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师 眼前亮 心倍空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00 点击数:
680
走近名师 眼前亮 心倍空 ——感受第二届“全国一线名师四川行”学术交流活动 巴州区青山小学 韩开国 2006年4月22日至23日,天气正晴,春色正好。在美丽的成都西南财经大学,我有幸参加了“江苏小学语文展示暨东西部语文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此次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主办、成都国基教育培训中心承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历时虽然仅仅两天,但带给我的视听是全新的,带给我思想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是深刻而又巨大的。 一、活动形式:展示和交流 此次活动由五位一线名师为代表,通过课堂教学展示了苏派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各自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可谓百花齐放。 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主任、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通过执教苏教版第八册语文《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两课时),展示了他的“五重教学法”。即一重情趣:情,是情感,或者说是感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趣:就是课堂要有趣味性,让学生乐意学,乐此不疲。二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朗读确实是于老师的绝活),自己去领会,悟其义,悟其情,悟其法。三重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要做到三个积累,必须在教学中一要重视读和背,二要重视课外阅读。四重迁移:主要指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五重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 南京市东路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通过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二泉映月》一文(两课时),展示了他“情智语文的魅力”。孙老师孜孜不倦倡导和追求的情智语文,他自己是这样诠释的:“情智语文是着眼于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的智慧更灵动、更丰厚。”他在反复探求中基本形成了情智语文的教学模式:入境(启动情智)——感悟(生成情智)——交流(发展情智)——表达(展现情智),他也曾十分形象地描绘过情智语文课堂的外显特征,那正是儿童情智潜质得到唤醒和激发的生动表现: “小脸通红”: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 “小眼发光”:表现学生的智力冲动。 “小手直举”:显示学生的参与意识。 “小嘴常开”:体现学生的表达欲望。 江苏省青年名师、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小学副校长诸向阳通过执教苏教版五年级《钱学森》一文,展示了他“富于情趣,充满睿智”的课堂教学特色。 他的语文课堂,学生畅所欲言,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地锻炼。 他的语文课堂,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的语文课堂,常常欢声与笑语相伴,掌声与书声齐飞。 他的语文课堂,是学生思维飞翔的殿堂。 目前,诸向阳老师正在致力于推广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并从自己儿子的成长过程中获得了极大成功。加盟翔宇教育集团后,在诸老师的带动下,“新教育实验”的理念得到了全校教师的认同。 江苏省青年骨干教师、溧阳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张康桥通过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望月》一文(两课时),展示了他致力于“童年的语文”之实践与研究。他提出了游戏教学化和教学游戏化的教学主张,被他称为分享教学的研究成果包括:①、建构游戏规则是教学的前提。②、自主选择游戏角色是教学的基础。③、生成游戏情境是教学的核心。④发现游戏的秘密是教学的保障。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通过执教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爱如茉莉》一文(两课时),展示了他“着眼于整体发展,着力于语言训练,着重内在进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1999年起,薛老师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在2006年4月23日的学术报告《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中,薛老师提出了他的好课设计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体简单;教学用语简要。 五位名师的献课,均为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除诸向阳老师外,其余四位都授完一篇课文的两课时。课堂教学结束后,授课名师对自己的课堂设计进行了解说(说课),以及对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了简要的阐释(学术报告)。 接下来是名师与一千多名参会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交流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写纸条;二是发短信;三是直接提问。交流的内容不限,可以是本节课的设计和教法,也可以是对某位名师的教育教学主张进行提问,还可以是东西部小学语文教学的区别与差异进行探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有老师提出农村小学低段应该如何设计口语交际课?于永正老师谈了四点:①内容须来自生活;②选取简单、常见的话题;③坚持双向原则,有说有听,有说有做;④面向全体学生。也有老师提出应该如何看待分数?孙双金老师说了一句很哲理的话:分数是在不求分数中自然获得的。还有老师问诸向阳老师:语文课有没有共性?诸老师说,答案是肯定的,无论当前的诗意语文、情智语文、本色语文还是田园语文,文字总是承载着思想,承载着情感,其人文性和工具性无论如何不应该被改变的。一位教师提出:如果象名师一样,一个月之前就开始备课,这样成吗?孙双金老师则意味深长地用了三首歌的歌词来回答:自我成长三支歌:《国际歌》——世上没有救世主;《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爱拼才会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与会老师在叹服之余,诚恳地向名师请教给青年教师一些建议和希望。