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11-05-13 10:54:45 点击数:
488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标的逐步实施,要想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就要求教学应围绕学生的需要展开。本文基于一些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关键词:情趣导入,巧妙设疑,主体参与,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乐学情境,告知效果,烘托气氛。 初中思想品德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素质培养的一门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枯燥乏味。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有教学个性的老师,课堂教学总是能够体现出一种独立的思考意识,展现自身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不断地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那么,作为一门思想品德课,当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品课?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呢?怎样创设思品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的途经呢?因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情趣导入以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的确,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精炼、贴切、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思维和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教学前奏。 二、巧妙设疑以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就是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要想让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赖于教师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激发和培养。“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古人都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准确鲜明的设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教学要求衔接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越过理解障碍,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掀起教学高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教学的需要,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从而培养兴趣,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聪明才智。 三、突出“主体参与”以激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努力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四、融洽师生关系以激趣。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有效的教学活动取决于有效的交往”。荀子说:“学其径莫速乎好某人。”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让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感兴趣是很困难的。我们常听到学生用这样一句话来赞扬一个老师的讲课:听这个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是享受,就意味着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欢乐的情感体验,学生的紧张心理荡然无存,教育者的意图在这种特定的氛围中得到实现。我们懂得,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同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然而时至今日,有些教师在执教时,仍摆出一副冷若冰霜的神态,用冷冰冰的语言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学生思维被动,沉默寡言,甚至提心吊胆,他们怀着过分紧张的心理进入课堂,怎能调动起学生的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在教学内容、思维方法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总是以他整个人格的力量对学生产生着深刻影响,学生与他们所喜欢的老师相处,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消除可能出现的交往障碍,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思品课教师要利用自己从事思想教育的优势,做好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才能积极地接受我们传授的知识。 五、创设乐学情境以激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孔子强调“乐学”的重要性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了之者。”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多样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与新的活动方式,能引入学生的兴趣”。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识的乐学情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恰当的运用挂图、图片、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通过感官充分促进大脑的认知、体会和记忆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烘托课堂气氛,起到引趣乐学的作用。 六、告知效果以激趣。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在课堂上,学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学,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认真学,主动学,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他们觉得学了有用、有效果,这会极大增强学生的热情。教育心理学家阿特金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反应倾向的强度,决定于可能获得一定的效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把学习后的有用告诉学生,用学科知识的效果去激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让他们得到喜悦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取喜有所得的满足感。学习的诱因得到正强化,这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结合实践,回答学生关心而又感到困惑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社会现象,能更好的参与社会生活,让他们感到学了有价值,有效果。当他们感到学了有用时,便会越学越想学,有了这种内驱力,就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烘托气氛以激趣。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正的追求。”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讲话不是奏乐,但声调却像奏乐一样能表达人物的情感,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声调,做到抑扬顿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当“导演”又当“演员”恰当的运用外部表情和各种姿态,必会收到激情的效果。 教师将课本文字变成活生生的人或者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用语言的倾诉,感情的流露,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唤起学生的爱和恨,使他们于缕缕情思中产生对以往的眷恋,产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通过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思品的方法和途径从不同角度来看还很多,如,以名言、警句激趣,以歌谣激趣,以幽默激趣等等。只是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献疑,处处设伏,环环紧扣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给以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保持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依据引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改进教法,引导学生从“有趣—乐趣—志趣”中,使他们好学、乐学、爱学,就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思品课的教学效率,我们的劳动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作者:巴中市巴州区平梁乡青山小学,杨志,小学高级教师,邮箱:tmyangzhi@126.com,联系电话:139816838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