误反差很大,具体作业情况如下:
班级五②五③
正确率86.8%10.3%
从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一节课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新知识之后,如果不给予一定时间或一定量的模仿训练,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知道的基础上,犹如昙花一现。
由此可见,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将“模仿、记忆”与“自主、合作、探究”有机结合,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发展学生的能力,但还要“模仿、记忆”来巩固学生的能力。
2、一个单元的研究。
根据研究方案中制定的研究内容,接下来我进行了一个单元的研究。本次研究的内容是浙江省编义务教材小学数学(修订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研究的具体方法是:
(1)、为了保障实验的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不做个别辅导,不个别增加作业量,两个班所有学生同等对待。
(2)、结合新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应用题的两种基本解题思路,并注重对学生口头表述解题思路的培养和训练,能用多种解题思路分析应用题。
(3)、在应用题教学结束后,先从学生在这一节内所做的所有作业中两次随机抽取一些题目,然后对学生就这些题目的解答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下表:
作业情况全对错1—2题错3—5题错5题以上第一次抽样(20题)14人31人27人4人
第二次抽样(16题)13人43人16人4人
最后结合具体学生及上表分析和研究后发现:全对或错一两题的学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课发言积极,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并表述自己意见的学生,其中包括学优生、中等生和个别学困生;另一种是上课发言不是很积极但数学成绩特别优秀的,比如数奥班的学生。错了3—5题的学生一般都是上课发言较积极的,其中大部分是中等生,也有学优生和学困生出现。错5题以上的学生一般都是上课发言不积极或是经常不发言的,中等生和学困生人数差不多。
从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影响学生解题正确率的因素有两种:一是学生原有的智力水平;二是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程度。在这些课中,解题思路主要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而学生的发言主要是说解题思路。其实学生每一次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就是一次对解题思路的模仿性练习,每一次模仿性练习,就是一次对解题思路的再思考。如此一来,上课发言积极的,模仿的次数就多了,对解题思路的掌握就更牢固,因此解题正确率相对而言就会高于发言不积极的。而上课发言不积极的,模仿的次数就少了,对解题思路的掌握就相对差一点,解题正确率就相对低一些。
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可能出现的遗忘现象,经常性的开展一些不同形式的模仿、记忆训练,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分析与讨论。
1、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
新课该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此种学习方式学生很难较快、较好地掌握,而必须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加以培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以“合作学习”为例,来谈谈关于学生“合作学习”培养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我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
综观上述一些问题,究其根源,我认为症结应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把握欠佳,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其意义,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因此,在积极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之时,我们还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既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总结。比如浙江省编义务教材第八册“统计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统计2分钟内经过学校门口的各种车辆数,由于多媒体课件模拟情景一闪即逝的局限性,学生独立无法完成,于是他们就小组合作分工,规定小组成员每人只记一种车,在全部完成之后再进行合作总结。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比如在计算教学时,各种计算方法的总结都可以依靠小组的力量,在合作讨论之后加以归纳、总结,并达成共识,形成方法。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比如浙江省编义务教材第八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共同发展。
有了对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理解,我们就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内容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开展活动。但这还只是能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针对开头提到的几种情况,要想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新课程刚刚开始实施,学生刚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突然间要让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定感疑惑。在各种公开课上我们也经常发现,学生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因此,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我经过一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①、建立长期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在班级中利用一定时间开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向学生宣传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其中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策略,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③、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⑵、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⑶、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应该是基础。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几个人合作开办公司,各合作者自己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或能力基础,也就是他们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是虚无实效的。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功在平常,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⑷、善察学生合作需要。
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小组合作学习,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性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学生的合作热情似乎并不高。原本以为我是在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终于有一学生道破了天机:老师,这些问题我们不用讨论也都知道嘛!为什么还要讨论?原来如此,学生在学习时,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而让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那样的合作才有价值,学生才有合作的热情。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
⑸、共同锁定合作目标。
既然是合作,那就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达成共识,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然而,在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现有知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他们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思想。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的目标都是由教师锁定的,而教师的要求只能代表一种共性,学生都围绕这么一个目标而开展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也容易使一部分学生在高标准下束手无策。所以,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合作学习的目标,如果让学生自己来锁定,学生合作的情绪也许会更加高涨,合作的效率也许会更高。在目标锁定时,让班级中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确定目标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真正合作的时候,都有符合他们自己能力水平和理想的目标。
⑹、注重教师自身参与。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习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2、关于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
《论语·学而》中有“学而时习之”之说,意思是学过的东西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去温习它。《论语·为政》中又有“温故而知新”之说,意思是温习旧知识,能从中领悟出新的道理来。至《三国志·魏书·王肃传》中又得“读书百遍而义自现”之说,意思为读书要反复地读,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深受上述三种劝学思想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让学生进行着“模仿、记忆”式的学习。这种“模仿、记忆”式学习能从古一直延续至今,必有其优越性存在。据有关教育调查研究证明,就学生数学学习而言,这种优越性表现为:1、有助于知识系统的形成。以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的数学知识,知识的呈现具有很强的逻辑顺序,比起让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式学习,更易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2、有利于学生较快、较准确地形成数学概念,理解有关知识。在学生以这种学习方式为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的讲解,扫除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使学生少走弯路;再则,学生在听讲时,听觉、视觉系统同时发生作用,这比学生独立看书更有利于形成知识表象。3、当堂课的模仿练习、一小节后的综合练习和单元结束后的系统练习,这样的螺旋式反复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