于永正老师谈了三个方面:一要读书;二要爱好广泛;三要具有丰富的情感。 老师们所提问题很多,涉及面广,参与的热情很高。名师们对所提问题总能侃侃而谈,一针见血。我以为那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名师与参会教师之间有交流,有讨论甚至争论。然而有一幕却是我闻所未闻的:台上的名师们之间有时为了一个观点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他们对学问严谨求实的态度让人敬佩!真的,我的心灵彻底被震撼! 二、不虚此行:感受和思考 (一)师爱是教师成长的源头活水 也许是缘于思维定势的局限,我理解此次活动是纯学术性的,但两天来,名师们高尚的师德和执着的敬业精神在不断地对我进行着潜移默化地影响。 凭着于永正老师的学识和才华,他完全可以另谋高就,但他痴心不改,安贫乐道,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即使年逾花甲,也站在教学第一线。童心未泯的他在课堂上“装猫变狗”,变着法儿引导学生学习。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央教科所南山学校校长李庆明,在崇明江心小岛上进行艰难的“田园教育”实验,自己掏腰包拿出5万元用于教育改革。几年来,李校长骑着摩托车奔波于城乡之间,行程达四万多公里,每年有100多天寓居在学校低矮潮湿、虫鼠横行的小阁楼,安居若素。 薛法根,其实如他自己所说,教育的梦想并不是从童年开始的,人生的起点与我们很多人一样,纯粹的农村家庭背景。因为家贫,听说“上师范不要钱”,于是,从此与教育结缘,他有不为自己所知而别人一致盛赞的人品,他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多读书,勤思考,脚踏实地,拼命工作。这些一路伴他而行,为教育、为他自己留下一路精彩! 诸向阳,江苏省青年名师,1983年进入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也是为父母为他跳出农门而无奈的选择,参加工作后,也有文凭这个心中永远的痛,也有课堂上自以为是名师而遭遇尴尬的窘态和失败,但凭着对语文教育的无限挚爱,研究名师课堂、实践教育主张、深度思考教育真谛。几年时间,他在享受寂寞中悄然而过…… …… 这些名师的背后,几乎都有着一段凄美而又各不相同的故事,但相同的是他们有着同一样的教育梦想和追求卓越的心态!这些名师的精彩故事,会议中心是在课前用光碟短片的形式展示给与会者的,要说成都国基培训中心是以这样的方式对参会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那也许是无意的。在这里,我似乎寻找到了名师们成功的必然性:师爱,是成就名师的源头活水。我以为,你对教育的爱有几分,你的业务水平就有几分。教师的职业道德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爱事业。要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事业而不是一种职业。全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你爱事业,是为了向它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才称得上是真爱,而只有爱到自我牺牲的程度,才能在事业上做出成就。”二是爱学生。有人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尤其是留守学生,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心灵近乎荒芜。这时候对其施以爱的教育,效果一定神奇。爱是教育的秘诀,是教育学生最好的武器,也是教师高明的表现。因为,世界上没有人会拒绝被爱,很多令教师棘手的问题会在爱这个字面前迎刃而解。爱,使人坚强,也可以使人脆弱。 (二)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语文课堂?走进名师的课堂,我们应该有所启示: 1、我们需要把书读得有滋有味的课堂 读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那种课堂上让学生空谈,空讲道理的做法,应该摒弃。但在课堂上让学生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反复朗读的做法,也不可取。学生在机械的重复朗读中兴趣全无,枯燥乏味。 于永正老师执教《水上飞机》一课,他的朗读指导炉火纯青,他巧妙地将朗读与理解课文融为一体。学生在他的课堂上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朗读,而是有滋有味地投入其中。 于老师的许多指导语极其精彩,例如:“谁能把这种飞机和其它飞机不同的地方读出来?”“听,他这一读就好象看到了大海。一起读,看谁能让于老师看到大海。”“表情好,但是要来不及了,要紧张,急一点。” 对话朗读,小学生不易把握。于老师的对话朗读指导可谓匠心独运。他常常采用表演朗读的做法,在表演中指导,常常收到极好的效果,学生乐此不疲。 2、我们需要语言训练扎实有效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许多老师不敢谈训练了,仿佛一谈训练就是老教法,跟不上形势了。其实,学生要真正掌握语言,没有训练是不行的。当然,训练不是题海战术,训练也能有滋有味,扎实有效。 贾志敏老师执教《推敲》一课,十分注重语言的训练。 师:黑板上有四个填空,看黑板。 (1)贾岛在( )去( ),留下( )。 生:贾岛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拜访李凝,没有遇到朋友,留下有首诗。 师:看第二个。 (2)他对诗中( )犹豫不决,甚至( )。 生:他对诗中用“推”还是用“敲”犹豫不决,甚至一路走,一边比比划划。 师:谁能把两个问题连在一起说。(生把两个问题连起来说。) 师:(3)结果他冲撞了( ),和( )商量了起来,认为还是用( )好。 师:介绍韩愈。 师:把一二三个问题连在一起说。 师:(4)用“敲”的理由有三个。 生:①有礼貌。②这样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③读起来也比较响亮。 师:自己把黑板上四个问题连起来说,待会看看谁说得好。 师:我请三个同学。(指名) 生:贾岛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拜访李凝,没有遇到朋友,留下一首诗。他对诗中的“推”字犹豫不决,甚至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和韩愈商量起来,决定用“敲”,理由有三:一是表现自己有礼貌。二是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好听。后人便用“推敲”来表现斟酌文字。 师:真好,表扬。第二位要后来居上。(第二位说) 师:第三位不能看黑板,我把它擦了。你说。(生说) 师:也不错,难度大了些。(师复述) 复述课文是很好的语言训练方式,可惜许多老师不用了。贾老师在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时循序渐进,这样的训练是扎实有效的。 3、我们需要为学生打好精神底子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在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 孙双金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在为学生精神打底上做了一个极好的示范。