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是实现人文教育的主阵地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08-12-22 09:18:20 点击数:
525
一、 何为人文教育 “人文”一词语出《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汉书•公孙瓒传论》“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唐朝李贤对此注曰:“人文尤人事也。”所谓人文就是与人有关的事情,具体而言,人文就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事情。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指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人文教育则是通过文史和自然学科的学习,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学生一方面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它使受教育者在提升自己的时候也超越自己,看到自己作为人类一分子对于全体人类的责任。它在使受教育者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人格的能力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和人类培养合格的公民。 人文精神虽然包括关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知识性因素,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它并不是一种知识。当前我们弘扬人文精神,其主旨在于彰显人之为人的本质,使每一个人成为充分发展的人,一个完人,一个大写的人。 二、中学教育是实现人文教育的主阵地 第一,中学加强人文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当代人类社会所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等方面的诸多困境与挑战,归根到底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出现了问题。对人自身的认识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要落脚到人与自身的关系上来,即人是如何认识自身的。而这种认知靠行政命令是办不到的,要靠长期的点滴积累,靠耳濡目染的熏陶,特别是在认知定型以前的中学阶段所行成的人文思想将成为一种固化的精神的东西,作用于一生。换言之,中学加强人文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第二,中学有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条件。首先,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最基本的价值判断,而且有观察、考量社会的现实冲动;其次,中学有较强的师资,较全的课程配置,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教育。 三、中学养育人文精神的方法 一、人文教育既然是以培养大写的、能担负社会责任的真正的人,首先就要求教育者把教育对象——学生,当做人,让他们得到起码的重视和尊重,所以教育者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用和谐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社会,用积极的心态参与到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去。 二、既然学生是具有独立主体地位的人,对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理解以及人对自我的反省,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可以实现的。教师就应把教育、教学过程延伸到校外,组织一些外部学习实验,并在内容方面建立起所授课程和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某种关联。只有在人与环境(自然、社会、他人)交往的活动中,主体才能逐渐体验、感悟和理解。具体而言,要使受教育者从小就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研究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环境意识;养成受教育者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操,使其摆正个体、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养成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使他们具有宽容别人、理解别人的态度,学会让步、妥协、谈判、双赢。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上述新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不断地调整并完善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方式。 总之,中学教育要自觉承担起人文教育的重任,因为,社会的发展,不单纯是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所以教育眼中固然要有经济但更要有发展经济的人,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通江县瓦室中学:李凌 |
- 上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 下一篇:以诗状乐,各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