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的“个性自由”与“课堂纪律”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11-01-19 10:30:49 点击数:
649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青少年犯罪率相对提高,暴露出教育面临着一些很尴尬的问题;青少年相对性早熟,“小大人”的自我表现欲凸显了与教育要求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心理,提倡个性自由”与“课堂纪律”的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应正确理解二者的内涵与外延。 一、环境和教育塑造各有千秋的人性之花。 个性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个体特征,是事物矛盾特殊性的集中体现,是人性的个体反映或表现。人生性是善良的、美丽的,充满着希望,正如《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人性之本;但是,因为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习性),恰如《三字经》曰:“性相近,习相远。”可见,孩子个性心理形成主要集中体现在家庭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尤其父母的言行举止和教育引导在赤子之心上绘上了浓墨重彩,这基本形成了孩子“习相远”人性差别的雏形。但是,没有谁能说哪种个性比较好,哪种个性比较差,他们各有其优缺点,都能够实现成功;相反,他们都可能导致失败。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如何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不是试图改变孩子的个性。这就涉及到个性自由的问题。 二、彰显人性之花的 “自由”魅力。 所谓自由是不受约束地按照自己的愿望“理智”行事,不同于纯粹的“随心所欲”,有别于动物仅有的“自然欲望”。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必须是在一定的社会范畴之内行事,如受到法律法规、社会习俗、社会道德等一定规范的限制和约束,而绝非“随心所欲”的我行我素。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绝对(毫无约束)自由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个人都肆意放大做自己的事情,毫无疑问就会侵犯别人的权利或自己的利益被侵犯,所以,自由是相对的,不可能绝对。 如何理解相对自由?广义自由是不应该受到限制的,一是不受直接限制。自由是一个人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选择自己行为目标和达到自己目标的途径和渠道,个人的行为不被他人和组织故意设置障碍进行限制,或者不被强迫做个体不愿意做的事情。二是不受间接限制,即个人愿望不受到限制。愿望是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原动力,是可以被塑造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比较固定了的社会环境,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改变它。然而,愿望则不同,完全可以由教育来改变和决定。如果一个人受教育程度低、见少识寡,其意愿是比较狭隘的,即使不受干涉也难行使其自由;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思想范畴”里,这决定于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是在学习、经历中形成的,并随着生活历练的丰富而不断扩大视野。青少年学生处于渐进成熟和发展的个体,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严格要求。所以,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懂得在一定的规则下追求美好远大的理想,启发他们的美好愿望,使他们理解周围的世界,理解历史中的和同时代人的各种思想观点、生活方式,形成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理解和追求,从而影响或决定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和行动方向。 三、“激情和创造力”为人性之花插上腾飞的翅膀。 扩大学生视野,并使之掌握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技能技巧,课堂教育是关键。“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秩序”;课堂纪律就是确保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师生都必须遵守的制度,明确规定了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否则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相反,如果一个人目无他人,目无法纪,做事随心所欲,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哪怕他的学术水平再高,也不会被人认可,因为他连最基本的尊重别人的素质也没有。 我们应该懂得遵守纪律,但问题是我们遵守怎样的纪律。有一位教研员许老师到一所小学试着上一堂作文课。学生们都坐得端端正正,双手胸前交叉,双肘稳稳地撑着桌面,挺着腰杆,目光正视。许老师说:“随便点,不要那么端正。”同学们没动,又说:“来,放松点”,他们依旧……最后老师只好把他们的手拆开,过不了一会,学生们的手又恢复了“常态”。他们的班主任说这个班的纪律一直很好。毫无疑问,绝大多数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更需要有活力、有激情、有创造力的学生。要是每个班每堂课都那个样子,学生会不会太累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我们是否把课堂纪律改得仁爱些,让学生 做得放松些,只要坐姿文雅就行;对那些“乱说话”的学生,我们是否了解他们在说些什么呢?我们完全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有学生会违纪。艾伯特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普遍心理需要(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才可能产生违纪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归纳为四类:寻求关注、寻求权利、寻求报复、逃避失败。老师在责备“不听话”学生前,如果能从他们行为的原因考虑,能收到更好的解决效果。 四、个性自由与课堂纪律的辩证统一。 其实,个性自由与纪律并没有矛盾冲突,恰恰相反,只有在一定的纪律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为自由提供可能;而这纪律应该是合理的、科学的,是学生和老师 、家长共同讨论、研究制定出来的纪律。可悲的是,我们的课堂纪律绝大部分是前人规定的,学生和家长很少或没有参与其中。
巴州区东兴场小学:吴三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