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阶段教育的方式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10-04-23 16:52:49 点击数:
569
摘要: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教育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地深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育就要增强实际交流性,更要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独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方式,能力,创新 一、引领学生自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小学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适应以后的在课堂上不能学到的知识的社会知识的学习。 在农村教学中,以前常常是老师一手包办式的教学,小学生的自控力本来就不强,只能完成老师交代的作业。对书本以外的知识的了解极少,这样学生对外界事物会相对陌生,因此我对学生提出人人要自学,但口头布置却不行。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没有规定和检查,自学的作业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成。为此,我让学生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内容,并每次布置好预习作业。如教新课前,我要求学生把要上的课程预习一次,并留下几道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或者是练习,第二天会在上新课的时候提及相关问题,这样在教学中即省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习惯是养成的,如此长期地训练学生,学生就会慢慢养成了课前要预习的好习惯。在预习——讲解——总结的教学教学模式中,我感觉到学生的进步,与以前的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教学相比好了许多。我想小学老师只有坚持做下去,学生进入中学,一定能更快适应多学科的学习生活。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听课记笔记,一向是中学生及大学生的听课手段,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来说,学习的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理论和计算,而且是老师不断地反复的重复以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机械性记忆,因此他们养成了只是听课的习惯。记笔记就会变成是的少数学生常做的事。要让全班都能记笔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有些学生听记速度很慢,有些学生如果把老师讲的重点记录下来,反而既听不好,又记不好。只能适得其反。但如果在小学里,老师没有让学生有记笔记的意识的话,到了中学,学生面对复杂的知识理论,回家复习,如果不借助上课的听课笔记,恐怕记忆再好的学生,时间久了也会遗忘。我想在五年级的教学,就开始对学生进行了“听记”的训练。当我补充的一些知识点或者比较典型的例题时,我会将理论用较简单的语言描述,然后用例题来解释所讲的知识点,接着口述理论让学生自己记下来,最后再板书让学生对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听写速度明显加快了。于是,我就要求学生能把我上课的要点记录在本子上。渐渐的,大部分的学生不需要老师的提醒,就把要点抄写下来。每当复习时,同学们总会拿出听课笔记进行复习。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还要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演示。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下来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并同桌讨论以下问题:从上面实验操作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哪一种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联系?通过操作,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边总结边板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底和高相等,而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根据: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的魅力,引发学生继续探索,不断创新。 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易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 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以上所述,关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育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些可以培养学生主动的带有兴趣的学习,为转入中学学习做好一定的准备。 参考文献: 冯海英,成云,李学平《现代心理学新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南江双桂九义校 杨序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