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童趣•童年生活——教学古诗词有感
童真•童趣•童年生活——教学古诗词有感 儿童是天真活泼的,儿童的生活是妙趣横生的,我们的诗人是善于捕捉那一幕幕充满童趣的情景。当我们随着教材,走进人教版第十册的《古诗词三首》,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儿童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画卷,让人产生一种艺术意境和无限延展的思维空间。走进时间隧道这个历史长河,这里有牧童晚归的安然与恬谈,闲散与惬意,有渔童泛舟江上,无雨张伞的奇思妙想,有江南农家孩子的稚气与勤劳、纯朴,我们可以从诗句中感受古人的童年生活是那么的多姿多彩,虽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眼前。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千百年来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自古都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文学入门经典俗谚,可见古诗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其大多数家长当孩子在牙牙学语时,都会一句句地教什么:“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鹅鹅……”等等,足见唐诗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呢?这是众多老师探究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都是本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读中感悟 诗词的意境大多数都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朗读是一种加强识记的好方法,把文字清楚、准确、高声而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让学生在读、听的过程中逐步地感悟、理解,例如: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学生才读的时候,光是从表面上模糊诵读,没有认真思考,如情如景地去思考、理解、融入诗人的情感中去,诗人借助绿草如茵的草铺横野,随风传来的笛声笛弄晚风,黄昏饱饭后的穿着蓑衣躺在草地的情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乡村孩童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过着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的这种快乐悠闲的儿童生活。 作为老师要抓住诗人的心理世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身心地投入,把诗中的情、景、听觉、视觉融为一休,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二、画中解意 自古以来,诗画历来不分家,每首诗都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诗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诗文之后,把一句一句的诗想象成一个一个的画面,然后拿出笔来,把最想展示给大家的画面画出来。诗是语言的艺术,而画则是线条色彩的艺术,把这两种艺术融合贯通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例如,宋朝杨万里的《舟过安仁》这首诗,使我们看到两个孩子以伞做帆,借伞使风让船前进的雅趣横生的画面,让人在读中感受到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眼前便浮现出一幅美丽可爱的画卷。在指导学生明确了景物特点、颜色之后,就让学生拿出画笔、颜料,把诗中描绘的画面画下来,这样,学生就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三、改写提升 学习古诗词,学生最大的难点是对诗意的理解,一般情况下,他们的理解仅限于“翻译”上,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我便要求他们改写。改写是一种根据课文内容,改变表达方式的习作练习。改可以改体裁,如把诗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可以改结构,可把倒叙改写成顺叙等。但改写时,一定要让学生把握原诗的内容,想象诗人看到的美景,体会诗中描绘的意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习作练习,其实这也是一个拓展、提高、再创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 南江镇第四小学 官华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