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算法多样化带来的问题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06-10-30 20:46:57 点击数:
570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解题的不同方法。我在教学中也进行了算法多样化的尝试。 在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出示铅笔,“这是一盒铅笔,里面装了10支铅笔,这里还有5支铅笔,老师这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学生很快算出来是15支,我又问:“我有15支铅笔,要送给小朋友9支,还剩多少支?”并写出算式:15-9= 我让学生通过从15支铅笔中拿走9支铅笔的办法来解这个算式,问学生“谁愿意来拿走9支?并说说你是怎么拿的?” 生1:我是先拿走5支,再从10里拿4支。15-5=10 10-4=6 生2:我是从10里拿走9支。10-9=1 1+5=6 生3:我是先从10里拿走4支,再拿走外面的5支。10-4=6 生4: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从外面拿走4支,再从10里面拿走5支。 5-4=1 10-5=5 1+5=6 生5:我从外面拿走1支,再从10里拿走8支。5-1=4 10-8=2 4+2=6 生6:我从10里面拿走7支,从5里拿走2支。10-7=3 5-2=3 3+3=6 生7:因为9+6=15 所以15-9=6 学生热闹的发言给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确实可以说是做到算法多样化了,可是面对这许多种算法,我心里有点着急。一急:这每一种方法都要给学生一一介绍吗?光是第一种方法,如果要学生掌握,大概需要半节课。每一种方法都介绍,课怎么上得完呢?二急:要不要从这众多的算法中选出优算法?如何选?三急:如果要选优算法,应重点选择哪种方法?四急:还有一部分学生连一种方法都不清楚,我要不要讲解?五急:如果不把每一种算法都讲清楚,学生怎么会知道这种方法是否适合他?也许没讲到的那种方法刚好就是最适合他的呢?六急:对一部分学生,如果不把一些思维方式强加于他,他可能一直会用数手指头的方法,难道就让他一直这样吗?…… 但是,课堂教学的紧迫容不得我的茫然,我选择了介绍了生1和生2的方法,并着重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办法领悟第2种方法。 这个处理过程可以说是我把我个人的看法和思想强加给了学生,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情形。学习是为了什么?要不要学到一定的知识?答案是肯定的。可是当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建构知识的时候,教师该如何做呢?
■专家视角 视角1 胡松林 上海市实验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合理协调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fangzil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很多数学教师在进入新课程后困惑的问题。fangzil老师在“买铅笔”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的“六急”,也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难题:一是课堂探究如何安排教学时间?二是算法多样化如何引导学生?三是课堂中如何顾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三个难题引出教师的矛盾心理: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探索问题,又担心教学时间的不允许;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现数学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又担心教学如一盘散沙无法控制;既要尊重学生自我建构的选择,又担心学生两极分化的加速。因此,如何合理协调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买铅笔”的片断案例中,当学生充分地动员起来后,提出的算法则有7种之多。但正如fangzil老师所说,“仅第一种方法要学生掌握就需要半节课,每种都介绍,课怎么上得完呢?”其实,在这里就有一个学生探索问题与形成技能技巧的时间统筹安排问题。如果本课时力图通过“买铅笔”这一载体让学生懂得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途径,让学生体验到每个人都有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那么完全可以放手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而在后续的几节课上,则可以安排基本技能训练的练习课,以弥补学生基本技能的不足。所以说,对每节课而言,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方式;对每个单元而言,应合理地确定探究课与练习课的时间比例,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贴上探索性的标签。 当学生的各种不同想法提出后,教师在课堂上怎么办?这里就有一个教师的引导问题。在“买铅笔”的活动中,学生的7种解法可以分为三类思考方法:第1、3种、第2、4、5、6种以及第7种。因此,当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对解题方法进行比较,特别是第2、4、5、6种的思考方法,可以通过直观的演示,让他们明确哪些方法是简洁的,哪些方法是繁琐的,并逐步培养他们自觉调整思维方法的习惯。如果在课堂上,仅仅是对学生鼓励一下,或者对学生的想法进行一些解释,那么很有可能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每天的学习是一个走台阶的过程,今天应比昨天走得高,而明天应比今天走得高。因此,学生在凭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认知能力解决一个问题后,引导他们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算法多样化除了为学生提供探索问题的平台外,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学生的差异,特别是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时,允许各种各样的方法并存。这对一些思维发展相对滞缓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买铅笔”中的第4~7种的解法,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不允许的。新课程环境为这些学生提供了用直观经验解决问题的空间。然而,对学生来说,如果他们的思维长期处于这样的层次上,那么后续的学习会产生更大的困难。因此,对一些困难的学生,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尊重、鼓励外,仍需要进行适当地引导,甚至于为他们补缺补差,让他们逐步地跟上班级的学习步伐。
视角2 潘小明 上海市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对算法多样化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思考一: 到底什么是算法多样化?为什么要鼓励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不是对学生个体的要求,而是面向学生群体的。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主建构活动,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同一道计算题,解题思路往往不尽相同。面对全班学生,教师只讲解一种算法的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遏制学生的创造性。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让每个学生用自己最能理解的方法进行计算,通过交流评价从中得到启发,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思考二: 算法多样化,是不是算法越多越好?在学生回答完一种方法后,教师常会不停地追问“还有吗?”,于是,学生有时会为算法的多样而挖空心思。案例中的学生,有从10里拿走9支的,也从10里拿走8支、拿走7支、拿走4支的。我想,在老师的“还有吗”下,可能有学生会从10里拿走6支、拿走5支的。上述每一种拿法应该是有区别的,但不是我们所要鼓励的算法多样化。其实,教师在这里应该适时引导:”小朋友们这几种拿法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的想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引导学生归类,让他们体会到这些想法属于同一类,并进一步比较发现,从10里拿走9的方法,计算最简单方便。注意,算法多样化,关注的不是形式的多样,而是想法的多样。对于学生形式的多样,教师要作引导。算法多样化,绝不是算法越多越好。 思考三: 多样的算法要不要优化?在学生出现了多种算法后,教师常会说“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看似非常尊重学生的选择,其实是一种简单化的处理。如若学生喜欢扳手指计算,教师也任其喜欢?数学是讲“优化”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哪种算法是最简捷、最容易的方法。当然,有些算法很难说出孰优孰劣,就让学生凭经验自己做选择。 建议: 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三点建议:(1)“谁愿意来拿走9支?并说说你是怎么拿的?”这一提问会妨碍学生自己的思考,学生在拿的过程中不太会有“用加算减”的想法,然而,这也是应该让学生学会的一种算法;(2)问题出示后,教师要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最好能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要求学生迅速做出反应,因为那样往往是少部分学优生积极参与,其余学生被动旁听,很难真正做到算法多样化;(3)教师要适时介入(特别是当学生中出现从10中拿几的想法一致、拿法不同的时侯),及时地引导,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获得新的认识,思维得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