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改,着力打造智慧型课堂
语文课堂究竟应是怎样的?一次次的追问,增多的是困惑。追问越多,越觉得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但总是隐隐觉得语文课堂还是得寻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的支点在于师生智慧的生成,从而打造语文智慧课堂。许多年来的观察和实践告诉我,只要好好地把握语文课堂上的智慧,那么语文课堂既能超越知识和技能的藩篱,又能突破以“人文”代替语文的重围,走向智慧,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 一、拾起童心,让老师磁力充足 老师蹲下来拾起童心,不仅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尊重欣赏和宽容学生,也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是师生间对话的课堂,合作的课堂,一起走过的课堂。 非常清晰地记得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天上语文课,年轻的女教师问二年级的孩子:“花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孩子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更漂亮。”第四个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她摘走?”第五个孩子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听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个孩子问了老师一句:“老师,您说呢?”女教师想了想,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她的小脸,笑了!”女教师的回答挺响亮。听到这,孩子们全看着老师笑了,那笑脸比花更好看。这些孩子想象力真丰富,他们的回答真精彩!这些充满了灵气的回答,每一个都是一朵亮丽的花。其实,那老师原来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可一但听到了孩子们的回答,她便急中生智地回答了“花仰起了小脸,笑了”这句。走进学生,即了解学生;拾起童心,既拥有童心。请相信:做孩子般的老师才有可能懂得孩子的一切。 老师尊重和欣赏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多元见解,不排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在课堂上,学生就不再是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没有了学生对“师道与讲台”的敬畏,有的是老师拾起童心后的“绵绵磁力”,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在这样的磁场中,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学习更具挑战,更有智慧。 二、激扬生命,让学生动力充分 语文学习应走进孩子们的生命旅程。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渴求主动发展的生命体。学生在课堂中“动” 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才会变得充满智慧和挑战。课堂中学生的“动”,应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应关注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语文是思维的产物,语文中有大量的思维“模块”——构词、连句、组段、谋篇等等,这些“模块”的学习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语文学习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介入,不断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并从中得到启示,提升思维的档次。而学生生成的语言便是思维介入的有效见证,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师:是呀,同学们,面对这个美丽可爱的地球,面对这个遍体鳞伤的地球,面对这位人类的母亲,人类的摇篮,我相信,此时此刻的你肯定有话想说。一句话,几句话,只要是你的真心话,只要是从你的心底流淌出来的话,就请你把它写出来。 (生开始写,师用录音机播放悠长、低缓的音乐) 师:同学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面对这位美丽、可爱的地球母亲,你肯定有话想说。 生:无知的人们啊,请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吧,看,地球正在向我们呻吟,正在向我们诉说她的不幸! 师:多好啊,女孩子的感情就是细腻,面对遍体鳞伤的母亲,你肯定有话想说。 生:人类啊,你怎么这么无知,赶快行动起来,保护我们可爱的母亲吧!这样我们才有美好的生活,小朋友才能愉快地玩乐。 师:说的绝对是真心话,他总是忘不了人类即将失去的美好生活,包括我们自个儿的美好的童年。是的,地球母亲和人类的生活是那么密切地交融在一起,面对着有可能被人类毁于一旦的地球母亲,你肯定有话要说。 生: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他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看到这句话,我感到可怕,我想奉劝那些贪婪的人们,现在回头还不算晚,放下手中的刀,放下手中的一切,快来保护地球吧!就算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美好的将来。 师:(鼓掌)听得出,她是真的动了感情,那个声音,那个话语,以及她在朗读时的语气,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她深深的忧患,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我相信,你们的千言万语都会汇成一句话——读,只有一个地球…… (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师:痛定思痛,幡然醒悟,最后都喊出了这样一句话,再读。 (师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师:让我们世世代代,子子孙孙牢记这样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 (师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师(手拿板擦)这个问题解决了吗?(把解决的问题一一擦去) 师:同学们,虽然把黑板上的这些问题解决了,但请你不要忘记我们的地球,我们的人类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在等待着你们去解决。