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下册主要原理总结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哲学下册主要原理总结

辩证唯物主义 )认 识 论

※认识论:本部分内容包括第五课和第八课第一节的内容。

1、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原理内容】:经过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或以现象代替本质,导致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么一无所获,要么事与愿违。

【应用】:揭露台湾“公投”的本质。

3、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事物,无论是简单的事物还是复杂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也都有自己的本质。②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联系在于:二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既要承认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表本质;看不到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否认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运用】:揭露台湾“公投”、“废统”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是表现为现象。现象又分为真象和假象。我们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分清真象和假象。陈水扁的一系列“公投主张”,打着“民主”、“为民”、“人权”等旗号,实质上是为了一党一已之私,是为了搞“台独”、分裂祖国。

 [提示]①现象包括真相和假象,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②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都是客观的。不能把真相当作正确的认识,把假象当作错误的认识。

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可以凭借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是较为肤浅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获得,相对于感性认识来说更深刻更正确更可靠。二者都是认识,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论中辩证法)。

【方法论】:要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自觉地把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反对】:浅尝辄止,满足于感性认识,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示]:(1)要注意感性认识不等于现象,理性认识不等于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属于主观范畴,现象和本质、规律属于客观范畴。(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应用①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理论。②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往往是个别的、零散的,需要我们党用智慧去抽象、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④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就没有相应理论的升华。

5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由于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性质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自觉追求真理,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反对】:克服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与错误理论、谬误进行坚决的斗争。

【应用】: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决定》中的“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对促进我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有重大的指导意义。C、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D、正确的理性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更大的指导作用。材料中中央的做法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导下确定和实施的。这些决定和措施是正确的,必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伟大的胜利。E、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F、科学理论的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6、客观规律(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论)

【原理内容】:规律(条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同时,人在规律(条件)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破坏作用,甚至创造条件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对】: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条件)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7、创造两个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原理

【原理内容】:要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前提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关键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方法论】: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劳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累感性材料;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反对】:不肯付出艰辛劳动进行积累;不肯开动脑筋浅尝辄止。

8、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深度上认识要不断深化,广度上认识要不断扩展,进程上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总之,认识要不断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求深化、扩展、推移认识(发展认识),实现理论创新。

【反对】: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

【提示】:1)要明确,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上的一次质变。(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的前提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正确。(3)认识的根本任务不等同于认识的作用。前者是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后者是指认识指导实践,属于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应用】:对《宪法》的修正;

9、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

【原理内容】: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过程;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论】: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

【反对】:只分不联,或简单机械相加、忽视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孤立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错误。

【提示】:1)分析不是单纯的“分”,而是“联结”中的“分”,它与综合密不可分。(2)综合不是简单地机械相加,而是紧紧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各部分的机械相加,不会形成新的知识。要注意对“全新、整体”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以此区别于“分析”。
10、为什么要培养创新意识原理(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原理内容】(注:创新的唯物论依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从辩证法的角度: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要坚持创新,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要勇于支持新事物的,要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实现突破,促成质变。从认识论角度:整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1)含义:创新即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2)背景:21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3)目的作用: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4)当今形势:世界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国际上各种力量正在重新分化组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也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创新则不能发展,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6)所以,青少年学生要及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将来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7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二是要敢于超越。三是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四是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五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方法论】: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反对】:反对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敢超越、停滞不前的思想和行为;也要反对胡乱怀疑、凭空想象、违背规律、背离科学的思想和行为。

【提示】:(1)合理的科学的想象必须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否则就是胡思乱想。(2)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3)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11、实践及实践的特征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由实践主体、对象和手段所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坚持实践的有意识性、有目的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辩证法。

【反对】: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的形而上学错误。

【提示】:1)把握实践的含义要注意把它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区别开来,与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区别开来;(2)实践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相互统一的。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具有前两个特征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12、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理解: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并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反对】:忽视甚至否认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应用】:①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 ②说明在人类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在我国,“三个有利于”是检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 ③说明正确的理论已经掌握群众,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1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⑵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一方面要积极投身实践;另一方面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认真学习间接经验,总结直接经验,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反对】: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提示】:1)要注意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2)要注意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就是读书和实践。

【应用】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根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客观实际进一步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并且在总结25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指导原则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上述目标和原则的提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将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材料中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也体现了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B2006年聚焦中国两会。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在两会上所作的报告,是对过去建设实践的总结和对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计划和安排,都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并将对今后的工作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C、依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过去一些工业对环境污染严重到提高认识进行整改,是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