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激趣、促思、导读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以“问题”激趣、促思、导读

以“问题”激趣、促思、导读

 

“学而不思则惘”,即见思索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兴趣是最好的学习老师”,告之,有兴趣方可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欲望,才能体现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又能培养孩子思考的能力的教学方法,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了,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以至用,教学是为了让孩子们能主动地学习。教学中,我采用以“问题”激发孩子学习、探知的欲望,促进主动、积极的思考,从而以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

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中,我以学生的质疑为切入点,即根据以课文的整体感知后学生提出“为什么这儿会成为鸟的天堂?”和“既然这儿是鸟的天堂,那小鸟是怎样在这里生活的呢?”具有代表性、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并边读边思考勾划出相关的语句。这样,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有目的,就遏制了盲目的读课文,再抓住文中的重点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语气、语境、语感,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提倡并鼓励孩子们提出疑问,哪怕是极其简单、毫无价值的问题,至少可以说明:他读的时候在思考,已经跨出“单纯的读”“为读而读”的境界了。对学生来说,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突破;作为老师,切不可扼杀这稚嫩的“生命”哟。对于汲手可得的问题,可通过独立思考或互相讨论交流解决;对于有深度的问题,老师也要先给大家思考的余地,或读,或交流,或讨论,让他们大胆地想,大胆地拓宽思维,从而激发大胆地想象回答。这样,既可以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激活思维的火花,从而达到“读”的质的跨越,展现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前的“问题”可以引导孩子们带着它去读课文,产生读的欲望,而后师生共同学习,带着问题学习;课后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也可以弥补一些孩子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的小过失,或将大家的思维再次带到内容的回味中,或将大家的思维放飞…….比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由于蟋蟀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并不感到陌生,因此我让大家在学习之前,先想象、思考“假如给大家出示这样一个作文题目,你将从哪些方面来写呢?”这样一个问题,然后大家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写作设想、思路,老师加以整理并板书出来,这样也让大家明白了其实这些就是写作提纲。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大家阅读课文,看课文所写的内容与大家所想的有何相同,有何不同,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呢?“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大家对了解课文内容的欲望更加强烈,既有兴趣读,也能边读边思考,以此收到良好的效果。课后,再次让大家质疑,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在提出后稍加思考自己便能解决,有的靠同学告之,如有一位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蟋蟀靠它那柔弱而又简单的工具,却能造出伟大的工程来呢?这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问题,它能体现出蟋蟀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的精神,也自然而然地理出了文章的主旨所在。老师教学的意图也便体现出来了。

“问题”,是激发孩子们兴趣的陨石;是撞击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是提高阅读能力的磨棒。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