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年会暨优质课展评活动总结(二)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08-04-16 12:04:55 点击数:
670
阅读教学应如何回归文本 巴中市教科所 苟志弘 实施新课程以来,阅读教学可谓热闹:对话、讨论、个性化阅读、多元解读、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拓展阅读……可是许多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脱离文本、架空文本,或者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或者是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者是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可以说,文本在阅读教学中严重缺席,这已经成为了当前阅读教学中最大的问题。 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阅读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文本的魅力。 在这里我仅围绕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来谈谈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回归文本,提出几点我的思考和建议。 (一)紧扣文本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部分语文教师喜欢按“三维目标”的架构来确定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一节课就设置了四五个以上的目标。这种机械的做法与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机械而臃肿,不仅容易导致教学环节的设计贪多求全,而且难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每一个具体目标,形成一种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不良风气。 教师在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要综合考虑教材、学生等因素,应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它在教材中处于什么位置?它有什么是值得学生去学的?二、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实际,学生能够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因此,最好是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几项学生一目了然的、可操作的学习任务。这样定位教学目标,一是明确了教与学的基本内容,师生皆心中有底;二是突出了文本特点,有利于抓住教学重点,使教学各环节能围绕文本集中展开;三是教与学的思路清晰,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四是利用学习任务驱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老师布置学生在预习时“熟悉课文”,上课开始稍稍检查预习情况便开始讲解课文,或组织学生围绕预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课堂上根本不给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感知文本。而实际上有不少学生在预习中并没有真正用心去熟悉课文,在这种情形下匆匆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便没有了“起点”,也忽视了必要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过程,其效率自然是低下的。 正如前面强调的,阅读教学要重视“体验阅读”,要先读后教,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首先,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专注地、潜心地阅读课文,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让学生真实记录自己的初始阅读体验。其次,要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来调整教学思路。再次,要把握好文本解读的“度”,根据语文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情感性强的特点及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纠正过去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过度阐释倾向,重视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体验情感、感受形象、触摸语言,以感悟作为理解与探究的基础。 (三)重视整体把握文本 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中,以繁琐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对课文篇篇分段和归纳中心的做法现在基本上被抛弃了。可同时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不愿或不敢对课文作整体的分析,而是以偏概全,随意肢解课文。这典型地体现于下面这种流行的做法:“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孤立地看,这一做法似乎体现了对学生学习选择权的尊重,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被重视的表现。然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其局部总是存在于整体之中的,对一篇作品的理解必须尊重文本的整体性,重视文本的结构效应,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因此阅读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要注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整体把握文本的具体做法很多,比如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课文情感基调,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意思,对课文标题进行研讨、评论,创造性复述课文,编写提纲或画结构图(示意图),分析作者写作思路,联系全文解释关键语句。在教学中无须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对作品的整体感。 值得注意的是,初读(粗读)课文是整体把握的一种方式,但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在对课文进行局部品读之后,仍有必要进行综合探究,以引导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整体把握文本。 (四)重视品味文本语言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阅读教学比以往更重视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品味语言,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和体会文本的魅力,其着眼点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对抽象思维尚不成熟的初中学生而言,应该突出感受性,品出语言的“味”,而不宜过分理性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这段话对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很有启发: 首先要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要在学生觉得“深奥”的地方多下功夫,主要由学生去发现作品中的“妙处”。老师当然也可以引导,可以要求学生从重点词语的推敲、精彩语句的揣摩、写作技巧的欣赏等不同角度去品味,也可以把学生没留意的地方指出来,但不应向学生作硬性规定,最好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方式进行。 其次是指点要适度。在课堂上,常看到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过头了,或是抓住课文片言只语深挖微言大义,或是让学生由一两句话生发开去大发议论,这种过度阐释的做法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往往作用甚微。 不妨把语言品味与朗读指导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朗读和精到点评中、在自己的反复诵读中,去感受、体悟语言的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去比较、琢磨用词的正误优劣、句式的长短整散,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最后,要“经常这样做”。要把品味语言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必要的、常规的环节,使学生养成爱琢磨的读书习惯。 (五)紧扣文本作拓展探究 拓展探究在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得到高度重视,几乎已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许多教师在此环节中费尽心思,力求创新,或是进行同类作品迁移阅读,或是抓住课文的某一点进行创造性阅读,或是利用课文引出话题进行讨论辩论,或是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或是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大容量整合……这种探索活跃了课堂,活跃了学生思维,但有时会让人感到这种活跃背后隐含着贫乏和肤浅,缺乏内涵与深度,似乎远离了语文。要解决这个问题,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探究必须回归文本,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抓住文本“空白点”,向内拓展文本内涵。文本中存在着许多“空白点”,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去补充去拓展,以丰富文本的内涵,体会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教学《土地的誓言》一课,可针对课文表达情感深沉内敛初中学生难以深刻体会的特点,可利用日本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来体验、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可重点进行参考阅读、比较阅读或专题探究性阅读。这类拓展探究要注意保证时间,如果在课堂内进行则必须在充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以防止课文阅读和拓展阅读都匆匆走过场。如在课外进行则要注意可行性与实际效果,注意检查落实。 最后,拓展探究的设计要以向语文本身(读写听说)的拓展为核心,跨学科、搞活动等类拓展探究则要适量,不可喧宾夺主。 (六)扣紧文本教学字词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在校初中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差异扩大,语文水平更为参差不齐,有相当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语文教学必须直面这一现实,重视语文基础的教学。而学生语文基础的构成中,词汇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要在小学基本解决识字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字词教学,尤其是要把词汇积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 要扣紧文本来教学字词。要把字词教学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去,使之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注意“以文释词,词不离句”,“从课文来,到课文去”(宁鸿彬语),让学生在课堂上凭借文质兼美的课文加速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典雅的书面词语。 因此,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回归到对文本的阅读体验中来。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从文本为出发,以文本为依托,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为着眼点,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