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虽尽而意无穷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课虽尽而意无穷

 

 课虽尽而意无穷

 

  下两小学:汤芳霞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下面,我就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引思式结尾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更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因为问题会激发学生去思考、去钻研。在课堂教学中,我在结尾的时候启发学生质疑或抛出一个意想不到但却情理之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换一个角度或者更深一层地去思索、挖掘,帮助他们打开思路,这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争鸣式结尾

  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问题,如果单凭老师讲解,他们并不能透彻理解,不妨将问题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讨论、争辩,形成思维的碰撞,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神秘的恐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科学家关于恐龙灭绝的几种猜测:行星撞击说、气候突变说、疾病传播说……都有一定的依据,但却没有定论。由于我们班级的孩子对恐龙这一神秘的庞然大物都很感兴趣,对恐龙灭绝的原因也都有着自己的观点。于是我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这样处理:让学生说说自己认同哪一种观点,或者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并说说理由。让学生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在争论辩驳中运用语言,学会聆听,学会表达,在力图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论证……

  三、回味式——激情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回答。此时,我祟 了邱少云的大幅挂图,用苍松翠柏衬托着墓碑文。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这样的结局,设计了音响、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四、点睛式

  这种结尾方法是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高度,应该通过富有变化的双边活动进行。如教学《火烧赤壁》一文时,这样点睛:打完了一仗,总得好好总结一下。如果你是周瑜,你怎样总结大获全胜的经验?如果你是曹操,你应当汲取哪些失败的教训呢?谁愿意当周瑜?谁愿意当曹操?同学们纷纷登台,总结这场战争。这样的结尾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五、结尾发散式——激思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我教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时,则采用了其方法。《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提示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课文描写总理的动人场面吧!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有一次……

  六、延伸式——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进完成。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无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当然,语文课终的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一个好的结尾可以是下一节课的前奏,可以填补两节课之间大量的空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可以强化课中的效果……我们一定要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因人施教,努力探索与选择最佳的结尾方法,给语文课堂以一个耐人寻味的豹尾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