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试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一中   文绍锋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世纪对新型人才的呼唤,都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是新世纪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必须形成;新课程标准已经颁布,新的教育理念必须形成;教育评价机制正在改革,新的教育策略、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革除“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居高不下。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真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自由地发展,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素质型人才。
    二、 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可行性依据
  终身教育已成为时代对每个公民的要求。一个人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是有期的,而他终生学习的生涯却是无限的。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使之走出校门后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在生活和工作中自我学习,这是当前的学校教育所必须重视的问题暨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必须由以往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转移到注重学生“会不会学”,“会学什么”上来。衡量学生会不会学习的标准,应该是衡量他有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能不能独立地从各种媒体中汲取于己有用的信息,会不会将已有的知识加以综合分析,然后用之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独立的需要。即使婴幼儿也寻求独立,想自己爬,自己跑,想竭力摆脱大人的控制。同样,学生在学习中也不能只满足于老师的讲解,而要自己尝试在各种材料中汲取营养,即使“失败”也不灰心。而以往的教学往往忽视了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总怕学生“独立”后会失败,总觉得教师不讲,学生是学不懂的,也不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特别的需求或超越教材的想法,生怕学生学不会、考不到。久而久之,学生错将学习当作老师的需求,是老师“要我学”,我为老师学。而不是“我要学”,我为自己学。当然也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并将这些知识经验转化为个人的知识结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所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有很大的能动性,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其结果必然会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大大减少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散失”,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教学绩效的提高。
  学习能力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一定学习活动的能力。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由于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的制约,学习能力在各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连续过程。因而,如何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各阶段之间妥善衔接,推动学习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学活动的核心。
    三、 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层面举要
  学生应该具备如下一些语文学习的能力:
    1、 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它包括独立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具备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的能力;学会自我考核学习效果等四种能力。它反映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知和将这种认知运用于组织自己独立学习的实践,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阅读书本的能力。包括能自己看书,学会全面阅读、浏览、精读、研读;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风格、风貌;初步熟悉资料,能从教材及参考资料中找到或归纳问题的答案;能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证明、评价等能力。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学习能力。
  3、 听记能力。要求学生听完讲述内容后,能根据要求进行概括、记录,并能整理笔记。
  4、 搜集和使用资料的能力。包括通过目录、图书、索引、手册,选择及使用参考资料(包括各种工具书、图表等);能根据问题搜集相关资料;根据需要对资料进行分类;用资料论证或阐述自己的观点等能力。这是适应终身教育体制的最关键的能力,是终身学习所必须的能力。
  5、 智力技能。它包括:学会观察;学会记忆;掌握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想方法;学会思考和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保证知识信息能消化、吸收和同化,贯穿着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各种认知能力的因素。
  这五个层面,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所应该具备的学习素质,它包括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三大内容,也体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用以克服以往某些学习技巧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强化训练,而一些重要的学习能力却被忽视,留下空白点的弊端。
    四、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几条途径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途径:
  1、 获取知识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在培养“组织学习”活动能力时,要求:“争取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在课堂教学中成立学习小组,给学生讲清小组讨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做好参加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如学习一篇课文,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发现疑问用“?”做标记,并把问题写在书本的空白处,第二天上课提出、求解;当你在阅读课文时,发现到美点妙处,请用“☆”做标记,并用简洁的语言写下当时的启迪;在分析讨论课文时,你一定要谈谈自己的感悟。这样,使参加小组讨论的行动和心理准备落在实处。
  2、 引导学生学会制定“学案”,帮助他们由“学会这一篇”到“会学这一类”。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引导、训练才能形成。以往,学生学习语文往往是一笔糊涂账。只知学了多少课文,不知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把“教会学生学”放在教学内容的首要位置,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规律与方法,因为这些“知识”更具普遍性,更带指导性。
  我们在每个单元教学中,着力上好一篇“教读”课文,以此示范。教学这类课文时,以教师引导为主,着重引导学生设计“学案”:①学习目的,即一篇文章所要求应该达到的学习标准。②时代背景,即写作文章的历史环境。③作家简介,即学生可以在课外收集一切可能收集到的与该作家有关的材料。④主要内容,即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目的)、层次结构、写作特色、语言风格等相关知识。⑤设疑置疑,即分条写出疑难问题,准备在相互品评或问题讨论中求证。⑥学习心得,即小结学习文章的体会、收获。⑦备注,即收集相关材料,以及生字、词的音、形、义等内容。并且收集同类型或内容相关的美文,进行拓展阅读,供学生反复训练,获得知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期间,以学生探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只 “画龙点睛” 作点拨。每课或每个单元安排一节“自学选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作个别辅导。如:学完课文《观潮》后,选学鲁彦的《听潮》,通过这两篇课文的比较学习,让学生学习同类事物的不同表现方法。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了课外的相关文章,教师切不可对学生所选内容擅做取舍,应尊重其选择,“因势利导”辅助学习,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将得到发展。
  3、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使之参与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建立积极的交往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将课堂教学形式由统一的全班教学转向全班交流学习、小组互动学习和个人独立自学三种形式。尤其要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学习。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①从他人身上反映自我,以自我确定的一个基本尺度评判他人,并以此再形成较为合理、实际的自我评价标准。②提供积极参与、平等交流的机会,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从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主客体的转换,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如下一些方法,以重视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助:
  ⑴改变座位编排形式
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或围成半圆形,或组成马蹄形,或排成“田字格”,或全班围圈坐……这样,既增加学生面对面交流和注视的机会,通过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融洽互动气氛,提高交流质量;又能强调小组的互助合作,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⑵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为了培养学生既有自己的见解,又能尊重别人,既倾听他人的正确观点,又具有综合各种意见的能力。教师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合作学习小组。课堂上,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只是一个倾听者。这样,在课堂讨论时,不必为课堂秩序费心,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人人都会积极的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当教师又当学生,学习是积极的。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在教师的“主动教”中得到发展的,而是在学生“主动学”中得以长进。在课堂上,我们要变教师提问为学生主动发问,教会学生质疑探津,利用各种资料与手段自行解决疑难。如教《心中的鹰》时,有个学生问:“开头的‘翱翔’可否与结尾的‘飞翔’调换?”我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让学生互相讨论及借助资料解决。结果,多数学生都找到了较为满意的解答。
    ⑶让学生当小老师
    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师生换位,是促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能者为师,互教互学,能提高其学习兴趣及主动性,使先学一步的学生先前引路,使落后半拍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同学那里得到比在教师那里更直接的帮助。有助于摒弃教师的自我中心,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意识。既改善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我有意将一些内容作为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学习材料,让自告奋勇者担任小老师上课,让同学们以互问互答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如学《月亮上的足迹》、《我是一条小河》时,就让学生宋璨、刘青青分别担当小老师,组织同学们互相解答疑难问题。老师只是在争辩激烈、难以统一时才引导他们寻找合理解答。整个活动高潮迭起,连平时不敢发言的一些学生也积极举手,争相质疑。像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担当“老师”的学生要站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学识与才能,课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或让学生担当评论员,对“三分钟演讲”,“朗诵”等口头练习进行评判,或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进行试卷、作文、作业的批改,并尽可能提出不同的看法与同学、老师讨论……

    总之,要尽可能使各种类型、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努力的方向,都有充分发展自己学习能力的可能性。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就有可能时时处于最佳常态,学生的终生学习也一定会沿溯有道,我们的教学绩效也就会日高日新,我们的素质教育也定能渐入佳境,向实现“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目标跨进一大步。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