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有哪些不合作效应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06-10-09 11:07:29 点击数:
555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有针对性地认识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典型的不合作现象,有利于对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行为与思想变化形成清晰的认识,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 一、社会惰化效应 社会心理学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社会惰化效应。在合作学习中,往往能发现小组成员你推我让,抱怨所分配的任务太多或不喜欢,习惯把困难推给其他成员,最终不能完成任务,造成整体小于部分效果的社会惰化效应。 造成惰化的原因之一是不公平感。人们常常习惯把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与别人或自己过去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证明是公平的、合理的,那么就会心情舒畅地继续努力工作;如果比较的结果得出相反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原因之二是“责任分散”。所谓责任分散是指在与他人共同工作时,个人有责任感下降、将工作推给别人去做的倾向。产生责任分散的原因在于,指向群体的责任压力分散开来,落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就很少了。因此,个人没有什么责任压力,而且互相依赖,产生推诿。我们看到,人越多,责任分散得越严重,个人的责任感越低;而减少人数,会增强责任感。 总之,如果学生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被衡量时,合作小组的合作效率就会下降。所以,为了削弱社会惰化效应,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增强学生的公平感,公平、客观地测量小组中每个成员所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共同目标,进行明确细致的分工,责任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人们的责任感,严格检查、个别测试验收和反馈,使学生感到虽然在小组中学习,但不能依靠他人,另外还要缩小小组规模,从而避免责任分散。 二、个性化效应 许多研究表明,有些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一旦合作学习时,就会表现出平时并不常见的异常兴奋现象,比如肆意高谈阔论、争论声音过大、随便走动、随便提问等“吵吵闹闹”、“乱哄哄”的个性化现象。导致个性化的的关键因素,是匿名作用和责任分散,有些学生就会养成说话不负责任、行为较平时张扬的习惯。 合作学习情境中的个性化,确实能导致消极作用。比如,课堂小组合作活动中,乱哄哄的讨论,看似激烈,但对解决问题却没有真正的意义;学生高谈阔论,可能会干扰其他小组的正常讨论氛围。但同时应看到个性化有时也可发挥比较积极的作用,因为从某种程度上理解,个性化是学生比较自由、比较投入地参与合作的表现。 如何正确地理解与处理个性化现象,对合作学习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有理智、宽容、开放的态度,只求言之有理,不强求完全正确,但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形,可适当介入管理。其次,必须保证热烈但有序的小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事先一定要搞好统筹安排,令所有小组成员清楚有关的合作规则,明白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防止他们产生“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做到赏罚明确,才能使合作井然有序,避免许多无谓的纷争,保持较高的效率及质量。在小组里增设“观察员”、“检查员”之类角色,提醒将偏离主题的讨论回到正题,是十分必要的。再次,至于讨论的时间,一次不宜过长。 三、搭便车效应 在合作学习中,虽然全体小组成员客观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但是个别学生活动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也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是“搭便车”现象。 产生“搭便车效应”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异质分组客观上使学生的动机、态度和个性有差异;其次许多学生没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训,对于合作学习评价的“平均主义”,即只看集体成绩不考虑个人成绩的做法,采取消极应对的办法。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可能会使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承担风险,自己则坐享其成,这会抑制小组成员为小组的利益而努力的动力,而且“搭便车”心理,可能会削弱整个合作小组的创新能力、凝聚力和积极性等。 如果合作小组的规模较小,由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对整个小组都有较大影响,其个人的努力与奖励的不对称性相对较小,会使“搭便车效应”明显减弱,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建议四至六人为一小组。当然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奖励机制上,要破除“平均主义”的做法。 四、马太效应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能力较强的成员受到尊重,并取得领导地位,甚至抢尽风头或牺牲其他组员的利益来自我获益,而能力较低的成员,则完全丧失了合作学习的兴趣。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积极作用是:“马太效应”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荣誉和越来越高的评价,这对小组内表现一般的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他们去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太效应”将客观上促使组内竞争的产生,而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这是符合合作学习的精神的。其消极作用是:获得高评价的学生,如果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的态度,容易产生居功自傲、遭小组成员非议等不利合作行为的现象。很显然,如果一味放任小组成员自发无序地竞争,只会导致不均衡的加剧。 消除合作学习中“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要求我们努力实现评价的社会公平感。“马太效应”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进步。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教师还需要讲究评价策略,做到指导与激励相结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小组中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注意到他们的点滴进步。 五、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会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从众也就是我们日常俗语中所说的“随大流”。 毋庸置疑,从众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合理的小组环境,可以促进或潜移默化地使落后的小组成员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同时,应该指出,在不合理的小组环境里,由于从众效应表现为趋向学习结论一致,而不一定是学习结论正确,部分学生容易与自信或学习优秀的小组成员的观点、思维方法形成一致,而忽视自己的观点、思维方法正确与否,小组合作的结果可能是以虚假的多数形成错误的小组结论。可见,从众效应容易压制正确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组成员的独创精神。因此,合作学习有时有弱化独立思考的趋势,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个体感,使人“人云亦云”。 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从众效应,我们反对的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效应。首先,需要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其次,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解除小组群体的压力,建立鼓励所有成员自由发挥自己不同意见的规则;再次,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注意答案的多样化,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县城关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