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政治学科 发问政治高考
四川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至今已7年,在这7年里,我们巴中课改情况到底如何呢?我认为,我们的育人观念、教学理念是“涛声依旧”,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依然乘坐的是“老爷车”、走的是“茶马古道”。拿教室当车间,把学生当机器,将课堂当作生产流水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都在按固定的程序进行专注的操作,中规中矩、缺乏创新。这一现状,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一、几点思考 (一)“教”的变与不变思考 一是教材的变与不变。90年代至2009年的教材均为“全日制普通高中(试用)“思想政治”高一(上、下册)、高二(上、下册)、高三(全册),其内容经历“经济、政治、宪法、近代史”(93年)到“经济、政治、哲学”常识这样一个变化;2010年至2017年新课程教材:高一《经济生活》、《政治生活》、高二《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2018年修订出版的新教材:《经济与社会》+社会活动、《政治与法治》+社会活动、《哲学与文化》+社会活动(必修),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选修1),《科学社会主义的历程》、《创业与经营》、《信用与金融》、《法官.检察官.律师 》、《逻辑与思维》、《历史上的哲学家》(选修2);这一变化,不仅是书面的称谓,更是在内容和要求上出现很大的变化,从重常识、重理论到淡化理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内容有删有增,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但是,教材的“根本”没变,即编写教材的出发点、落脚点始终与时俱进。学生通过2—3年的学习,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有作为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就新课改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众参与等核心素养。当下我们的高考也是围绕这四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所以,教材封面一直呈现 “思想政治” 四个字。 二是教学的变与不变。课改前,我们的政治学科教学基本上都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课后做作业和背知识,其教学方式是“灌输式”、“填鸭式”,但也要求做到教学相长。不仅老师的教要不断进步,而且学生的学也要日益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课改则要求以人为本,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要发生变化,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然而,我们的老师却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学理念陈旧,放不开手脚,搞满堂灌,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被动听课、死记硬背。 三是教师的变与不变。教师的观念、教师的知识等应随着教材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也应随着高考从全国卷到四川卷再到全国卷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政治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举个例说,90年代高考时事政治只要求简单的选择,逐步演变到今天的全部时政材料做为背景,考查的方式与难度也更加灵活。课改的不断深入,势必让我们老师的理念多多少少受到一些触动,老师们课堂教学多多少少有一些变化,但这种变还不够,老师的知识拥有量还必须跟时代同步、与高考同向,课改考什么、怎么考,老师就必须去思考、作准备,否则,无法完成光荣使命。当然,在变的同时,作为老师应有的责任担当、职业精神和基本教育规律的遵循则是不变的。 (二)“学”的变与不变思考 一是学习的变与不变。课改前,学生听讲、回答问题、做笔记、背知识,学生能力培养达成度较低;高考试题重在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查,一般以“是什么、为什么”等形式呈现,学生学习知识主要通过教师传授与教材两种途径获取,考试基本上可以通过短时间内搞突击来应对。而课改后,由于教材体系变了,知识结构变了,内容不断更新,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能力与创新的考查,一般以“为什么、怎么办”等形式呈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讲解传授与教材,更要靠平时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生活体验等途径的积累。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式多样,可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不再需要死记硬背知识,短期的突击学习已经不能应对高考。不变的是学习必须开动脑筋,掌握大量知识必不可少,考试答题也必须运用所学知识,当下检测学习效果最好的手段依然是考试。 二是学生的变与不变。学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政治学科除了德育目标更加细化外,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政治学科的首要育人功能,从原来的“知识育人”转变为今天的“立德树人”。对学生而言,不变的是既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要必须学好知识,应对考试、特别是应对高考。 (三)“考”的变与不变思考 一是考纲的变与不变。大家都知道,自高考以来,即使教材没变,但年复一年的《考试大纲》都要作相应的修订和调整,其《考试说明》也将随之出现或多或少的变动。不变的是每年的高考试题命制都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同时,只要教材变动不多,课程标准不变,则《考试大纲》的变化也随之减少。 二是考试的变与不变。就题型来讲,由最初的单项选择、多项选择、问答题逐步演变为不定项选择、问答题、分析题,再演变为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两种类型;就考试要求来看,由最初主要考查学生所学知识,到主要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再到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力与创新,大致经历一个从低层次知识再现——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过程。不变的是无论教材怎么变化、考纲怎么变化、要求怎么变化,学生面对的高考的选拔性功能没有变。 二、存在问题 (一)学习主体参与度不高。学生主体参与程度不够,是目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重要问题。一是受到传统教学方式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这种近似于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很难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更不用说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二是师生角色倒置,影响学生主体参与程度。在政治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缺乏主动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主体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意识有很大的阻碍,更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扼杀。 (二)学生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政治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高中政治教学的顺利实现。受到几十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包括家长只重视语、数、外学科的学习,忽视了政治学科的重要性。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他们认为政治学习仅仅是死记硬背,不注重平时的积累和过程的积淀,考前搞突击就可以应对考试。这种错误的认识从根本上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三)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考需要。首先,政治学科的时代性最强,而教材内容始终滞后,远远脱离了现实的需要,有些内容与现实脱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其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案例的选取与学生了解的现实生活不合节拍、时政材料不新等问题,也为政治教学增加了阻碍。