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师真是被烛之武说退的吗?_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教研

秦师真是被烛之武说退的吗?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高明的说辞,历来为人称道,《古文观止》编选者评论有“……思之毛骨俱悚,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受此影响,后世多沿用此论,认为秦伯还师是因为烛之武的一篇说辞,但细究之下,我们发现远非如此。
  不错,听了烛之武的说辞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杨孙、逢孙戍之,乃还”。这个“说”字,大有深意在焉。秦伯为什么“说”?是烛之武一语点醒梦中人?是秦伯认为烛氏言之有理而心悦诚服?恐怕没有这么简单。秦伯乃春秋五霸之一,其治国安邦雄才大略,可谓一代英主,手下又有谋臣云集。烛氏的几番道理,秦国君臣未必想不到,且通篇找不到一处秦国君臣首肯、赞赏烛氏言论的描述。揆诸情理,烛秦之间应该有一段问答,而实际情况是烛氏一论到底,则“秦伯说”,而后“乃还”,何说之容易耶?只有一点解释,那就是:这一切都是秦伯的胸中“成竹”。
  那么,他为什么高兴呢?
  其一,烛之武的说辞正中下怀。烛之武深夜见秦伯,是负命而来,他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烛氏的谦卑、明确的态度(包括对晋国)和开出的条件正与秦国利益相符,与自己的设想一致。可以说,烛之武“夜缱而出”之前秦国撤军的大局就定下来了。
  其二,秦晋围郑,各有其政治、军事目的。试想,郑乃一弹丸小国,若真要亡郑,秦晋任何一国遣一员战将提一锐旅即可,何必晋侯、秦伯亲临,且做出“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的架式?春秋战国时代,强国常在边境大会诸候,以显示和巩固强国之威。因此我们可以说秦伯这次围郑,目的并不是亡郑,而是一种强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是两个大国君王的会盟。郑国在这场政治和军事斗争中,不过一枚棋子。郑国请求秦国的庇护无疑向世人宣告了秦国的霸主地位。而这正是秦伯梦寐以求的,这也正是他此行的目的。
  第三,郑国投靠秦国这一举动,给晋国一记重拳。晋军浩浩荡荡杀奔前来,却让秦军占尽先机,除了落得人困马乏之外,什么也没有得到。“吾其还也”,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奈和沮丧!秦伯自然心中畅意,他料定晋国不敢也不会公然跟自己作对。高瞻远瞩,知人甚深,因此在“与郑人盟”后,留下一支驻军,班师还国,从此,郑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兵法”云,上兵伐谋。秦不费一兵一卒,一枪一矢就得到了郑国,同时又打击了对手晋国,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双重胜利,一石二鸟,秦伯安能不“说”?
  一个“秦伯说”,可谓一篇主脑,文眼之所在也。透过“说”字,我们感受到春秋时代诸候争霸的权谋较量,兵戈战阵背后的风云诡谲,政治局势的凶险深危。同时我们也看到生存在大国夹缝之中的小国的危难处境,卑躬屈膝,任人宰割,只是充当大国斗争的筹码的悲惨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郑国任意指派一个求和使者则可,焉用一说客也!
  至于郑国,较之秦伯的老谋深算,自己放着一谋臣烛之武至老不用,而终“为鱼肉”,不正是咎由自取吗?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中文域名: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