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红伟 绘
|
编者按
近日有多家媒体报道,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将在今年走出国门在英国出版,原因是英国教育部门希望借鉴上海的教学经验,以提升本国学生的数学水平。消息传来,有人说,这充分说明中国教育并不比西方差,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有人说,一个数学教辅书说明不了问题,中国教育改革依旧任重道远;还有人认为,等哪天中国教育能输出思想和价值观了,那才真正值得喝彩。让我们一起分享几位作者的观点。
中国教育,别丢掉你的自信
■耿银平
中国的教育方法论,注重“学海无涯苦作舟”,注重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培养和灌输。在孩子的思维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给予更多的知识和思维的培养,给其未来人格的发展乃至综合素养,打下深厚的“物质和思维基础”。毕竟,创造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应该有充分的知识积淀、广阔的思维通道作为必要支撑。
“十字架人才”理念目前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十字架的“横”代表西方教育的知识面宽、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敢于尝试和实践能力,顽皮和无所顾忌的个性;“竖”是指东方孩子的逻辑思维、知识深度、理解水平、统一规范、集体主义等。英国人“进口”《一课一练》,意在让英国孩子既具备本民族的“横”的特色,又具备中国教育的“竖”的优势,对其未来发展,应该是一个积极的补缺。
英国最近发布了一份题为《如何成就一流教学法》的研究报告,这项报告说到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反复阅读,勾画重点,并背诵重点知识”,“心理学上的证据清楚地表明,迎合每个学生偏爱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学,对他们的知识习得没有任何好处”。一项针对孩子的最佳学习方式的研究也得出结论:如乘法表、易于诵读的儿歌、民谣和诗歌这类知识,必须要让学生死记硬背,直到他们能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在强化知识灌输方面,所谓的“填鸭”,是有用、有效的,不能“一棍子打死”。
遗憾的是,近些年,中国教育在注重开放、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评价的改革过程中,陷入了一种不自信,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当做“更好的教育”,将所谓的“轻松”、“没有负担”等当做重要的教育追求,而本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和特色,却被忽视乃至被扔掉了。孩子不够快乐,就是“填鸭式教学”造成的;孩子压力大,承受力弱,祸首也是“填鸭式教学”,很多人把教育问题的一切责任都推给了传统教育模式。
勇于改革固然是值得赞许的,可为了所谓的国际化和改革,将中国教育中的一些优秀做法和合理化成分都放弃了,切断了民族土壤的养分,这种教育上的妄自菲薄,是不足取的。
当然,笔者绝非盲目地为“填鸭式教学”唱赞歌,让孩子都成为思维僵化而死气沉沉、毫无活力的“学习的鸭子”;而是想说,学习本身就是艰苦的,想要不付出代价和努力就取得成功是不现实的。我们的教育在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同时,不能丢掉对本国教育的自信和坚守。(作者系河南省开封市信息工程学校教师、媒体评论员)
不必夸大教辅“出口”的意义
■姚跃林
不少人认为,输出《一课一练》发端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2)》。此次评估中,上海中学生的数学、阅读、科学能力均为世界第一。数学成绩,上海学生的平均分是613分,英国仅为494分。这是上海2009年首度参加PISA并折桂后又一次获得冠军。这之后,英国还派中小学数学老师到上海学习交流,其教育部长甚至表示,“我希望英国能够用填鸭式教学授课”。
然而,颇为吊诡的是,芬兰学生曾多次PISA夺冠,却未引起英国人如此剧烈的反应,说明英国人对中国教育的了解还比较肤浅。按说,编辑《一课一练》之类的教辅书并不比造航母更难,英国人为何不自编一套呢?笔者认为,这更多的只不过是一次出版业的商业合作而已。
上海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本就不逊于发达国家,而与芬兰比,上海中学生PISA夺冠也许只是更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学生娴于应试。同是夺冠,但内涵很不一样。中国学生离不开教辅书源自频繁的甄别性考试。不要说数学一类“技能型”学科,即便是语文,如果不做几本教辅,根本无法应试,因为试卷上的题型只有在教辅里才能见到。据笔者了解,芬兰基础教育的理念、方法与我国大相径庭,他们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而不是以应试为目的,学生平时考试并不多,但成绩却非常出色。
教育是以孩子抑或以知识为中心,这是纵贯中外教育史的两大流派,并无明显优劣,关键是要做到恰到好处。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在于应试教育倾向明显,竞争激烈,学生负担重。相反,英国教育却给学生提供了太多的自由学习机会,以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存在缺陷。目中无“人”,教育则失根本;轻视知识,人的发展必受限制。两方面互为关照,教育才有意义。
与英国类似,美国教育界也曾为中小学生学习水平较低、应试能力不足困扰。为此美国政府2001年推行《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采取推行区域标准化统一考试的办法,督促学校和教师加大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力度,且将成绩与学校评估和教师的绩效挂钩,从而使美国基础教育多元、开放、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等传统受到束缚。这在一时可能对提高学生某一学科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学校自主发展的活力会逐渐受损,故而在美国受到诸多批评和抵制。《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英国引进《一课一练》又将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吧。(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中国教育何时能输出价值观
■杨国营
“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可以出口电视机,但他们出口不了电视节目。”这话据说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的。虽然刺耳,但于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教育人而言,也不啻为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不要为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我们现在可以“出口”教辅书了,但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呢?何时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更大的影响力?
英国引进中国教辅书一事被媒体曝光后,引发一些网友的狂欢,认为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次胜利,甚至把《一课一练》这本很普通的教辅书说成“神书”……不难发现,这些网友看上去过于兴奋的反应其实只是一种情绪化的宣泄。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本教辅书又能说明多大问题?计算一下中英两国教育的“进出口”情况不难发现,别的不说,中国千千万万的学生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而中国只不过向英国输出了一些教辅书,我们的“教育逆差”依然巨大。再比较一下中国自费赴英留学的学生人数与英国学生来华留学人数,会让我们更清醒。
平心而论,教育资源与方法的国际共享、融会贯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一课一练》这样的教辅书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代表性衍生品,如今能够走出国门,大小算是个好事。但众所周知,数学是较为纯粹的技术性科目,与其他科目相比,承载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是极少的,比如网友热议的“九九乘法口诀”,放在任何国家都只是数学基本能力的训练,甚至可以说只是一组组数字而己。英国方面此番引进中国数学教辅书的目的非常明确,只是为了加强其本国学生的数学基本功和应试能力,应该说,这个“口子”开得是非常小的,也是非常谨慎的。
《孙子兵法》中有句话“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这原本说的是军事,如果套用到教育上,“道”指的是教育思想、理念以及普遍规律;“术”则是指具体的方法、知识,即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流程和策略,以及可以提高效率和效果的技巧。用现代西方学术词汇来解释,就是价值观与方法论。有英国教育界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西方国家的教育总是谈创造性,但在这之前,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先打好基础,然后才能谈创造性。这次英国方面引进中国的教辅书,显然是对数学教学之“术”的借鉴,引进中国教育之“道”并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内。这一方面是因为东西方教育思想和传统的固有差异,同时或许也说明,中国教育之“道”还没有高明到让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发达国家钦服的地步。
据媒体报道,中国的一档歌曲选秀类节目去年已被引入英国,撒切尔夫人的话似乎正在被打破。如果有一天,中国教育能够输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那才是真正的成功。(作者系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