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偷走了孩子的心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10-11-29 08:48:18 点击数:
548
尽管“知识改变命运”已是流传千古的哲理,尽管“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故事家喻户晓,可是置身于经济腾飞时代的宠儿们对读书又有着怎样的情愫呢?虽然他们也知晓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祈愿,虽然他们也懂得“知识可以让人聪慧”的道理,可在学校里他们又是如何对待学习的呢?为何衣食无忧的他们却越来越厌倦学习?是谁偷走了孩子们酷爱学习的心? 一、 物质的诱惑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在逆境中成长,才会有更强的奋进力。可而今,父母却信守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教条,让孩子们永远生长在“温室里”。哪怕自己背井离乡,受尽漂泊之苦,可在电话里永远告诉孩子的是“我们生活的很好”;哪怕自己早出晚归、节衣缩食才攒的一张张钞票,可只要孩子张口,定会加倍给予,仿佛只有从物质上满足了孩子,才能弥补自己没有陪伴孩子的愧疚,才能让孩子安心学习、快乐生活。“儿是爷娘的心头肉”岂有不疼爱之理?父母的爱子情结无可厚非,可正是他们无条件的爱,带走了孩子的“奋进”与“拼搏”。父母们将所有的酸楚深埋心底,让孩子们错误地认为“满城尽是黄金甲”,父母在外务工,可谓是“弯腰拾金”,怎有辛苦可言?加之逢年过节,亲朋相聚,谈论的总是“收获了几万、几十万”,在孩子眼中,并无多少学识的亲人都有如此收获,自己又何必“寒窗苦读”? 二、 网络诱惑 由于打工热潮的席卷,让无数孩子变成了“留守”。而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总有一丝丝懵懂,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更多了一份冲动。因而,摩擦、不快时有发生。心里的情感纠结无从排解,行为的散漫无人约束,所以他们迷上了虚无的网络世界。与网友聊天,如遇知音,能将自己所有的烦恼尽情倾吐,也不必担心受到责备,更不会遭遇尴尬,无拘无束,这一份自由妙不可言!征战游戏,能获得认可和宣泄,让自己的“中心意识”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何乐而不为?与趣味无穷的网络相比,学习更显得有些枯燥和乏味,孩子的心能在吗? 三、 他人诱惑 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倾向性较强,自我约束力较差,加之父母不在身边无从监管,让无数孩子开始了质的转变。虽然老师们竭尽全能去说服和开导,可往往只能“管住人却不能管住心”。何况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看到别人的散漫,怎会没有效仿的欲望?更不要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到别人如此艳丽,岂有视而不见的理由?这样一来,又会有多少人会将心静下来? 外因和内因的叠合,让孩子的心思愈来愈复杂了!
南江长赤九义校:何 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