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在作文中的低层次反映及其疏导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好奇在作文中的低层次反映及其疏导

    好奇是对自己所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的一种常态心理反映,利用得好,指向正确,它可以向高层次发展,即由好奇产生疑问,继而探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但是,好奇在无控制的情况下,具有散漫的特点,若不加以引导,往往只停滞在低层次上,要么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在得到一种低品位的心理满足后便销声匿迹;要么简单模仿,邯郸学步,把庸俗当时髦,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好奇心发展的这两种趋向,也同样表现在中学生的作文训练中。一方面,随着主体知识面的拓宽和自主意识的增强,高品位的好奇导致健康的情趣,激起写作的欲望,成为他们写好作文的内驱力;而另一方面,现代中学生为数不少不免思维活跃而冷静不足,思想开放而无所顾忌,这就使得在触发中学生好奇心理的写作素材纷至沓来的同时,作文中的低层次反映仍比比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干扰着作文质量的提高和训练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必要因势疏导。

作文教学显示,此种低层次反映,较多表现在作文的形式方面。下面是一位高二学生习作《能以善小而为之》的首段:“曾闻古训,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心存不解,尔后才悟,其言乃为劝人不可因恶事之小而为之,亦不可因善事之小而不为之。细想之,此乃至理也!吾姑且以因善事之大小而概为之立意作文。”其余段落,也都是半文不白的“文言”。显然,该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想尝试文言写作这一形式,导致的客观效果是语言不伦不类,影响内容的准确表达,不利于读者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另外,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一篇习作,它只是描述了一位小偷作案的全过程,将小偷作案前的模样、行窃中的动作、赃物得手后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无疑,就习作的主题论,没有什么积极意义,是不足取的,但我们决不可凭此断定,作者在着意炫耀丑恶,唆人行窃。究其心理原因,无非是受小偷行窃这一素材的刺激而产生好奇,想在自己的文章中得以渲泄,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而已。它是好奇心理在作文内容上的低层次反映。

好奇在作文内容和形式上的低层次反映还有不少。前者,又如进行所谓爱情小说、武打小说、传奇故事的“创作”,对社会丑恶和腐败现象的纯客观反映;记叙文中夹进暴力描写和大段朦胧的港台歌词,议论文中俨然大人物口吻的高谈阔论,以管窥之见当作自己的“独特见解”加以论证,等等。后者,又如创作所谓的“格律诗”和“朦胧诗”;记叙文中长而无序的欧化语言,议论文中“全方位”“大力度”等专用术语的堆砌;成语的滥用和生造词的出现,繁体字和异体字(相对于正楷而言,如非规范的篆体、隶体、草体)在作文书写中的涌入;人物对话中的“南方人操北方话”(俺们、咱们),叙述中非中非洋的“杂交词”等等。学过鲁迅的作品,会对文中诸如“伊”“记念”“豫备”一类现已非规范的词发生好奇,“理直气壮”地搬到自己的作文中。笔者曾见到这样的句子:“我离开那空汤汤、充满寂寞的教室,迎着迷蒙的细雨,想挣脱那一份孤寂和惆怅。”经查询,句中将“荡荡”写成“汤汤”,是受《岳阳楼记》中“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中古字的影响,因好奇而用之。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对好奇在作文中的低层次反映现象加以疏导,使其步入符合社会和教育要求的轨道,很有必要。在此过程中,笔者以为,应充分考虑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坚持以正面疏导为主,不宜指摘过多。疏导的最终目的,既要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满足,又能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为达此目的,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摸清根源,对症下药,至关重要。如有的学生对小说中的情爱描写因好奇而专注,稍作改装,便大段搬进自己的作文中。此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中学生性意识觉醒在作文中的阴性反映,是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情爱描写”作为语言形式,是为一定的内容和主题服务的,适合于某一篇的“情爱描写”不一定符合另一篇的内容和主题,在好奇心理的怂恿下,他们就不顾两者的和谐统一,便挪用到自己的文章中牵强附会起来。鉴于此,我们宜采用个别面批的方式,从文章的形式要和内容统一这一角度切入疏导为好。否则,若在作文讲评课上,于众目睽睽时指出,并强行禁止这类描写,非但不能奏效,而且还会损伤作者的自尊心,使其羞愧不已而无地自容,对作文失去兴趣。

