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的探索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08-07-04 15:55:46 点击数:
699
近年来,我校在开展优化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改革实验中,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课外活动,努力探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 早在l998年,我校政史教研组就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从中发现不少教师普遍认为历史课是“副科”,只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知识的传播上,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一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广泛采用“知识点教学法”、“勾书圈点教学法”,忽视历史课外活动,等等。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尽快把初中历史教学推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积极探索历史课外活动的德育功能,培养和造就现代化建设所需要人才,势在必行。 二、主要做法 1.紧扣中学历史教材,切实发挥德育功能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中学历史教材本身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深入挖掘历史教材的德育因素。比如,初一学生学习了战国时期的文化后,教师从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中,选取了“龙的传人一一北京人”、“华夏之祖——黄帝”、“治国有方的姜尚”、“龙的传人故事竞赛会”。通过这些活动,使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初步了解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激发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初二年级在学完中国现代史后,教师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人民英雄刘伯坚”、“从容就义的方志敏”等20位中华英烈的事迹,各班分别出一期壁报,不少班级还举办了演讲会。 2.充分利用当地资料,编写宣讲乡土教材 教学内容是学生发展的基本信息条件。乡土教材蕴含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内容。为此,我们与地理、生物学科共同搜集、整理了大量反映本镇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原始资料,准备编写乡土教材,并利用乡土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 3.针对初中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形式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的事很多。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除了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正面灌输思想教育外,搞好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外活动则是主攻方向。针对初中历史教育方式单一死板,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以及初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快和活泼求新的特点,我们对历史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有: (1)历史专题报告会。我们紧密配合形势教育,各种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历史课堂教学等,举办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尽可能在年级或全校范围内进行,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教育。举办图片展览。为了具体地、形象地、直观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举办了“勿忘九一八”图片展和“鉴古知今,学史明志(1840—1949)”图片展。先后组织千余名学生参观。这种大型图片展览,图文并茂,解说简明、生动,学生乐于接受。 (2)播放录像片。为了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陆续播放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驱者之歌》、《屠城血证》等十几部历史文献片和电影,学生观看人数达千人以上。近年来,随着中学历史教材的不断完善,文化史的内容显著增加。这不仅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也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有位教师在讲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选播了10分钟“云冈石窟”的录像片,把石窟艺术的雄奇、精美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仿佛使学生置身于艺术的海洋之中。这次活动,把知识传播、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美育和文化娱乐融为一体,受到学生的喜爱。 (3)历史故事会或演讲会。这项活动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适应初中学生喜欢在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心理特点。这项自我教育活动,能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并从思想感情上进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即使对其他观看的学生,所得到的感受也要比教师讲授亲切,从而取得更佳的效果。 4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从1990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九一八事变6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辛亥革命80周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鸦片战争150周年”、“香港百年回归”等重大节日,大力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三、初见成效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学习历史应是兴趣盎然的事情。但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严重程式化,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呈下降趋势。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改革应认真考虑学生的意见。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能源”,初中历史教学当然应下功夫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兴趣的途径和方法。近些年来,两所中学的历史教师按照“激情引发,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心理导行”的指导思想,全面地落实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过去学习文化史方面的内容,如墨子“非攻”的思想等,因教材缺乏生动的史实,学生感到枯燥、生硬、难懂,不愿学习。而在故事会上,学生在讲述的历史人物中补充墨子的“止楚攻宋”、“扁鹊见齐桓侯”、“马陵之战”孙庞斗智的具体事例,就使这些人物变得栩栩如生了。总之,通过历史课外活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现了课后争相购买和阅读历史书籍的可喜现象。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年来的历史课外活动实践证明,它有助于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我们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我们要努力学习和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东方巨龙重振雄风。有些学生还在日记中发出了心灵的呼喊:莫忘国耻,警钟应时时响起;爱我中华,更是我们心中的最强音。通过教育活动,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经过中国人民用血和泪的代价得出的真理。从近代中华民族屈辱与抗争中,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要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迎接世界的挑战。 四、几点体会 1.把历史课外活动纳入学校德育整体计划 中学德育途径是多方面的,既有专门传授思想教育的政治课,又有寓德育于学科学习的教学,还有班团队会等活动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历史学科在德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校一直把历史课外活动作为教育的重要渠道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计划,统筹安排,具体部署。还要求校团委、教导处、学科组等有关方面密切配合,认真落实。在历史课外活动中,还注意与思品、语文等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及能力的综合运用,达到德育、智能相互促进的目的。 2.精心做好每次活动的准备工作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想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认真策划历史课外活动的全部过程,精心做好每次活动的准备工作。 首先,主题要鲜明。主题是课外活动的中心,是整个活动的目的和灵魂。主题明确,才能使历史课外活动具有感召力、吸引力,实现教育的目的。因此,确定历史课外活动的主题,是组织好活动的重要前提。通常要考虑到4个方面:要紧密配合党和国家当前的形势、任务、方针和政策;要结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要根据学校、年级布置的中心工作;要从各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其次,准备要充分。它包括围绕主题恰当地选择内容,精心地设计形式,适时地做好检查。这是组织好活动的关键。历史课外活动的主题,只是确定了教育的中心,要真正达到对学生的教育目的,还必须将主题变为各项具体内容。那么,如何围绕历史课外活动的主题选择内容呢?我们的体会是:一是扣主题,教材要真实、典型。二是少而精,切忌多而杂,大而空。三是要生动形象,不能干瘪无趣。四是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五是要编排程序,即要根据材料的时间先后、内容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好内容的编排工作,使其具有较强说服力和感召力。如“近代中华英烈演讲会”就较好体现了上述要求。这次活动选择了李大钊等几位烈士作为代表,每个人物着重突出他们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以及慷慨就义的悲壮场面,切实做到以事感人,以情感人。 再次,形式要新颖。这是能否有效地突出主题,表现内容的重要方面,也是直接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历史课外活动的形式,一般是指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活动的形式及编排,人员的调配、会场的布置、气氛和节奏等。一般讲,初中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以一节课为宜,活动动静结合,也可穿插些小节目。如“龙的传人竞赛会”就是设计比较成功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为了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形象,就在会场的幕布中央贴上“龙的传人故事竞赛会”9个醒目的大字,下面是一条金光灿灿的腾飞巨龙,在巨龙的下方悬挂着与故事会相配套的几位古代杰出人物的彩色画像。这一精心设计的画面,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作为龙的传人,怎能不为中华而自豪,怎能不为祖国而效劳,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就在这种情景中萌发、深入。 第四,会前要检查。即要做好每次活动前的检查工作,修改不合适的地方,把整个活动安排得妥当,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 3.注重活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次有效的历史课外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结束,必须及时巩固和深化活动的成果。在这方面,我们通过让学生写日记,做作文、开座谈会、办壁报等方式,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总结自己的感受。总之,要把学生在历史课外活动上引发的感情冲动、形象的感染,上升为历史的反思、理论的思维,逐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达到深化教育效果的根本目的。 2008年6月
平昌县邱家初中 苏泽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