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可以教?郝景芳:让孩子根据idea自己去创造
看点:你想要孩子变得更加有创造力吗?理论上,每个家长都希望有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但是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学前儿童平均每天会问父母100个为什么,不幸的是进入中学后他们的参与感与动机感一落千丈,是学校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吗?家庭也常常无意中扮演创造力杀手的角色,最有创造力的孩子常常是麻烦制造者,注意力涣散、白日梦或者不守规则,他们经常遭到父母的呵斥,而不是鼓励。和依托于工业化社会教育系统的严格的学科等级制度不同,在人工智能时代,简单的易重复的工作大部分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创造力已经从曾经的奢侈品变成如今的必需品。 (郝景芳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资料图) 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早在2012年发表的小说《北京折叠》中就提到了“人工智能对工作岗位的取代”的话题,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才能让不被替代性更高?在“有时”论坛期间,郝景芳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谈到了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以及她心目中好的创造力教育。通过本文您将get到郝景芳对以下几个问题的看法: 一、为什么要做创造力教育? 二、创造力可不可以教? 三、培养孩子们创造力的基本步骤。 四、郝景芳关于创造力教育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我被更多人熟悉的身份是一个作家,但是我关注儿童发展、儿童教育已经有很多年,我目前在中国发展基金会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关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等公益活动。我自己也是一个3岁女孩的妈妈,所以我有一半工作是关于儿童教育,今天以儿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跟大家分享什么是我心目中好的创造力教育。 首先,为什么要做创造力教育? 实际上在过去们会觉得需要具备创造力的是从事和艺术、科学等相关工作的人,例如天才的画家、诗人、电影人,做一些特别小众的天才所做的事情才需要创造力。但是今天我们说到创造力这个话题的时候,肯定不是这样。 最近,人工智能的话题已经被炒的有一点过热甚至有一些无聊,“人工智能对工作岗位的取代”也是我在小说《北京折叠》中提到的话题,这个问题已经真真切切的摆在所有人的面前,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来临,面对技能的取代、失业的危机,我们该如何应对? 在最近出炉的白宫的一份调查报告和麦肯锡做的行业报告中,两份报告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在未来大约有50%左右的工作会被取代。虽然会有很多新工作出现,但是新工作和旧工作所需的技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不能完成技能升级,之前从事旧工作的人会失业,新兴的工作没有合适的人来做,这是社会在技术革新面前所需要付出的阵痛。而教育在这场影响全人类的变革中是最应当产生回应的环节,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把创造力教育从曾经的奢侈品变成如今的必需品的原因。 未来什么样的工作更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是所有有套路的、简单重复的工作,这类工作人工智能会比人类用更简单的方法更快的完成。所以,在未来几乎所有职业都要求有一定的创造性,要求我们不断推陈出新,想出更有创造性的方案。如果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创造性氛围,在未来适合他们的工作会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需要一种能够把创造性思维贯穿、融入到每天生活中的教育,不再把创造力当成小众的、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发挥自己创意的教育,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最后养成一种创造性的人格。 什么是创造性的学习?当老师告诉学生某方面的知识时,他可以去想这个知识是如何得来的?这个知识如果不是这样该是怎样?这件事让我来做我会怎么做……这种敢于提出问题、乐于创造的精神是人工智能时代每个孩子都需要的精神。 既然创造力如此重要,那么创造力可以培养吗? 在过去,大部分观点认为,有创造力的人他们具有天赋,有“创造力”某种意义上几乎是天才的代名词。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智商和创造力二者在测试中并没有什么相关性,真正做出一些创造性成就的人智商只是在相对较高的范围里。所以,创造性的思维并不是只有个别人能做到的事,而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创造力需要人有很多发散性思维,在发散性思维这点上成年人远不如儿童,儿童的最大问题是给他一个问题,他有可能想出100个点子,孩子们通常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想得太分散了而收不回来,刚开始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用更科学、理性的办法把自己的想法落地。孩子们每天都有天马行空的想法,所以每个孩子都是进行创造力培养的合适的对象,每一个孩子他本身就具有创造力。