杨老师相信只要每一个同学有了这样的觉醒,有了这样的良知,困扰人类,困扰地球的所有问题都最终得到解决。 面对这个美丽可爱的地球,面对这个遍体鳞伤的地球,面对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人类的摇篮,学生的话语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真情,这,是一种发现后的感叹,体验后的呼唤,更是一种震惊后的呐喊。这个过程,它带来的是师生视界的敞亮和内心的融合,教学也因此从生成走向生发,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追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生命得到激扬,情感得到共鸣,完全在课堂上“动”起来了,而且“动”得有价值,有内涵;懂得很充分,很完美。 三、纷呈精彩,让文本活力充溢 语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舞台,因为语文中有着丰富的可供学生想象的资源——课文的空白点、情节的发散点、语言的聚焦点、主题的争议点。教师应充分珍视文本中的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实现在主导价值引领下的多元解读。如果老师给学生的智慧学习提供了一个个平台,得到的将是一个接一个的惊喜。 有这么一个《荷花》的案例,让我享受到的是对话文本的精彩: 师:你觉得这个“冒”字美在哪儿? 生:很美,但是美得说不清楚。 师:你觉得这个“冒”字可以用哪些字来代替? 生讨论可用“钻、露、长”等字代替。 师:你觉得荷花怎样的生长才叫“冒”? 生交流得出:迫不及待、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争先恐后、自豪等等。 师:请你们在这些词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填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冒出来”的括号中,体会那是一种“怎样的冒”。 生自由诵读体会。 师:这就是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的荷花,它们冒出来干什么呢?请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荷花们要展示自己的美丽,它们像是在比美。 生:这些荷花争着冒出来,想快点看到美丽的公园、可爱的小朋友。 生:它们想和蜻蜒说说悄悄话。 生(突然地):老师,我仿佛听到了荷花冒出来的声音,听到了一朵朵荷花“叭、叭、叭”开放的声音…… 师生愕然:能听到荷花开放的声音吗? 生继续:荷花一朵一朵的冒出来,一朵比一朵长得高,一朵比一朵开得快,开得美,像在比赛似的,很热闹。特别是那些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花骨朵,就像我们生日蛋糕上的“荷花”,一点燃就炸开。这些花骨朵仿佛只要风儿轻轻一吹或者蜻蜒轻轻一点,就都“叭、叭、叭”地开放了。 是啊,境由心生!大自然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万物都有声音:雪花融化的声音,庄稼拔节的声音,太阳落山的声音,小草破土、时光流动、月亮穿过树梢的声音……语文学习应是多么智慧而富有灵性。 四、链接生活,让课堂张力充盈 如果有人问:语文的课堂有多大?那么答案是肯定的: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生活是孩子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其学习生活提供了“源头活水”,提供了明辨是非的“可变参数”。语文学习应回归生活,和鲜活的生活接轨。而作为“平等中首席”的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领学生观照生活,现实地反映生活。 例如我在在执教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引导学生对“清凌凌的小河”中的“清凌凌”进行换词训练时,竟听到一学生说“黑乎乎的小河”,要知道这和文本中的语言是不相和谐的。但我想应该听听学生的想法。于是我并没有立刻予以否定,而轻轻地问他:“能说说为什么小河在你的眼里是黑乎乎的吗?” 这位学生道出了真相:他家住在菜场旁,门前有一条小河,每天都有居民将垃圾、杂物往河里扔,旁边的浴室、工厂更是肆无忌惮地将废水排进小河。 说得多真实啊,真是个会观察会学习的孩子! 师:同学们,如果鱼儿在这样的小河里生活会怎样呢? 生:河水那么脏,小鱼一定会生病的。 生:河水那么脏,鱼儿一定会死掉的。 师:生活在受污染的小河里的小鱼会说些什么呢? 生:请你们不要将垃圾、污水倒进来了。 生:你们这样做是不文明的。 师:(点头,抚摸)真是个讲文明的好孩子。 生:老师,小鱼肯定会说,求求你们,快救救我们吧! 师:如果你们听到小鱼的呼救,打算怎样做呢? 生:我会告诉小河两旁的居民,鱼儿也是喜欢清澈的河水的,我们不能破坏它们的居住环境。 生:我要写一个“请救救小鱼!”的广告牌,提醒人们不要往里面扔东西。 生:我还想请环保部门的叔叔阿姨来治理小河,使小河变得清凌凌的。 师:老师相信,如果鱼儿知道你们的做法,一定会很高兴的。 师:那你们向往什么样的小河呢? 生:(齐说)清凌凌的小河。 师:难怪文中的“我”想变—— 生:(齐读)一条小鱼。 师:就让我们一起读出我们的向往吧! 生再次深情地朗读“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 事后,我深深地懂得在学生的回答偏离文本内容、奏出不和谐的音符时将其视为宝贵的教学资源,顺水推舟,对学生进行“爱护水资源”的环保教育。学生那一声声“救救我吧!”“请救救小鱼吧!”“请不要乱扔垃圾!”绝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作为一群生命体对另一群生命体的感召与尊重。 语文学习学什么?不仅仅要引领学生亲近母语,运用母语,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母语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懂得善待生活中的每一天,知道珍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让语文回归生活吧!这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题中之意,更是孩子们的终身发展之需。 语文是母语,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母语的环境里,“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语文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训练营,而是生活的“镜子”,智慧学习的“新干线”。语文课堂里,有磁力,有动力,有活力,有张力,这样的语文课堂何愁没有生命力呢?这样的语文课堂不就是我们心中所追求的智慧课堂吗? 南江县大河镇小学 杨 英 |
- 上一篇:让智慧之花为语文课堂添异彩
- 下一篇:新课标下数学课的引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