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00 点击数:
847
教材剖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第一项关于声音的探究。其内容包括: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物体的状态;再次观察、体会发声与振动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 设计理念 新课标要求“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学设计中,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我设计了几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动手实践活动,并大胆尝试“提问???猜测???探究???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培养成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等良好品质,让课堂中的探究既是终点又是起点,把科学学习进一步延伸,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自制乐器引入,其目的是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激发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物体的状态,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3、组织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让他们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学生对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物体状态的比较和描述,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鼓、刻度尺、皮筋、豆粒、两个大小不同的音叉、水槽(盛有水)。 教学过程 一、 制造声音,提出问题。 1、 用自制蛋壳乐器吹奏乐音引入。(意图:让学生感知声音世界的奇妙,激发兴趣。) 2、 平日我们听到过那些声音? 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过渡: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已放在桌上,你能让他们发出声音吗?先别动手,小组内商量商量,准备怎么做? 3、制造声音 ①、组内合作让鼓、刻度尺、皮筋发声。 (意图:小组内合作让物体发出各种声音,学生会充满热情,非常投入,进而了解更多的发生现象,为下面自主探究作铺垫。) 4、根据他们的观察、发现(如:敲鼓发声,压鼓不发生……),教师提供空间让学生大胆的说出顿生的问题。 5、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归纳,引出今天探究的方向: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6、顺势抓住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并做好记录。 二、 观察比较,探究原因。 活动二、观察、比较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物体的状态。 1、小组内设计探究活动方案。(意图:抓住学生热情和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探究心理;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选择材料、选择使材料发声的方法、观察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状态、分析发声的原因等方面去设计活动。) 2、学生自主活动:动手实验,观察发声时与不发生时物体的状态,并做好记录。 3、各小组交流探究发现,感知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意图:学生的发现才是真正的收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希望他们自主地走进探究活动中去。) 活动三、观察音叉的振动。 1、 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内一起玩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 2、 交流各小组的发现。 3、进而引导学生摸摸喉咙,感觉发声时声带的振动。 三、 小结。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结:物体发声的原因。 2、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3、填写结论。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设计(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