然而,近年来各种教育调查研究亦证明,这种学习方式尚有不少弊端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这种学习方式为主的课堂主要控制者是教师,学生主体很难或是根本无法参与,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2、学习的知识以教师传授为主,课堂缺少“主题产生问题”的过程,学生一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3、对于学习问题的解决常常是教师层层深入、一讲到底,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4、以这种学习方式为主的教师教学是“等量、同速、同要求”的,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常常使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如此日积月累,优等生“棱角”被磨平,学困生丧失学习信心,甚至厌学。
新课程针对“模仿、记忆”性学习的诸多弊端及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希望通过两者结合来解决传统数学学习方式的不足。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亦有说明: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新课程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全摈弃,而是一个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然而,新理念的到来,总伴随着对原有课堂现实的批判。在新理念“作用”下,许多教师忽略了“模仿、记忆”的优越性,片面地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至使在实际教学时再也不敢直白的宣解和灌输,学生则必须努力去发现原本很容易就能学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从一端滑向了另一端。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通过本次研究后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想有效地进行新课程实验,我们就要正确处理好“模仿、记忆”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关系。如果片面追求新理念,一味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而忽视了“模仿、记忆”在学生学习数学中的重要性,其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⑴、模仿的先天性。
每个人一出生开始认识世界,他首先接受的教育肯定是模仿性的。每个人都有很强的模仿本领,这种本领是先天性的。孩子的第一声“妈妈”或“爸爸”,那是他无数次模仿之后的成果,孩子突然叫出了一个你不曾教过的名字,你也无须意外,这是他先天具有的模仿本领。这种本领一直伴随他长大,包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并不断丰富他的自身知识。当这种知识在达到一定量之后,他就可以自主地进行一些简单的发现和创造,随着时间推移,原有知识不断丰富,这种发现和创造的层次也会不断提高。因此,只有在大量的模仿基础上,我们才能去自主的发现、创造。
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处于模仿本领胜过探究本领的时候,在这个时期,我们要照顾到学生的模仿先天性,并引导学生利用他们的这种自身资源进行课堂学习。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前提下,适当的进行一些探究活动,而不必强求他们进行一些高难度的探究活动,更不能将“模仿”与“探究”本末倒置。
⑵、知识的形成性。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的定义是: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间进行定性刻画和定量把握、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我们可以将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中,学生要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去认识一些人类已经做出的规定,并按照这些数学规定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比如有关于面积的学习,学生首先要认识面积单位,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认识,很难靠自己去探究和发现,尤其是对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小的规定,学生只能是接受,并把它们记住。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模仿和记忆。
②、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理论阶段。数学中任何方法理论都是人们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之后而逐步发现和创造得出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主要是将人们得出方法理论的漫长过程进行浓缩、提炼,情景化,学生则以探索的方式重复人类得出方式理论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人类业已得出的方法理论。比如学生有了对面积单位的认识以后,我们就可以让他们在一定的情景下自己去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自主、合作、探究。
③、广泛应用阶段。研究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任何一项有关于数学的研究,都是为我们的现实生活而服务的。也只有能被我们应用的数学,它才值得我们去研究,它才有数学的价值。有数学研究的研究结论,就有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应用。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其一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今后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其二则是将它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要求学生抽象出不同问题情景、不同认识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学生所做的工作就如教师在第二步中所做的工作一样,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模仿、记忆”,表现为再创造。
因此,从学生对某一知识体系的学生而言,学习方式应该是“模仿、记忆”与“自主、合作、探究”兼备,而不能偏向于那一端。
⑶、现实的差异性
各种学习方式本身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而言,并没有优劣、轻重之分,并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定好,也并非“模仿、记忆”一定不好。
首先,我们无法避开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一客观存在的心理学现象,只有在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才能表现其不同的适应性。比如低段学生,“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相对而言也许更加适合,这是因为低段学生探究能力有限,他们记忆能力也有限,在这两个“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缺少记忆性训练,其实就是无形中削弱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学生探究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则必须以智力发展为前提。但高段学生也许则更加适合“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离开了具体的对象,具体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方式无从比较。
其二,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现有知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他们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思想。如果让他们长时期的面对同一种学习方式,势必会使其产生厌烦、倦怠的心理情绪,进而使学生游离于学习方式之外。我们更不能以单一的教学方式面对众多活生生的学生,也不应追求某种流行的教学方式而把原有有效的教学方式抛弃。我们应根据具体的学生、具体的材料,适时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用自己较习惯的方式开展学习的同时,也能运用一些其它的学习方式,从而丰富学习体会,提高个性化学习能力。
所以,模仿、记忆、自主、合作、探究等等,不论那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学习成长所必须的,这些学习方式最终综合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任何学习行为我们都不可以界定为某种单纯的学习方式,而只能是以某种学习方式为特征,兼具别种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学习。
⑷、遗忘的规律性。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在课堂教学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了新知识,教师就要组织一定量的模仿性训练,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综上所述,笔者坚持认为,在全面进行新课程实验的今天,在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丰富学生学习方式的今天,我们应注意对传统教学中有利因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认识“模仿、记忆”的基础性、巩固性作用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发展性作用,学生的学习方式应重视“模仿、记忆”与“自主、合作、探究”并举,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五、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学习方式是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的。
2、实施新课程也需要落实“双基”,“模仿、记忆”对于落实“双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一个人的能力与掌握的知识同等重要,“自主、合作、探究”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好渠道。
4、充分认识“模仿、记忆”的基础性、巩固性作用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发展性作用,学生的学习方式应重视“模仿、记忆”与“自主、合作、探究”并举,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六、参考文献
①、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②、            《小学数学教师》2003年第5期《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作者:浙江省金华市胜利小学  俞正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            《教学模式研究资料汇编(三)》,主编:海盐县教育局教研室、教育科学研究所。
④、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肖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七、附件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