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号下午第一节我上了一堂《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公开课,这节课我设计了下面几个环节: 一 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兴趣来导入新课。 一开始,我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学生测量(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量出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桌子一样长,而量的结果不一样呢?”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需要统一测量单位和工具,从而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做单位,我觉得效果不错. 二 .眼,手,脑并用,形成厘米长度表象 “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对于孩子们来说非常的陌生和抽象,因此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建立起1厘米这个长度表象就非常重要了。我以直接问话的方式导入 :1厘米有多长呢?我在教学设计上先让每个小朋友准备一根1厘米长的小棒-学具.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用1厘米长的小棒量红纸条的长度.让学生感知用小棒量物体的长度不方便也不准确.既加深了1厘米印象,又顺利引出用尺子量物体这一环节. 三 认识尺子 有了1厘米长度表象,认识尺子就着力于认识0刻度线,字母”CM”和尺子上不同刻度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我先让小朋友观察两只小甲虫在尺子上赛跑.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很快能从尺子上看出: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能够感受到从开始的作用.这个环节觉得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能够熟练的找到几厘米. 四、操作中合作,探索量一量的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测量物体长度,然后小组讨论测量方法,并让他们交流.教师来演示用学生的方法进行测量.学生很快就明白并总结出在测量的时候物体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线.还要把测量的物体和尺子放平,这样量出来的结果才准确.为了巩固,设计了实践活动(一).为了进一步理解测量方法,还让学生探究没有0刻度的尺子能不能量,怎样量物体的长度. 以及让学生了解当物体不是整厘米数时,最接近几就看成是大约几厘米.. 五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 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两个练习: 1、实践活动。 (1)量一量,你的数学书短边的长度大约是( )厘米. (2) 量一量,你的手掌的宽度大约是( )厘米. (3) 量一量,你的一柞的长度大约是( )厘米 并记住这些长度,通过设计这道题,让学生量身体上的长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游戏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不仅可以通过尺子量长度知道物体有多长,而且还可以估计物体的长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 猜一猜老师想要的是什么?我说出我想要的物体大约有多长,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来. 你是怎么样猜中的? 通过验证后,学生发现,当不能用眼睛判断时,可以用刚才量的身上的尺子去比一比.(用自己的一柞,自己的手掌等去量一量来判断),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评价 该教案有如下特点:一,选用恰当方式(看,摸,摆,比较等)构建"厘米"表象,符合新课程理念.二,有效利用身体中有关长度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知识.三,学生在经历操作,交流,比较,探索的过程中,既获得了学习方法,又增强了测量的能力,同时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巴师附小 喻晓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