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加强山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报告
作者:市教科所 发布时间:2009-11-04 15:13:06 点击数:
645
一、课题研究背景 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学生言行不一、违纪违规,一些数据表明青少年违纪、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其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留守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父母和其他亲人过分的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淡化了孩子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不良风气,诸如党内的腐败现象、受经济利益驱动,社会上一些人损人利己的行为,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导致学校教育出现了“5+2=0”现象,即“学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竟被双休日家庭、社会的消极影响所抵消”。 可是,传统的养成教育内容单一,空洞说教,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忽视了教育者、教育目标和内容与受教育者(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再现、集成、交互、扩充、虚拟等功能,为山区小学养成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如网络平台,多媒体平台等。它能够突破山区时空的局限,为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养成教育模式,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以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养成教育的新突破,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网络平台、多媒体平台,促进学生、教师、社会多向互动,探索养成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课题研究理论 1、理论依据 ①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内容十分丰富,它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体力和智力的高度发展,以适应不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需求,还包括其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高度发展,这诸方面的发展,在一个人的身上是充分,自由、和谐、统一的。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②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复杂的认识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理论不同的学习理论。养成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现代教育技术之再现、集成、交互、扩充、虚拟等功能,为我们科学地设计养成教育的教育模式,科学地进行养成教育训练,让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建构者”将提供更加有效技术支持和发展平台。 ③“最佳期”理论。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的所谓“最佳期”理论。强调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在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小学教育应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 2、理论假设 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构主义理论和“最佳期”理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制定学生养成教育序列化训练方案,进一步完善学生养成教育的制度建设,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家校共育实体,组织开展养成教育活动,转化学生思想,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关于养成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变封闭的、被动的、说教式的教育形式为开放的、主动的、体验式的教育过程,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主旨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学校养成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 1、通过实践研究,充分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组织开展养成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文明、自律、乐学、互助、创新等良好行为习惯。 2、通过实践研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家校共育实体,积极整合家庭、社区教育力量,努力营造关于学生养成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 3、通过实践研究,建立比较完善的关于山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序列化训练方案和评价机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山区小学生养成教育体系。 4、通过实践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速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建设,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三)课题研究内容 实施本课题的关键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地运用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之中。其研究内容有: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养成教育活动的研究。 2、运用网络对学生思想转化的研究。 3、运用网络和通信技术构建家校共育实体的研究。 4、关于养成教育制度建设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单组实验模式进行研究,重点进行比较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数据归纳法等。 1、对比研究法。对课题变量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和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座谈、观察等方式,全面了解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进行个案分析和研究。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研究得失,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4、行为研究法。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五)课题研究条件 1、我校历经70余年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能力显著提高。在最近3年时间内,学校大力投资硬件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远程教育接收教室1个,光盘播放教室8个和校园广播系统8个,多媒体教室1个。 2、宽带接入因特网,为实现在线学习,资源整合,实时交流,即时反馈,提供了网络支持。 3、教师基本具备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学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有巴中市现代教育技术协会会员1人,通江县现代教育技术协会会员1人,常务理事1人,通江县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委会、数学专委会常务理事2人,会员3人。具有一支较有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 4、学校优先保证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种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确保经费专项使用。 (六)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分三个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2007年 12 月-- 2008年3月)主要工作包括调查摸底,课题方案设计,申报课题,建立组织和管理结构,确定参加实验人员,制定具体方案,培训有关人员等。 