通过对于人脑的研究发现,人的执行功能也就是按照理性的逻辑按步骤做事的能力在4、5岁以后逐渐成熟,到18岁以后才基本成熟,所以我们会看到孩子很多不成熟、不理性的地方,但是执行功能本身会压抑到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所以在他们执行功能没有成熟之前,就让他们把天马行空的想法尽情的发挥出来。 什么是好的创造力教育呢?就是真正让孩子们去“创造”的教育,而不是教孩子创造。其实,孩子们是天生的“创造者”,好的创造力教育需要给孩子们合适的土壤、合适的氛围,以及让孩子们把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地的办法。但是创造的主体是孩子,创造的idea来自孩子,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信任和陪伴,要相信孩子本身具有创造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发挥他们的创意。创造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产品迭代的过程,先去创造,再学习、改进自己的创造,再做一些提升,然后再去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复不断的修正,就像一个伟大的产品从1.0版本最终到100.0版本。但是创造的核心、创造的主体、创造者永远是孩子,希望在课堂中能够让孩子承担起这样的主动的地位。 现在对于创造力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有几个方面不可或缺: 一、目标和兴趣,孩子们对没有兴趣的事情很难产生创造性的想法。 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在现实生活中应对一个难题的时候,我们发现最重要的是你要确认问题到底在哪以及我们需要做些什么事情。 三、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的切换能力,聚合性思维就是用执行功能很逻辑、很理性的按部就班做事的能力,能够在这两种思维中顺利切换的人是最有创造性的人。太过于发散思维就是白日梦患者,只能够按照逻辑做事就缺少了创新性的想法,所以这种切换的能力很重要。 四、执行力,成年人的执行力远比孩子们发达,所以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够落地,能够多一些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改进。 所以,在创造力教育的实践中英国围绕这四个步骤,首先让孩子们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其次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头脑风暴,通过发散性的思维形成自己的创意,最终老师再用有逻辑、更理性的方法把孩子们的想法落地执行。这和项目制学习方法有些类似,在创造性的项目制学习中,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项目要有一个总目标设定,其实项目制学习不是让学生为完成项目而完成项目,或者仅仅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指导完成项目,项目制学习应该是创造性的,学生在项目制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开动自己所有创造性的潜力完成这个项目。 分目标的设定是老师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把看起来很难的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每一步要考虑什么、做什么。在项目制学习中,启发问答式的课堂帮助学生们通过发散性思维确定自己的创意,再以有逻辑的方法、聚合性思维,把自己的想法最终汇聚成实际可行的方案,最终孩子们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创造出成果,这个过程也会锻炼他的专注力和执行功能。 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设计他的月球王国,可以设计在月球上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的设计肯定是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的,但是老师会在这个过程中教给孩子必要的知识。老师会把设计月球王国分成一些基本的模块:衣食住行。然后引导孩子思考在月球上人类怎么吃、怎么住、怎样行?在月球和地球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没有空气的时候怎样呼吸,重力小的时候该怎样出行?这些提问不仅能帮孩子把无边无际的想象汇聚到一些真正科学的方案上,而且能让孩子们无形当中学到这些知识点。如果在课堂上告诉孩子们重力、真空等知识就是一些“死”知识点,孩子们也不易接受,但是通过项目制学习,通过创造的过程,这些能够在自己创造的过程运用的知识点孩子们是不会忘记的,这一方面是让孩子更好的发挥创造力,另一方面也是让孩子们以更好的方式学习到知识点。 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所有教育行业的人都应该怀有这样的使命感,让现在的孩子为未来做好准备。 结语:毕加索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怎么在长大之后仍然保持这种天赋。”关于创造力是否可以被教还没有准确的说法,但是创造力可以被杀死,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至少先给孩子时间,给他空间,让他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的去想象。 本文由搜狐教育・智见编辑整理,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智见介绍: 搜狐教育原创账号,给家长和老师介绍适用于7-16岁孩子的素质教育课程及实践活动特色,帮助孩子拓宽国际化视野,提高软实力。在这里你可以触达百余位知名专家的教育理念和实操方法,让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不再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