低层次反映的根源不同,疏导的方法亦异。下面仅就笔者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此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入手。笔者以为,此举对作文教学有事半功倍之效。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审题习惯、书写习惯,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养成作文要注意其社会意义的习惯。要使他们懂得,作文并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文字编排,作者要有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一旦成文,就得考虑其社会意义和读者的阅读吸收,力求主题积极,表述清楚。所谓主题积极,就是作文的内容能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促进社会的进步,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要做到这一点,作文就得精心选材,注意哪些该选,哪些不该选,决不能受好奇心理的任意驱遣,对社会生活采取不负责任的反映。所谓表述清楚,就是自己写的文章要让别人读懂,要选用规范的语言形式,正确的语词、文句。如那篇用“文言”写作的《能以善小而为之》,就因好奇而忽视了这一点。笔者在文末批道:“全文经过周密运思,选例、引用均下过一番功夫,并刻意用文言写作,体现了作者努力写作的进取心。不过,学文言文的目的是为了读懂文言文,而不是用这种形式去写作。诚然,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偶一为之是完全可以的;然而,在自己的文言功底尚未厚实之时,为使更多的人读懂你的文章,欣赏你的作品,还是遵循现代人写作的习惯和语言规范为好,不知你以为然否?”事后与她交换意见,对方表示接受,乐意放弃“文言”写作,作文兴趣不减。

二、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欣赏水平入手。叶圣陶先生主张:学生除了教本以外,还得接触其他的书,“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好奇在作文中的低层次反映,与他们所读的文化精品不多有关;正因为读得不多,熏陶不够,故往往对阅读材料的背景、本质、局限把握不住或吃得不准,作文时,就会对少数读物,尤其是通俗低级的读物,采取断章取义式的内容和形式的简单模仿。俗话说:“会看戏看门道,不会看戏看热闹。”同看一部《红楼梦》,有的只是对宝黛的爱情纠葛发生兴趣,而有的还能看出韵味,从中领略其反封建的主题。又如,一位对古代诗词有一定欣赏能力的人,决不会称无韵无平仄的诗为格律诗。总之,好奇的品位与阅读面相连,跟人的知识有关,阅读和欣赏水平提高了,作文中的低层次反映就会减少。具体的措施有:引导学生确立“大语文”的观念,培养他们广泛的阅读兴趣,在规定的“讲读课”外,每周安排一定的“阅读课”,让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自行“觅食”;推荐有益的读物,在新生入学时就将古今中外的名著目录发给他们,有计划地引导他们多读一些文化精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影评小组”“书法美术兴趣小组”;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提示阅读方法,如开一些“文学鉴赏”“影视导评”“名著导读”的选修课。

三、从强化反馈信息的作用入手。来自作文的反馈信息,有肯定的和非肯定的,不仅对学生的再作文产生激励,还能对作文中的种种毛病加以有效遏制和及时纠正。如根据本次作文的目标要求,公布品评重点和打分标准,让学生自改或交换批改作文,让主体本身去发现问题,自觉地去解决问题。如欧化语言、术语的堆砌、不规范的字、词,只要交换读一读就会因诘屈聱牙或陌生难辨而厌恶,就会及时地加以纠正。当然,在强化反馈信息作用时,也得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利用好作文讲评课,教师要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鼓励为主,一次解决一二个问题。另外,书面点评这种方式也不容忽视。点评要注意两点:其一,要讲究实效,避免无关痛痒的泛泛评述,做到具体、中肯,让作者明白毛病之所在;其二,点评不要求全责备,评语应是商讨建议式的。如:“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一旦产生,便有其相对稳定性。‘半斤五两’‘饱览群籍’这些生造词,读者能接受吗?”“该字不规范,建议换上规范的。”

疏导的路子很多。对于好奇在作文中的低层次反映,只要不放任自流,多管齐下,那么,一定能逐步克服,并化俗为雅向高层次发展。
   (四川巴师附小)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