2、实施阶段:( 2008 年3月--2009年9月)主要工作是制定实施计划,全面开展课题研究,积累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3、总结阶段:( 2009 年 9月--2009年12月)主要工作是汇集资料,全面总结实验成果,进行结题的相关资料。 (七)课题实施策略 1、理论学习。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相关理论,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根据课题实验研究的需要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全面完成了研究工作的通识性培训:组织学习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以该课题实验研究的方法和策略、校园博客的建立和运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开展养成教育活动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组织专题讲座,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让大家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法和步骤,掌握了与之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专家指导。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多次聘请市县有关领导、专家前来学校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课题研究现场分析,就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老师们进行研讨,为课题研究导航,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 3、实践探索。建立了校园博客,创建了家长接待中心,在认真吸取传统经验的同时,吸纳了时代思想,制定了学生养成教育序列化训练方案和评价制度,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开展养成教育活动,转化学生思想,积极组织观摩,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 4、阶段总结。本课题组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研究中期还接受了市县电化教育馆的评估,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实施方案,实验情况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三、课题研究成果 1、制定了《学生养成教育序列化训练方案》,完善了学生养成教育评价体系。 方案继承了传统的养成教育目标内容,吸纳了科学发展、反腐倡廉、参与创造、开放竞争、效益意识与环保意识等时代新思想,共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文明礼仪、热爱劳动、自我保护、讲究卫生等六部分,按照低、中、高三个年段设置训练计划。养成教育分级评价主要从班级和学生个体两方面进行。通过评选校园之星并公示事迹、张贴照片等形式让评价过程明晰化、具体化,评价结果可视化、生动化,彰显了评价的激励性。实践证明,我们制定的序列化训练方案不仅有针对性而且可行性强,得到了学生家长和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我们还组织编写了《学生养成教育读本》,读本共分共有十二章节,每个章节都有阅读、经典诵读、议一议、记一记、搜集、讨论、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深受师生喜爱。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了以“家长接待中心―即时通讯―校园博客群”为主体的家校共育实体,创设了关于学生养成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 学校建立了家长接待中心,“中心”在落实专人管理的同时,值周领导、值周教师、班主任每天还深入“中心”进行政策宣讲,与家长交心谈心,了解学生情况,开展服务活动,进行家教咨询。家长之间也可以互通孩子情况,相互交流切磋教育孩子的经验。 充分运用通信技术、网络平台和爱心QQ以及其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了家校即时通讯体系。各实验班级建立了学生通讯录、家校联系卡,班级爱心QQ每天在线时间2小时以上,每学期对学生家长进行电访的面达95%以上。让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孩子在校在家的行为习惯、家庭辅导的疑难问题都能够及时沟通,即时联系,有问必答,方便快捷。 校园博客群包括学校博客和班级博客。学校开通了校园博客,建立了班级博客,共发表日志400余篇,浏览人数达50000余人次。学生、家长、教师不仅可以通过登录博客了解学校和班级发展概况、教育教学及其相关活动情况,还可以通过发表评论等形式直接表达对学校和班级教育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创新了家校联系方式。 同时,我们还自觉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为加强家长教育,先后将《2008年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2009年开学第一课:我爱你,中国》刻录成光盘,下发到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受点分别组织家长观看、学习。编写了《家庭教育读本》,读本包括教育技术、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谐社会构建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呼唤:家长终身学习、根据孩子特点进行家庭教育、养成教育、家长接待中心等七章,以“加强家长教育,提升养成教育实效”为主旨,帮助广大家长充分认识教育技术在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其自觉履行“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职责,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正人品,正风气、正形象,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做到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使学校养成教育走出校园,根植于社会,教化于社会。 3、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养成教育活动,创建了6种活动模式。 ①实践体验模式。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观摩、游戏、制作等形式,在自主实践中对一个主题进行比较深入的体验,从而达到内化情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素养和行为习惯。 ②模拟表演模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道德情境,熏陶思想情感,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讨论探究模式。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究。 ④事理感悟模式。通过一件事情的讲述,调动学生情感,唤起思想共鸣。 ⑤即兴活动模式。根据当时当地情况即兴组织活动。 ⑥综合运用模式。将实践体验、模拟表演、讨论探究、事理感悟等形式融为一体来组织开展活动。 组织养成教育活动的归宿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活动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活动不是以直接的方式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体验,去交流,去领悟,使之得到主动发展,从而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转化。 通过浏览、参与、搜集、交流、鉴别、辅导、追踪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运用网络,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课题研究主要绩效 (一)、学生调查表明: 1、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我校低年级学生能家长和老师指导下进行网络交流;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教学资源库等搜寻学习资源,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工,能对数字化资源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进行分析、思考和再应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学生还学会了通过E-mail、QQ等进行合作交流。