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与生活“链接”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让语文与生活“链接”

 

 

让语文与生活链接

 

下两小学:汤芳霞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说:婴儿出世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34岁,他在语言方面已经是能手了。其实我们都知道,三四岁的小孩母语水平好,其原因主要是生活的大课堂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他们与父母、亲友、伙伴的交流中,很自然学会了语言。正因为很多课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才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有人提出: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只有将语文与生活链接,我们的语文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如何让语文与生活链接呢?

 

1、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构建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是相互为用、相互佐证的。他们在课堂上生存于书本世界,徜徉于书本;而在课下生存于现实生活世界,吸取着生活的真知。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生活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活动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教师上课前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或先了解一下学生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及实践活动,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那么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去从事一些实践活动,,学习就成了一种有趣的活动了。在教学《飞夺泸定桥》后,我设计了一道能力题:仿句(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用上带点的字写一句话,也可使用其他动词,注意准确使用动词。学生课前已作了充分准备,已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所以选材内容多,思路广。有的写"哄孩子",有的写"大扫除",有的写"救火"……文句描写精彩,引人入胜。如"火势越来越大,人们拎着水桶,捧着脸盆,拿着水管,投入到救火战斗中。""小刚最喜欢舞刀弄剑,今天一出门,只见他头戴古帽,手拿大刀,骑着木马,大喝一声'快下马缚罪'"……仿句练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平时的生活体验也结合到课堂上来了。所以,广阔的生活空间,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它们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

 

2、将生活教育引入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2.1、亲近大自然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关于自然的佳作,传统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长期困于校园,困于教材,获得的感知也是肤浅、间接的。由于小学生天生好奇,对事物充满了认识和探究的渴望和热情。因此,我们要走出课堂,走出文本,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悟、去体验,借助大自然的课堂,引导学生去捕捉课文所显示的大自然的生命活力,通过符号和语言去感知自然与生灵,让真诚与热情播撒的种子,在一棵棵幼小的生命里生根、发芽。大自然中的风霜雪月,花鸟虫鱼、山川湖泊,这些具体形象给学生的印象远比课本中的知识深刻。

2.2、关注社会

  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合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语文阅读,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语文信息铺天盖地,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可以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去感受社会上的民俗民风,同时,我们可以促使学生通过报刊、互联网等搜集国内外重大新闻、本地区的热点问题等资料,扩充课文知识,让间接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感受,学会观察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生活,触及社会焦点,以使学生更深切的理解阅读内容,增强表达能力。

2.3、体验日常生活

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 需要漫长的积淀过程,学生的日常生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生活是色彩斑斓的,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在教学时应该多一份心,多一双眼睛去洞察,去感悟生活,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设法沟通生活与语文阅读的联系,使生活成为语文阅读的一部分,学生们的每一段时间里都是学习的焦点。将生活的焦点成为语文阅读的动力

 

  在网络中,通过链接,可以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在语文教学中,通地利用这最丰富、最生动的生活教学资源。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汉字,处处可以学汉字,处处需要用汉字,把课外的识字活动和平时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我们相信孩子们的语文就会学得更好、更快、更活。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