再加上很多教师喜欢单打独斗,导致政治教学课堂闭塞,缺乏与同行的交流,甚至失去与外界现实的有效沟通和联系,从而严重地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不利于提升教学有效性。 (四)教学方式单一、方法落后。由于我们的观念陈旧、备课思维固化、教学手段陈旧、课堂组织传统、教学过程单一,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提升。从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学来看,讲解知识仍然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机械式记忆依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培养、训练和拓展,激情得不到燃烧,个性得不到张扬,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另外,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没有得到应有的响应,使得课堂教学过于落后、闭塞,从根本上降低了教学效果,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科素质。 三、对策措施 (一)情境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对于目前高中政治教学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巧借现实情境,从中抽离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情境,从而展开教学,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教学内容,提升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善于结合日常生活案例来进行政治教学,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更新观念,实现正确的学科定位。要想解决目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要对政治这一学科进行明确的定位,提升对于此学科的重视度。一是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政治学习养成正确的认识,认识到政治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对于其今后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保证政治教学的顺利实现。二是制定完善的政治教学计划,从学科定位的角度来对之进行重新规划,不断地提升政治这一学科在教学中的分量,提升此学科的重视度。 (三)与时俱进,与现实紧密结合。一是要根据现实社会的发展情况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调整,保证教学内容的即时性和丰富性,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二是高中政治教材也应该及时地更新,或者以现有教材为蓝本,再选取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大、最能够反映教学实践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把握教学主题,从而不断地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保证高中政治教学效果。 (四)采用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首先,构建班级政治网络教学平台,利用这一平台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平台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实现自我检查、自我反思,提升政治素质。其次,要善于借助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来进行政治学习,老师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发布相关的内容,从而实现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提升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 四、个人建议 (一)在知识的精准上下功夫。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概念多,很多表述如果出现一字之差,其内涵、意义、性质等则会谬以千里;同时,由于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很强、知识更新快,教师在知识更新上应紧跟经济、政治、社会的变化发展节拍。此外,我们平时的教学要求往往或多或少出现“差不多、也要得”等现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答题时也同样存在“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只求像、不求是,只求沾边、不求准确”等现象。为此,老师的平常教学务必要严谨,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务必严格,坚决克服教法的马虎和学法的不到位,力求知识正确、精准,语言描述言简意赅和科学规范。 (二)在知识的延伸上下功夫。现在使用的教材同以前相比,理论知识有不少淡化或删减,重要概念和关键词往往出现在教材却没有阐释描述,而时事政治中的一些热词又与之对应,且很容易成为全国卷试题考点。比如2016年全国卷Ⅲ政治38题就考查了“社会效益”;又如教材中的“需求”与“供给”,学生了解其含义,然而什么是“需求侧”、什么是“需求侧”,学生可能就不知道了。为此,我们平时的教学或复习就要注重这些关键热词和重要概念的延伸和解读,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其内涵,了解其背景,深化其认知。 (三)在知识的调动上下功夫。高考四川卷试题能力要求之一就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而全国卷政治试题对学生要求的能力层次更高,其中之一就是考查知识的调动能力。主观性试题“2+3”或“3+2”模式,背景材料多,信息容量大,学生除了具有结合问题筛选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从大脑知识库中快速、准确地调动相关知识去分析材料、处理信息、衔接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一定要花精力、下苦功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四)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下功夫。从宏观上看,高中四个模块的知识,看似彼此独立,实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其主线就是围绕学生生活而构建;从中观上看,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知识网络,而整个网络是由若干条主干知识所串联;从微观上看,任何一个重要知识点或考点,无论横向还是纵向、内在还是外在,都有其共性与联系,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所以,作为复习教学的主导者,还必须同学生一道从不同层面构建知识的完整体系。 (五)在背景材料的解读上下功夫。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均以时政热点、社会现象、生活话题为载体,尤其是主观性试题切入的问题,不仅灵活新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而且紧扣背景,对学生解读材料、捕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花时间和精力收集、筛选时政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和引导学生高效解读材料、准确研判信息。 (六)在答案的提炼上下功夫。两道主观性试题设置的几个具体问题的宏、中、微观切口不确定,没有规律可循,均以“为什么”、“怎么办”、“分析说明”等方式呈现,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品质,要求极高。通过平时诊断性考试和高考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组织的答案,要么零零散散毫无逻辑,要么逻辑虽清晰但表述缺乏学科术语,整理出的思维成果缺乏提炼没有高度,离全国卷参考答案和四川评卷标准及其评分细则差距很大,最后的得分普遍较低。因此,在后期复习教学中,千万不要专注于某种固定切口去备考,千万不要在课堂上随意给出答案或要求学生死记答案,或者去探索某种答题模式,一定要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功夫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方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些许肤浅认识与思考,借以抛砖引玉!不妥之处,万望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