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冰心奶奶有什么新的了解? 生:我觉得她特别爱儿童。 生:我觉得她是一位有童心的人。 生: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今天我终于知道了“有了爱就有一切”这句话的意思。 师:我们来看看冰心的一句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她的墓碑上!她曾说:“我们生命的道路,如同一道小溪,从浅浅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入‘不择细流’的大海”。冰心老人爱海,冰心老人就是大海!她辽阔、深邃、温馨、博大…… 下面,让我们走近冰心,去感悟冰心。 《雨后》这首诗学过吗? 谁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雨后》。 师:这首诗是冰心奶奶59岁的时候写的,刚才的同学说得好,冰心奶奶有一颗童心在跳跃,她看到哥哥见妹妹摔了一跤,就提醒妹妹,可妹妹也想摔那么一跤。 齐读。 师:《雨后》这首诗是冰心奶奶59岁的时候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60岁时候写的,从这两篇文章看出,她是多么爱孩子啊,她只爱孩子吗?我们来看看其他一首诗。 《纸船》。自己读一读。 生自读。 师:这首诗是冰心32岁的时候,到美国留学,行驶了几个月之后,看出冰心奶奶爱什么? 生:冰心奶奶爱母亲。 师:从我发给你们的冰心的诗中,还看出她爱什么? 生:爱大海,爱星星。 师:是啊,她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啊,真像我们另一位百岁老人巴金写的:“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一节语文课,能上活一个这样有内涵的人,是何等的不容易。课上,冰心活了,孩子活了,听课教师被打动了,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命力迸射的课堂。 (三)面向未来的课外阅读 目前,学生课外阅读是不是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呢?某杂志社对50个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赞成学生应当阅读部分优秀课外书的老师占30.9%,认为课外阅读于学生无益的占7.9%,认为课外阅读本身无碍,但学生不宜在学习阶段为此分心的老师占61.2%。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囿于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课外阅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总是把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课外阅读则被认为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外活动”,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甚至认为读课外书会影响“正课”的学习。 教语文的根本之法,学语文根本之法,就一个字——读。除了课堂上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反复读,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外,还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有一段名言:“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少数语文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看课外书。”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这是所有人——特别是语文能力好的人的共同体会,可是看课外书有人讲吗?没有。看课外书没人讲,却能提高语文能力。可见,讲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吕叔湘先生还说过,他的语文能力,“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由此可见,自己读,自觉地读是多么重要。 学生读课外书,首先要培养兴趣。于永正老师在学生晨读时,常常有意把刚买到的书拿到教室里读,还有意识地把他的读书笔记放在讲桌上,学生翻看,他佯作不知,有时和学生谈论时事新闻,谈论书中所得,臧否书中人物。有一次,他买了一本《张天翼童话选》,便带到教室里读,读到有趣的地方,他还故意做出神采飞扬的样子,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果然,下课后,学生便围上来,问他在读什么书,在哪里买的。第二天,便有许多学生对他说:“于老师,我也买到《张天翼童话选》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影响。 学生阅读课外书,还要注意引导。对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可以请家长多买童话和故事情节紧张、有趣的书读,以便吸引孩子;对粗心的孩子,要常看他们的读书笔记,和他们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动笔墨不看书”,要求每个孩子读书做记号,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加拼音,写注释,不理解的词语做个记号,精彩之处,划上波浪线,还可以一两周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等活动。为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除了正面引导,甚至可以采用一定的“强制性”,三天两头地检查。宁可让他们暂时有些抵触情绪,也不要让他们的课余时间白白荒废。因为我们坚信:多读课外书,有百利而无一害。 学生读课外书,因为认知能力的差异,要求不宜一致,但“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观点亦可借鉴。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章表达的意思、情感,都是很难讲准确的,也是没有必要讲清楚的,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时候很多,重在感悟。少年时代读《水浒传》,对宋江肯定会怒发冲冠,而当年老时再读此书,可能会心平气和。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可以主张“一英里宽,一英寸深”,而不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 学生阅读课外书,主要是部分农村学校,书籍资源似乎遭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但我们的问题是:孩子们成长的环境中,你是不是把所有的有效资源全部挖掘出来并奉献给他们了?武断一点讲,可能不一定。我以为可以用下面的办法做一做。一是号召学生,动员家长买书订报。学生在课堂、课余的各种表现,如果是得益于课外,教师要当众及时进行实指表扬。