先后有4名同学参加市县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获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7名学生参加四川省少年百科知识竞赛活动分别获得二、三等奖,1名学生获得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三等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显著提高,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2、参与度增高: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拓展了学生养成教育的空间,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实践,自主体验,不仅培养了学生有效参与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思考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了健康、积极个性的张扬。学生调查问卷告诉我们:全体学生都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判断能力,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养成教育序列化训练方案》得到有效落实。 3、目标达程度提高:学生在可控制的真实和模拟场景中充分自由活动,加强了养成教育目标的达成。实验前期、中期、后期我们分别通过召开学生代表会、家长代表会测评、班主任测评等形式对学生养成教育状况调查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测评。养成教育达到良好、优秀的学生由前期的70.6%上升至 91%,4名学生先后被评为通江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2个班分别被评为通江县优秀班集体。 (二)、教师调查显示: 1、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技能。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本课题组成员积极围绕课题方案展开研究。教师人人了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性能和维护,会制作课件,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开展养成教育活动,运用网络和QQ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思想交流,有效转化学生思想,运用博客发布学校工作动态,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心声,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从而使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提高,教育技能得到显著提升。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课题组的老师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养成了善于反思、乐于总结的好习惯,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经常深入家长接待中心开展家教辅导,提高了教师教育理论修养,增强了教师传播教育新理念的积极性,增进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情感。撰写20余篇研究论文、信息分别通江教育网、巴中教育科研网、四川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等网站交流。2篇论文获巴中市“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成果展示一等奖,《抓好养成教育,提高德育实效》《从行为习惯抓安全》先后在通江县小学教育工作会、安全工作会议上交流。《联系要加强,博客来帮忙》在《教育导报》发表,《“十个一”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在《巴中日报》发表。案例《家长接待中心》获得四川省首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三等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养成教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在《四川信息技术教育》发表。1名教师当选通江县现代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升已成为老师们行动研究的轨迹。 3、在实践中感悟成长的快乐:教师参与实验,理论学习主动性不断强化,教育科研热情高涨,科研水平有效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使之从中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自信心不断增强,为今后科研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三)家长调查表明: 1、教育技术走进家长心中。广大家长普遍认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现代教育需要技术的支撑,经常收看教育频道的节目,能够运用现代通讯工具和比较简单的信息技术手段(如,QQ,电子邮件、访问博客或网站等)收集信息,加强与学校的联络与沟通。教育孩子的方式由严厉批评直至打骂转型为摆事实讲道理,与孩子讨论,允许申辩和暗示、提醒,更新了家庭教育观念,提升教育孩子的能力,家庭教育效果明显增强。 2、提高了对养成教育的认识。普遍由关注学业成绩转向为更加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孩子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既重言教更重身教,“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孩子”已经成为家长的心声。 3、家校共育作用充分发挥。家校联系方式的创新,家校共育实体的建立,构建了关于学校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营造了健康、文明、和谐社会氛围,保证了养成教育的经常性和持久性,在潜移默化中家长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五、问题探讨 1、课题研究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一是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运用能力,还要求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浏览、去设计、去制作,在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这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挑战。如何解决教育需求与教学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也成为本课题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同时,尽管教育技术作用很大,其作用的发挥还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教师的人格魁力和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良好的教育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的电教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必须伴随着教育观念上的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二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突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信息技术包罗万象,无处不在,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整理、鉴别信息的能力。三是要净化信息技术环境,特别是要积极整合各方面力量净化网络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2、课题研究对学生家长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新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运用信息技术必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山区要普及信息技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必要的培训,我们将继续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为平台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改善家长教育,塑造高素质的家长队伍,让学校信息技术深入千家万户,让终身教育与家长相伴,将课题实验工作融入家庭和社区,使科研工作深入人心,让社会、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提高科研的效率和质量。 4、尽管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不少的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如何进一步运用教育技术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将是我们一个长期的科研课题,我们还将以不懈的努力,继续探索,使之不断完善。
二00九年十一月三日 通江县铁溪镇小学 张培元
|