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06-09-08 18:59:10 点击数:
574
阅读教学应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摘 要]阅读教学应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走进作品,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与“作者”对话,获得思想启迪;让学生披文入境,享受审美愉悦。 [关键词]阅读教学 唤醒 生命意识
心理语言学理论认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在于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个体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禀赋,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的智慧和欲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就是丰富的情感、聪慧的悟性和敏锐的感觉。但这些都是一些潜在的因素,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之所以成为阅读教学第一位的工作,是因为阅读的基本要素是语言,而语言的本质属性就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由语言组合的文章,绝不只是字、词、句的简单排列,而是由作家生命意识的汩汩清流孕育出来的富有生命魅力的异花奇葩。这就决定了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都有赖于生命意识的唤醒。令人遗憾的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这一阅读教学的真谛,却很少被真正提到研究和实践者的日程上。特别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恶作剧,致使一些语文教师把阅读教学变成了单纯的技术训练,“整堂课都在个别词句上下工夫,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个零部件......这样搞,闪光的思想不见了,启迪人的智慧不见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见了”(于漪语)。这种“庖丁解牛”式的分析,窒息了阅读课的灵动生机,禁锢了阅读课的醇浓韵致,无情地把生命意识逐出了课堂,随之,学生的生命意识也就不能不受到压抑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认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就必须启迪学生对课文进行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对作品的通灵感悟,让作品中的语言所蕴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把学生生命中的灵气燃烧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摄取力、审美力和评判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呢? 1、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 格式塔美学理论认为,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意味隽永的作品都充满了生命的玄妙和机智,是灵与肉、形与神的有机融合。只有让学生的灵魂钻进作品的怀抱,才能品尝它的滋味、呼吸它的气息,才能得以把握它的内在价值。而让学生成为作品的知音者的过程,正是学生得以把生命意识被唤醒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教《阿Q正传》一课,如果我们能够调动学生以自己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味阿Q的全部不幸——那不许姓赵的呵斥和耳光;那割稻、舂米、撑船时流淌的汗水;那赛神会上堵摊被打后趔趄而行的身躯;那恋爱的激情被压抑、权利被剥压的不公;以及最后不许革命而上刑场的不幸……当我们引导着学生一起走进阿Q的土谷祠,走进囚禁阿Q的黑牢,走进阿Q的梦里时,学生才会与阿Q一同身受其苦,心感其苦,才会对阿Q自欺欺人、不思上进的浑噩拍案惊起。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悲悯、同情、愤怒等生命意识被激活了,他们走进了作品中,同时也走了鲁迅先生的情感世界。 2、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获得思想启迪 什么是阅读?任何作品都负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创造性灵魂的表现形式。但是,由于人类情意的丰富性,并不是一切都能实现“意到笔随”。对于这种“语言的缺失”,如果在口头交往中还可以借助神态、体态的变化,或当面询问而得到适当缓解的话,那么在书面交往中作者或只能留出些许“诱导空间”,或只留下一串延伸的概念符号,这就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的契机。每当此处,教师要在吃透作品的基础上,模拟作者、充当作者,接受学生的咨询。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反复阅读作品,从作品中获得启示,产生悟性,然后,在作品的隐约朦胧、虚中带实处,在思想深刻、包含多义处,在内涵丰富、容量巨大处,等等,向“作者”发出咨询,从“作者”的回答中发现疑点后,又作新的咨询。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心灵和文本作者的心灵得到了沟通,学生的生命意识也由此不断地被唤醒。 进行诸如此类的对话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且,经年累月,学生便可以离开教师与作者直接对话,即在阅读过程中,扮演成询者(读者)和被咨询者(作者)双重角色。通过“对话”,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满足理智、情感诸方面的精神需求。 3、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享受审美愉悦 翻开语文课本,进入学生视野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然而,有的学生却能从这些信息载体中听到绿叶的呼吸,看到岩石的沉思,嗅出野花的芬芳,以致体悟到人世的沧桑变幻,时空的神秘玄妙,宇宙的苍茫浩渺……有的学生却只能看到点、横、撇、捺的排列和获得望文生义的表层感知。同样的文本,读起来缘何有如此的反差?归根结底还是生命意识的沉睡或者唤醒问题。因此,阅读教学应当通过引导学生做课文的审美者,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①声情并茂,诵读吟咏,让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 中学语文教材,不少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题材不同,风格各异,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矿藏。把握准感情基调,掌握好语调和节奏,让学生通过诵读吟咏,把教材的语言符号幻化为头脑中触手可及的形象,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状态,是语文审美教学的重要手段。《故乡的榕树》是一篇思乡的名作,那清新隽永而又意蕴深厚的语言,那浮雕凸现出来的画面感,那浓郁得似乎化解不开的乡情,叫人把它捧在手里就有一股抑制不住的朗诵欲望。只有在这时,他们才真正在披文入境,真正地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乡情美。 ②唤起联想,激活想象,让学生进入美的再创境界。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的艺术典型形象、意境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作家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如果没有想象力,看到的就只能是一些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这正如瞎子的“目无全象”,当然也就无法亲临其境,感同身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比如学习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先激情洋溢地朗诵那优美的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这时,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气势磅礴的画面,并想像着自己已经跨越时空,梦绕魂牵般地进入到苏东坡所描绘的意境中,心驰神往,感情激越,不能自己。 当学生被课文的美学因素陶冶着灵魂的时候,他们的生命意识也就真正地被唤醒了,他们的精神境界也由此得到了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