学生被书“迷”倒,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这也是对家长无声的动员,当得知某位学生家长买了书,也可以在班上进行郑重其实地讲,其余家长自然会相互仿效。二是书籍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农村学校大多没有图书室,但可以由学生自筹班级图书角,达到资源共享。还可以采用“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要求每位同学将该班其余同学的课外书一一借阅。这样,从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标准了。(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 学生阅读课外书,为什么要提高到面向未来的高度呢?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必须加大实施力度,增强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未来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为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求,要提倡学生扩大读书的面。既要读古代的作品又要读现代的作品,既要了解民族的文化又要了解外国的文化,既要接触高雅的文化又要接触通俗的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早已高瞻远瞩地概括了教育的全部功能。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件功在今天,利在未来的大事,作为教师,为什么非要立竿见影不可呢? (四)追问教师阅读 教师会不读书吗?教师不会读书吗?这似乎是废话一堆。然而恰恰就可能“因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违背科学规律而导致沙漠遭了水灾”。有记者曾采访特级教师李镇西时,他就直言不讳:我们中小学教师往往是不读书的,教师队伍素质正在不断下降。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不读书、不会读书,会失却根本。 通过网络调查,147名教师中,认为“很忙,没有时间读书”的有30人,占总数的20%。老师每天要做许多大量而细致的工作,辛勤繁忙,但从调查数据看来,它只是阻碍教师读书的一个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河南安阳的李桂枝老师有幽默在先:“酒鬼总有时间喝酒,书虫总会挤时间看书的”。爱因斯坦也说,一个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曾在自己创办的“教育在线”网上回帖:“你难道比我还忙吗?如果你让学生感到你持有的不是旧船票和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那你就读书吧!”老师们,时不我待,努力读书。 教师的专业阅读能代替公共阅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教育理念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口号——素质教育。如果教师在公共阅读上大量缺失,伤害的正是这种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公共阅读,不能被不动声色地遗忘或者拒绝。教师是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人,那么自己首先要做个成功的人。有责任的知识分子那种自由、敏感、富有正义感和社会批判勇气的精神气质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永远都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教师不仅要完成其职业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也要求他们积极地作用于这个社会,向社会传递知识和良心。教师必须认识到这种职业的社会意义,并骄傲于这种意义,进而勇敢地承担这种意义。公共阅读是教师社会担当的需要。因而,要在公共领域有所担当,公共阅读自然必不可少。 读书与读图。原来读《笑傲江湖》,看到令狐冲三个字,脑海中是我心目中的令狐冲,现在看新版《笑傲江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亚鹏的剧照。令狐冲看了半天,脑子里挥之不去的还是李亚鹏,单眼皮、宽脸膛、白色麻衣。现在一千个读者再也不会有一千个令狐冲了。我们只有一个:李亚鹏。明摆着,图片剥夺了文字给予我们的想象力。问题是,这种剥夺,又使我们感到多么地舒服。还有,电视里安排什么节目,你才能看到什么节目,个人选择的空间很小。读书不是这样,书籍可以随时为你服务。正如凯勒斯所说:“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提供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顾问的次数。”不过象那种图文并茂、相应生辉的书还是非常好的。毕竟,文字确实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有它的欺骗性。在描述独特性很强的思想而又捉襟见肘时,需要用图片等方式来补充。结合好了,会是个双赢的局面。但在内蕴上真想有所积累的人,还是应该放弃走马观花的读图,回到文字。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是一种生命状态。一个人因学习而拥有,因学习而丰富,因学习而发展。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J·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目前是每三年就增长一倍。西方的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折旧80%。因此有人响亮地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学习的速度小于变化的速度就等于死亡!”。老师们,我们还能趋乐避苦,坐得住吗? 近名师,仅两天。“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我仅用我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心灵感受到了他们的冰山一角。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能有人才来建树,能力只有靠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有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有才干来培养。”学习名师,方式很多,如能零距离接触,当然最好不过。归途上,我扪心自问:名师们昨天走过的路,今天的我们正在继续吗?要问我此次学习的最大感受,我想起著名诗人雪莱在谈到读书时说过的一句话:“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而我此去成都学习,则深深地感到每一位名师就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走近名师,眼前一亮,心却倍空! |
- 上一篇:巴中市2006年高考地理备考研讨会情况简报
- 下一篇:相信学生,我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