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做“魔术师”
众所周知,伟大的魔术师都会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他所创设的一些惊奇和精彩的魔术表演情景之中,往往令人兴致浓郁、拍案叫绝。也许你会想,我们能不能把魔术这种给人带来浓厚兴趣的表演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做到魔术表演的勇于探究和创新求变的技巧呢? 近日,我聆听了同事小夏执教的《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为了维护国旗尊严,毅然拒绝了救命的面包,面包店老板为之感动,救助他的事。综观整堂课,教学程序清晰,颇有行云流水之感,且学生也明白了中国留学生维护国旗尊严、热爱祖国的情感,效果似乎不错。我不禁想问:教师主宰课堂,一直牵着学生走,把学生引向答案。这不是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的理念相悖吗?这样“引导”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尊严”为何物,什么又是“爱国情”吗? 执教者要扮演好在这堂课中的“魔术师”的角色,我认为,必须要紧紧抓住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情” 这条线索。 要创设情境,铺垫“爱国情”。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五星红旗”所蕴涵的沉甸甸的意义,对孩子们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未成曲调先有情”,因此,一出场,教师可以为学生声情并茂再现刘翔、张怡宇等奥运冠军在奥运夺冠后身披国旗奔跑、热泪目视国旗升起的动人画面以及香港回归时“米”字旗缓缓落下,而我国的五星红旗在激昂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等感人场景把学生带入一个为“五星红旗”自豪的情境中,为学生酝酿浓浓的爱国情,为接下来的教学作情感的铺垫。 要自主读文,感知“爱国情”。语文课堂教学中,孩子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新课标》中要求“三、四年级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初读文本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孩子们创造独立阅读的学习空间,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要读出文中的爱国情来。当解决了生字问题后,并要求“孩子们标上自然段,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然后学生自主独立读课文,再充分地交流理解。接着,老师便点拨孩子们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等方面抓文章的主要事件,让学生真切地从旅居海外留学生身上品出沉甸甸的“国旗情”,感知“浓浓爱国情”。 要品味语言,深化“爱国情”。“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情,便成了老师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老师要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会呈现出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体验情感。首先要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老师要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老师最好可以用肢体语言为学生演示,这样学生从词语中品出中国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就容易多了;接着,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而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去切实体验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由《一面五星红旗》这堂教学中我切实感受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即使是在我们这样的偏远地区,这些新一代的孩子们也并非一个个容器,而是一堆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学并非简单地告知,而是要求教师善于转变教学思维和角色,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励学生去发现,让其手中的笔动起来,小嘴动起来,大脑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之主人,这样,我们的课堂方能荡起思维的浪花,漾起快乐的涟漪。(双泉小学 陈 强)
|
- 上一篇:我出一份力 校园更美丽
- 下一篇:浅谈课堂教学中的“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