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归类[三]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高二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归类[三]

42、水滴石穿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43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44
、适可而止 
体现了适度的原则。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4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6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又如,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也包含了这一原理。 
47
、瞎子摸象 
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48
、万变不离其宗 
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 
49
、声东击西 
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50
、买椟还珠 
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属同理。 
51
、知人知面要知心 
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52
、盲人骑瞎马 
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又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即是这个道理。 
53
、熟能生巧 
是说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必须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54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比喻感性材料只有经过人脑的思维加工,方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人们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是精粗混杂、真伪并存、彼此相隔、表里未辨,所以,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过程,才能形成理性认识。又如,多想出智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同属此义。 
55
、邯郸学步 
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56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是说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就必须掌握推理的思维方法。因为,只有学会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57
、活到老,经不了 
比喻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实践和认识也是随之变化发展的,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58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59
、书到用时方恨少 
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到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野,深化认识。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又如,吃一暂,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然后知不足等,同属此理。 
60
、学以至用 
是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所以,那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