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课外阅读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重视语文课外阅读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重视语文课外阅读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川省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苟志弘

 

【内容摘要】 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外阅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有助于学生人格魅力受到良好的熏陶,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有助于积累、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 课外阅读  提升  语文素养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我认为在对课外阅读进行评价时,应突出对阅读数量的评价,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拓展自己的视野;其次,还应引导学生适当精读优秀作品,明确向学生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终身的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学好语文靠每册课本里的二三十篇文章,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知识是广博的、联系的,尤其是语文。课本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

一、有助于学生人格魅力受到良好的熏陶,形成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学生在书中可以读到: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夫“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钱三强“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的深情呐喊……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作品中人物的美好心灵净化着学生的心灵,成语故事中的有志人物激励着学生的上进,寓言故事让学生在幽默中领会到深刻的道理,科普读物让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传统的文化精髓中,学生聆听先人的教谕,感悟做人的信条。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接受人类文化精心的滋养,从而使学生的人格魅力受到良好的熏陶。

二、有助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大语文观旗帜鲜明地认为是是面向每个学生,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助于把祖国母语素质与爱国主义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领略中华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古人曰:“乡音一曲泪千行”。可见母语的情感力量。给学生以时间,发学生以激情,使之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大量接触、理解、感悟、运用母语,是铸造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大量中国优秀的文化作品,更是如滔滔江河,是学生取之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与文化的源泉。中国语言中,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辟,那“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含蓄,那“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创意,怎能不叫人“口角噙香对月吟”呢?多读,是增强对母语情感的唯一途径。

三、有助于积累、理解、运用语言文字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试想,学生每天用半小时时间抄3遍字词,以确保听写不错一个字和让他们每天用10分钟有的放矢地练习难字,用20分钟读课外书,哪个更好呢?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语言文学材料可以实现六个“获得”:①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②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③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④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⑤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⑥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有了六个“获得”,语文能力何以不会提高?说到底,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传统语文教学,一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二是强调“文以载道”,但这里的“道”主要指思想教育。而大语文观则强调语言文字是各种知识的载体,所有学科都要通过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来领悟观点、概念、内涵、外延、逻辑、哲理……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不仅仅是一科学问,还是所有人类文化的基石,是解开所有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百益而无一害。

  由于课外阅读量的加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大大加强,很快能把一篇文章从陌生到读懂。在理解词语和词语运用方面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有些词、有的作者、有些知识点在课外阅读物中遇到过,不再课文中出现就觉得特别亲切,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在词语的运用中也能联系课外阅读中掌握的词句,写出来的句子有血有肉。在学生的日记、作文中,常能读到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这些都得益于平常的课外阅读。文章的分析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由此可见,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外阅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从中陶冶高尚的情操,铸就美好的心灵,吮吸知识的琼浆,丰富人文底蕴,培养人文素质。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书目:

①《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山东省教育厅师范处组编,20051月版。

③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中国盲文出版社,1986

④孙宏杰:《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学习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